很多東亞家長,
特別是中國家長,
常為一件事情苦惱,
就是孩子不願跟自己溝通了:
“總是對我們愛搭不理。”
“越來越不喜歡跟我們說話了。”
“也不跟我們分享學校的事情了。”
“心裏有什麽事也不跟我們講了。”
“總是一個人悶在一邊想事情或者自娛自樂。”
“和我們越來越不親了。”
…………
為何孩子不願跟家長溝通了?
其實答案很簡單,
就像一個孩子說的:
“東亞家長有一種魔力,
跟他們傾訴煩惱,
煩惱就會加倍。
跟他們分享快樂,
快樂就會消失。”
03
東亞家長是如何讓快樂消失的?
隨便舉幾個例子。
孩子:媽,我拿了獎學金。
媽媽:多少錢?
孩子:1000塊。
媽媽:瞧你那高興樣,我還以為好多錢呢,一千塊,連個舊手機都買不到。
孩子:……
孩子:爸,我考了全班第二。
爸爸:又不是第一,你驕傲啥?
孩子:……
孩子:媽,我們學校的螞蟻今天特有意思。
媽媽:你去學校每天就是看螞蟻的?
孩子:……
孩子:爸,你看,我的文章上報了。
爸爸:這個地方是抄的吧,我好像在哪看過。
孩子:……
孩子:媽,看我畫的水粉畫,很好看吧?
媽媽:淨搞這些沒用的,不學無術,你的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
孩子:爸,快看,我終於通關了。
爸爸:行啦行啦,玩個遊戲有什麽驕傲的,你要是把這股勁兒放在學習上,比什麽都強!
孩子:……
孩子:哇,這個酒店好豪華好漂亮。
媽媽:所以你現在要好好讀書啊,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以後才能住這樣的酒店。
孩子:……
孩子:爸,我搶到伍佰演唱會的門票了。
爸爸:臭美啥,你能整一下現實一點的東西嗎?
孩子:……
看吧,
東亞家長就是這麽有魔力,
能把每一個開心的時刻都變得不開心。
04
東亞家長是如何讓煩惱加倍的?
我就舉一個例子:
當孩子傾訴“上班好累”“加班好累”時。
父母1:年輕人就是要多吃苦。
父母2:你就是從小沒吃過苦。
父母3:年輕人累點怕啥嘛。
父母4:你這工作不錯了,待遇這麽好,累點算什麽。
父母5:你也太矯氣了。
父母6:你天天坐辦公室搞電腦,有什麽累的?哪像我們之前天天下苦力。
父母7:你坐辦公室哪累了?你出去搬東西了?
父母8:誰上班不累,你天天坐辦公室就能掙錢,已經夠好的了。
杜牧9:工作不就是這樣嗎,我們都是這麽過來的。
父母10:你趕緊考上編製就不累了。
父母11:活該,叫你考公不考公。
父母12:你累還是你爸累?你說說你爸有多累?
父母13:誰不累?你爸天天幹苦力活不累嗎?你姨天天麵朝黃土背朝天不累嗎?他們天天累得要死一個月才掙那麽點錢,你掙那麽多怎麽好意思說累?
父母14:你這就累了?我們當年……那簡直比你慘了不知道多少倍。
父母15:你這算什麽,我們當初……
父母16:你看那××多累,你能有他們累?
父母17:就你上班累,別人不都在上班嗎,怎麽沒見別人說累?我那時候天天上班,還得帶孩子,年輕時不幹活,等老了再幹嗎?
看吧,
東亞家長就是這麽有魔力:
孩子如果有一個煩惱,
跟他們傾訴之後就會變成兩個。
05
東亞家長苦惱孩子不願溝通,
孩子為什麽不願意溝通呢?
我們來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因為他們總能把一切傾訴搞成我的錯,然後開始說教,快樂時警告你還有問題1234,煩惱時提醒你別忘了問題5678。”
“他們嘴上說著,有什麽困難不開心要和爸爸媽媽說,但你說了後,他們隻會打壓你否定你,還會把他們的經曆擺出來,說你這點困難這點苦根本算不了什麽。”
“我每次有很珍貴的快樂分享,他們總能幾句話就讓這份快樂消失。無論在多麽愉快的場景下,他們都能從我身上找出缺點和問題,讓我的快樂火花瞬間熄滅。”
“每次找媽媽傾訴時,都會得到‘肯定是你自己有問題’這樣的回答,昨天連被蚊子咬了也會被說‘還不是怪你太招蚊子’,所以我不想跟他們交流,因為無論說什麽都要遭受打擊。”
“片麵理解+冷嘲熱諷+持續否定=我對父母沒有任何分享欲的原因。”
“我為什麽不想跟父母溝通?因為一開口就覺得是在給自己上刑,開不開心的事都是,每次跟他們傾訴之後心情都會down到極點。”
“我們的父母好像已經沒有了好好說話的能力,他們最擅長使用否定句和反問句,每次你興致衝衝的給他們分享生活中的點滴,都會收獲一個複合否定反問句,兜頭給你澆涼水。當你喪失了分享欲後,他們又開始責問你為什麽不願意分享生活。我無法分享,我分享不出來。”
“跟父母聊天真的巨下頭,我高高興興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或者自己的小成就,他們不會跟我共情,第一句話肯定是質疑、打壓或者否定,我的分享欲瞬間降至冰點,於是沉默,不說話。他們就指責我,怎麽一點玩笑都開不得,就我這樣能跟誰關係好。”
“他們還問我為什麽不跟他們講日常生活,有什麽好說的呢?無論說什麽都得不到正向反饋,算了,沒必要。他們所能提供的情緒價值,甚至還不如微博。”
“我從小自卑的原因就是,隻要跟父母在一起,他們就會數落你,批評你,否定你,把小事情放大,嚴重去說,以至於我現在非常排斥跟他們在一起。”
“東亞家長會冷落每一個試圖和他們溝通的孩子,告訴他們我受傷了,被罵。告訴他們我很痛苦,被罵。告訴他們我很開心,被罵。告訴他們我看到了有意思的事情,被罵。反正我說什麽都是錯的,做什麽都是錯的。”
“有些父母不明白為什麽孩子跟自己不親了,因為父母不再是那個安全的人,因為跟父母分享會感到痛苦,因為無論說什麽都會被潑冷水,每次對話都會變成吵架,變成刺向自己的刀。”
06
為何孩子不願跟父母溝通?
每個和父母不親的孩子,
都至少被潑過十次冷水。
07
東亞家長,特別是中國家長,為什麽總是喜歡否定、說教、挖苦、諷刺、挑刺、貶損呢?
大概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一種潛意識的權力欲。
東亞家長有一大行為特征,那就是不會順著子女說。他們覺得“順”是下位者對上位者的姿態,是地位低賤者對地位高貴者的姿態。
所以,無論子女說什麽,他們的條件反射就是,必須逆著來。覺得唯有如此,才能體現自己作為父母的地位和權威。這是一種隱形的權力欲。
第二:對快樂的情緒過於陌生。
習慣性的打壓、否定、貶損,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續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
老一輩接受的教育,是以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為榮。在這種教育理念的熏陶下,久而久之,他們便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所以當孩子在經曆快樂時,他們會下意識地否定。他們並非看不慣孩子開心,而是對陌生情緒感到不安。
第三:認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東亞文化特別推崇“謙遜謙卑”,這導致無數父母在麵對孩子所取得的成績時,表現得極其別扭——他們既希望孩子有出息,又希望孩子不要得意忘形,所以特別喜歡打擊孩子、否定孩子、貶損孩子,認為這是一種敲打、一種鞭策、一種激勵。
08
但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產生三個大問題。
第一:和父母不親。
“很多父母想不通一件事:為什麽孩子越長大越跟自己不親了。其實這是一種‘失望性情感隔離症’。如果在童年少年時期,孩子的委屈、撒嬌、苦惱、快樂,在父母那裏從來不會得到正向反饋,那麽在領悟這個事實後,孩子就會選擇不再與父母建立情感連接,以免再次受到傷害,這就是失望性情感隔離。”
第二:形成自卑型人格。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產生很強的自卑心理,喜歡自我否定,甚至最基本的大方接受別人誇獎都做不到,而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於他們小時候,想要依靠時,得到的是否定和說教;想要肯定時,得到的是掃興和貶損。所以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卑型人格、抑鬱型人格或討好型人格。”
第三:甚至走向輕生。
“特理解那些寧願選擇輕生,也不向父母求助的孩子。有的原生家庭,父母給予的傷害,是會讓人窒息的。不要說什麽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些父母除了養育之恩,關於精神層麵的打壓、貶損、挖苦、否定樣樣精通……攤上這樣的父母,如果自己無法救贖,最終走向悲劇,隻能是終極歸宿。”
09
說了這麽多,我就是想告訴很多父母:不管你的出發點是什麽,不管你以前經曆了什麽,當孩子向你傾訴煩惱和分享快樂時,你習慣性地進行否定、挖苦、貶損、說教、挑刺,是一種病,得改。
怎麽改?
複雜的先不說,就從少說一些“金句”開始吧:
●“做好你自己。”
●“別管別人怎麽樣,做好你自己的事。”
●“肯定是你自己有問題。”
●“為什麽別人對你這樣,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
●“你怎麽老是在抱怨,怎麽不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
●“誰不是這樣,我們小時候比你苦多了。”
●“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麽不行?”
●“不就是一點兒XX嗎?”
●“人家不是故意的。”
●“做人要包容。”
●“ta也有自己的道理。”
●“你還是太年輕了。”
●“白給我都不要。”
●“哎呀,其實也就那樣吧。”
●“肯定很貴吧,整天浪費錢。”
●“還不是花我的錢買的!”
●“那麽貴,你的錢是大風刮來的啊?”
●“等你以後出社會了。”
●“有朝一日你坐到我這個位置上……”
●“一點挫折都受不了。”
●“你就是矯情。”
●“你也太嬌氣了。”
●“這麽嬌氣能成什麽事兒?”
●“你這算什麽,我們當初……”
●“你夠幸福的了,我當初……”
●“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都是這樣的啦。”
●“不然你還能怎麽樣?”
●“你就是自尊心太強了。”
●“你沒有經曆過不知道……”
●“你還有時間浪?”
●“有的吃就不錯了。”
●“你就是活該。”
●“知足吧你。”
●“我像你這麽大的時候早就……”
…………
10
網上有一句話,
得到了很多孩子的點讚:
“做東亞家長的孩子,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
他們永遠都在否定你,
不會提供任何情緒價值。”
所以最後,
我把心理學者張怡筠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父母親存在的最大意義,
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
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
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
會感受到溫暖,
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