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票給伍佰唱歌,媽媽輩偶像們依然能打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伍佰的演唱會現場,真的是太反常了。

明明已經出道快三十年了,換算到打工人的職場生命上都該被優化了,但是現在伍佰的演唱會門票愣是場場售罄。

本以為筋膜槍練過的手速絕對能拚過叔叔阿姨的慢節奏,誰曾想演唱會現場的年輕人喊的比誰都凶。

場場售罄的伍佰演唱會門票

演唱會現場的氣氛更為神奇,明明歌手開演唱最忌諱的就是劃水和假唱,結果到了這秒變粉絲花錢唱歌給伍佰聽。

從現場的視頻來看基本全是觀眾在唱,伍佰從最開始的唱一句接一句,到後來起個頭就下班,最後幹脆做個指揮。

麥克風也不拿了,吉他伴奏也省掉,手一指就開始溜達。別說,人指哪哪唱,唱的整齊,唱的響亮,一場下來,隻有伍佰嗓子沒啞。

與其說開演唱會,更像是全國巡檢,直接一口氣衝上熱搜。

那麽告訴大家,問題出現了——

怎麽中年人衝,年輕人也衝,小白領衝完小老板衝,大家咋都竇這麽高興?

看了其他中年歌手的演唱會後,我大概懂了。

原來不是伍佰太反常,而是這種熱情普遍出現在他們這些出道幾十年的老鮮肉身上。

論市場號召力,還得是媽媽輩的偶像靠得住!

我的偶像塌房了,媽媽的偶像越來越火了

這幾年大眾對新生代偶像的態度是謹慎的。

他們名氣大,熱度高,基本是熱搜的常客,不過真要是掛在熱搜下不來的事,往往都是處理不好“稅”和“睡' 的問題。

部分粉絲寄希望於最Keep Real的Underground成員們,認為他們本來就是半廢墟,就算再怎麽塌房應該也塌不到哪裏去。

但他們的問題不在於塌房,而是不按常理出牌和不在掌控範圍內。翻譯到市場表現上,那就是個人IP的估值相當的不穩定。

羊毛出在羊身上,問題出在人身上,既然流行文化偶像靠不住,那把目光轉向高雅殿堂藝術家把,總不會輕易塌房吧。

可是事實再一次證明,真正的藝術家翻車,可能會突破消費端的認知底線。

粉絲不是沒嚐試過進行一波複古回潮,Z世代的懷舊潮並未找到精神可以依靠的精神港灣。最後寄希望於紙片人,結果聲優也會塌房。

事到如今,“偶像”這次詞仿佛成了一個房間裏何時出現第一隻蟑螂的問題。

與此同時,互聯網上開始出現了另一種聲音——我的偶像都塌房了,可媽媽輩的偶像們還在發光發熱。

今年演唱會市場的回溫就證明了其所言不假。

50歲的鳳凰傳奇開演唱會,台下坐滿了20歲的粉絲,烏蒙山連著山外山,九零零零大狂歡。

參加某樂隊綜藝被輿論責備廉頗老矣的水木年華,在音樂節上連蹦帶唱了9首歌,愣是把音樂節開成了演唱會。

已經六十多歲的李宗盛,舞台上一開嗓全場寂靜。曾經說“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現在是“年少也聽李宗盛,一直哭到不惑年”。

李宗盛演唱會

這種對老一輩人偶像的認可,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銷售速度和票麵價格上。

網友今年第一次搶張學友的票,本來抱著老藝人的票應該沒那麽難搶的心態準點打開購票軟件,沒想到開票既售罄,甭管是最低的480還是價格最高的2280,一張沒剩下。

評論區有人說,張學友的票十年前就難搶,現在隻會更難。

這麽多年張學友的演唱會票價穩定上漲,17年一張票價的價位就在1800左右,5年過去價格漲了400左右,票價不算跑贏通脹,但人氣從未下跌。

這種對老一輩演唱會購票的僥幸心理,不僅存在於對歌神張學友的演唱會上。

很多淡出年輕人視野的老一輩偶像,比如周傳雄、張信哲、老狼等人,都會給人一種票並不難搶的錯覺。

一旦開票,大家才會意識到,爸媽的偶像從未淡出舞台,他們隻是在我們視野之外的地方蒸蒸日上,並且越來越穩。

有人感慨這也就是王菲沒開演唱會,否則以她的名氣和熱度,隻會在演唱會這件事上創下新高。

2016年王菲的演唱會天價演唱會被秒光,在那個年代,她的演唱會門票一張票最低1800,最高價格7800,開售既是售罄。

這都算是打折後的價格了,天後最開始的定價是10000元,外人看來是天價,但在她的粉絲眼裏這個價格的演唱會門票實在不高。

雖說天後這兩年沒有再開演唱會(一說今年也有計劃),但她的演唱會票根到現在還是硬通貨,一張票根的價格在388-2888的區間內,專輯磁帶在二級市場內的價值始終穩定,不存在滯銷的情況。

對於老一輩偶像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這些也隻能窺見冰山一角,如果要體現他們的謹慎和持重,最好的方式還是看資產狀態。

98年的港星收入榜上成龍以2.8億的資產位居第一,25年過去了如今他的資產是50億。

在那張榜單上另一個熟悉的名字則是劉德華,當初他的資產是5300萬,現在則是100億。

這種資產的飛躍是一個人多年的積攢和努力,如果仔細看當初榜單上的這些初代偶像,就會發現從98年到現在25年過去了,這榜單上90%的人依舊還活躍著,依舊是當代年輕人的偶像。

說到這種持續不斷地發光發熱,甚至還能回鍋再熱,不管放在什麽時代都能持續創造輝煌的代表性人物,那還就繞不開費翔。

今年的一部《封神》炸出了骨灰級唱跳偶像費翔。

我的偶像在踩縫紉機,媽媽的偶像還在熒幕上露胸肌。他不僅是這部電影的主演,甚至還是整部電影的翻譯,網傳他通宵翻譯電影,第二天又繼續去出席活動。

後續他在《十三邀》訪談中透露出的學識和涵養,讓人逐漸忘記了他中美混血,身高191,斯坦福醫學生的人設標簽,反而讓人被初代偶像豐富的精神世界所吸引。

此情此景,不得不讓人感歎一句:

媽媽輩們挑偶像確實有眼光。

為什麽火的還是那批人

當年輕人看到以伍佰為代表的70、80後偶像如今依然能打,而自己的偶像卻或糊的悄無聲息,或塌房的驚天動地,多少都會感到疑惑——

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麽火的還是那批人?

我們必須要知道,追星市場並不完全由年輕人構成,那句“在’秀才‘直播間蹲我媽,在’傾城‘直播間蹲我爸”雖是一句調侃,卻也證明了中老年人在追星上有不亞於年輕人的狂熱和變現的不俗力量。

養老金組合

人到中年,他們也需要娛樂生活,網紅的爆火隻是他們壓抑需求的一個縮影,而這種精神文化需要的源頭正是那批80年代偶像。

伍佰等人的巔峰期,正是他們的青春歲月,他們會買磁帶和收音機偷偷聽鄧麗君,也會為搶到一張演唱會門票在街頭通宵排隊。

就像TFBOYS的粉絲體驗著養成的快樂,這批媽媽輩的偶像們也陪伴著他們成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本命愛豆。

費翔是老了,但他們在一起變老,蔡琴雖然已經封麥,可散步遛著彎就能《你的眼神》《南屏晚鍾》唱整晚。

更別提現在退休金也到手了,消費能力提上來了,當年沒氪到的金如今都要還回來。

而除了中年人這批本就很固定的粉絲群體,網絡時代也為這批偶像的翻紅創造了便利條件,讓他們在年輕人中再次形成影響力。

這其中,綜藝是主要推手。

2013年,《我是歌手第一季》播出,請來了七位歌手,專業的音響設備與歌手的華麗唱功讓節目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總決賽之夜甚至收視破4,成為當年音樂屆的一場盛事。

第一季爆火的歌手中,林誌炫、黃貫中、齊秦、張宇都憑借不俗的實力在年輕人中狂吸一波粉。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時間去世,讓人倍感傷心的coco,除了是《中國好聲音》的導師,也參與了《歌手》第四季,還拿了冠軍。

coco李玟在《歌手》舞台上

與純展現唱功的《歌手》不同,之後的綜藝除了強調這批60、70後偶像在硬實力的出色,更側重於展現他們的性格,這也正滿足了這一屆年輕人的好奇心。

《偶像來了》的節目定位是“女神生活體驗秀節目”,其中崗崗楊鈺瑩的出圈方式正在於她溫柔的性格與不緊不慢的說話方式,而她每次說話時後期的古箏配音都讓她在年輕人中有了傳播度。

《偶像來了》

之後,《乘風破浪的姐姐》與《劈風斬棘的哥哥》更是讓這批偶像在實力和性格上雙重圈粉。

以張薔來說,年輕人對她的印象隻是一個模糊的“disco女王”,霸占了那個年代的車載音響。

可當她在節目上表現出一邊音色怪物,現場爆炸,一邊C語言頻出,隻想收工回家的佛係形象時,無疑讓這一屆打工人和她產生了共鳴。

可以發現,能翻紅的藝人幾乎都有不俗的個人魅力,阿朵的全能mommy形象,陳小春所代表的大灣區錢多人憨特質,都讓年輕人忍不住說一句:

愛了愛了。

除了綜藝,直播也為他們的翻紅創造了傳播度。

彩鈴時代的代表鄭源與龐龍就吃到了直播的紅利,當鄭源唱著“如果你真的需要什麽理由,一萬個夠不夠”時,同時期靠著《兩隻蝴蝶》紅遍大江南北的龐龍也在直播間打響了翻身仗。

甚至就連78歲的港星葉振棠,也戴上潮酷的頭巾和墨鏡唱起《萬裏長城永不倒》,這些記憶裏的聲音,將他們再度帶回大眾視線,也為他們積累了一批年輕粉絲。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他們出色的業務能力。

作為唱片時代練出的成熟從業者,這批媽媽輩的偶像能夠火,靠的是穩定的唱功、充沛的情緒以及敬業精神。

年輕歌手的演唱會現場總是翻車,但你卻永遠可以相信這些“老鮮肉”的現場。

林子祥

不需要百萬修音師,嗓子一開就是CD音質,全開麥不會糊弄你。

對於一首歌的變奏,他們可以做到不突兀的現場處理,不會隻有高音毫無感情隻想炫技。

唱歌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本職工作甚至熱愛本身,就像coco為了歌曲的完成度強撐病體,莫文蔚為了演唱會半年清淡飲食。

敬業是應該的,掙著歌迷的錢,就不會矯情。

可以說,成為市場常青樹,這是他們應得的。

華語樂壇還有明天嗎?

前段時間的互聯網熱梗“冷門歌手孫燕姿”、不溫不火周傑倫”讓90後啼笑皆非,卻也讓人感到悲哀。

什麽時候,華語樂壇在各種意義上都開始青黃不接了?

這不是開玩笑,華語樂壇真的出了一點問題,從歌手到歌曲,都表現出了在泛大眾市場斷層的現象。

媽媽輩的偶像還活躍在舞台上,90後的偶像成為00、10後的種草對象,可年輕一代偶像的站位呢?等他們到了伍佰的年紀,是否還能有這種號召力。

流量歌手歌曲霸榜數據漂亮,有獎項背書但路人毫無印象,說難聽點就是圈內自嗨不管路人死活。這個月在ktv點了,下個月就忘記了怎麽唱,真正堅挺傳唱的還是多少年前的老歌。

所以,我們去看伍佰,去聽周華健,去懷念滾石之後的黃金一代。

伍佰

但他們終將老去。

還會誕生這種能紅遍各個年齡段的國民偶像嘛?還會湧現從工人到白領都喜歡的靈魂歌手嗎?還有總是能在夜晚安慰普羅大眾的音樂嗎?

相信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答案,或者是幾個名字,但一切還要交給時間。

聽見你說朝陽起又落,這次真的晴雨難測了。

總之,有生之年,我還願意再多衝一次伍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