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俄友誼橋成中國出海枷鎖 “最窄國土”被朝俄左右夾擊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周一(11日)搭乘專列出訪俄羅斯,有外媒記者在中國境內的防川景區,拍攝到相信是金正恩的專列駛經朝俄友誼大橋。

這座鐵路橋建立於中、朝、俄三國界江圖們江之上,距離中國領土近在咫尺。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當時的蘇聯政府以向朝鮮運送軍事物資的名義,修建了全長約530米、高約7米,卻僅有3孔可用來通航的鐵路橋。而由於橋樑設計過低,亦直接導致中國大噸位船隻在距離日本海僅15公裏處被阻擋、無法通行,從而喪失了這一通往日本海的唯一航道。

防川景區又稱“一眼望三國”,位於吉林省琿春市以南約70公裏,這裏是中國唯一可以體會“雞鳴聞三國,犬吠驚三疆,花開香四鄰,笑語傳三邦”的地方,但卻同時見證了腐敗的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後割讓領土的屈辱近代史。

《香港01》記者近日到防川景區,親身感受“一眼望三國”的震撼,以及遠眺日本海時的望洋興歎。

由延吉市驅車前往防川景區大約需2小時車程。(孫聖然攝)

往防川的交通沒有高速公裏,隻有一條國道。(孫聖然攝)

 

往防川的交通沒有高速公裏,隻有一條國道。(孫聖然攝)
 

僅8米寬的中國國土最窄處 被朝俄“左右夾擊”

琿春源自女真語,意為“邊地”,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縣級下轄市,地處中國、朝鮮、俄羅斯三國界江圖們江下遊,東部與俄羅斯的哈桑鎮毗鄰,西南與朝鮮的羅先特別市隔江相望。琿春是中國唯一麵向日本海的港口,中、朝、俄三國陸路相聯,中、朝、俄、韓、日五國水路相通,是國際客貨海陸聯運的最佳結合點。

而位於琿春的防川村因“一眼望三國”的特殊地理位置而聞名,在這裏沿圖們江順流而下,15公裏就可到達日本海,陸地最近處距離日本海僅不到4公裏。防川村被稱為“東方第一村”,據傳,唐朝時期曾是通往日本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但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這裏成為中國距離日本海最近卻失去出海權的地方。

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市,驅車前往防川村大約需要兩小時車程。在距離防川村大約20公裏處,路過吉林省的國家級一類公路口岸——圈河口岸,即中國進出朝鮮羅先特別市的陸路通道,口岸於1938年興建,1998年投入使用。

再向前行10公裏,即可經過中國國土最窄處——洋館坪堤路,路麵僅8米寬,路兩側均是以鐵絲網建成的國境線,上麵掛著“嚴禁攀越國境”的告示牌。實際上,洋館坪堤路是圖們江的江堤。1957年,最窄的洋館坪段被圖們江水衝斷,中國公民長期借走前蘇聯領土進出防川地區,防川遂成為中國領土的一塊“飛地”。及至1983年8月8日,在圖們江中用青石填築而成的洋館坪堤路通車,至此這塊“飛地”才有了自己的通道。1992年,當地政府投資建設了洋館坪大堤,徹底解決了通行困難。

“一眼望三國” 不得不提的屈辱史

沿路繼續前行十幾分鍾,即到達本次行程的目的地——防川景區。景區內最高的建築龍虎閣有十三層高,底部為堡壘式設計,頂部為仿古式樣貌,登上龍虎閣頂層便可360度欣賞三國景色,不僅可以看到中國的遊船在圖們江上“馳騁”,還可“零距離”觀看朝鮮這個神秘國家的房屋,和俄羅斯廣袤的海岸平原,甚至一大片湛藍的日本海。不過,在了解曆史背景之後,近在咫尺卻望眼欲穿而不得的感覺尤然心生。

事實上,100多年前這片日本海旁的海岸平原曾是中國領土,包括吉林省在內的東北地區擁有漫長的海岸線,除此之外還擁有當時中國最大的島嶼庫頁島,直至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相繼簽訂《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

17世紀中葉,沙俄為將自己變成海洋帝國開始入侵中國的黑龍江流域。彼得一世曾說,“隻有陸軍,君主是一隻手,有了海軍才能成為兩手俱全的人。”不過,1685年,清軍將入侵的俄軍擊敗,並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黑龍江、烏蘇裏江為中國的內河,兩河流域及濱海地區、庫頁島均為中國領土,永世不得更改。

然而,在《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不到200年間,沙俄就利用“鴉片戰爭”再次入侵中國。1858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強行割佔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並將烏蘇裏江以東到圖們江口擴大到日本海沿岸地區劃為“中俄共管”,為沙俄最終攝取南部暖水港(包括海參崴)留下契機。



東北地區曾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知乎)

 

吉林曾是沿海地區? 如今卻隻望洋興歎

1860年6月,沙俄還強行佔領了由吉林省琿春攜領府所轄的重要出海口海參崴,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控製東方”。同年11月14日,更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去中國的烏蘇裏江以東、以南濱海地區4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中國至此喪失了日本海的領地與海域。

簽訂《中俄北京條約》的翌年,清政府派倉部侍郎成琦和吉林將軍景淳二人,與沙俄濱海省軍政長官卡紮凱維奇堪分東界,樹立界碑。共同製定路線、繪製地圖,簽訂作為《中俄北京條約》補充條款,《勘分東界約記》和《交界道路記文》。然而,二人卻因吸食大煙,將圖們江口的“烏字界碑”丟棄在半路不顧。結果,俄方全部包辦勘界到製定路線、地圖,致使圖們江一線通往日本海的通道堵塞,中國失去了通往日本海的出口。





1886年,清政府派北洋事物大臣吳大澂為欽差,與吉林省邊務幫辦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為代表,與沙俄代表巴拉諾夫再次勘定自烏蘇裏江至圖們江口東段邊界。吳大澂經過半年時間的談判,力爭收回罕奇和圖們江口,惟未能成行;但最終將土字碑向江口方向往前推進了14華裏。

再到1938年7月,日俄“張鼓峰事件”後,日軍就強行封鎖了圖們江入海口。從此圖們江上船舶運輸被迫中斷,直至今日。



朝俄友誼大橋。(孫聖然攝)

 

朝俄友誼大橋 中國往日本海的“枷鎖”

現如今,東北地區的港口皆位於遼寧省,海港的缺失嚴重限製了東北的發展。如若說喪失外東北領土,失去日本海出海口是曆史遺憾,那麽,朝俄友誼大橋的出現則是現實無奈。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當時的蘇聯政府以向朝鮮運送軍事物資的名義,在圖們江上修建了全長約530米、高約7米,卻僅有3孔可用來通航的朝俄友誼大橋。

雖然,1991年5月16日,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出訪蘇聯時,中蘇雙方簽署《中蘇國界東段協定》。中方基保留了經黑瞎子島外側在兩江水域的航行權,以及經圖們江口的出海權。惟因朝俄友誼大橋的橋樑設計過低,橋下隻能通過體積較小的捕魚船,無法通過大型船舶,成為中國船隻進出日本海的物理障礙。



時隔163年海參崴“回歸” 東北內陸重獲出海通道

及至今年5月4日,海關總署宣布,中國將增加俄羅斯海參崴為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相關文件表示,關總署同意在原有吉林省內貿貨物跨境運輸業務範圍的基礎上,增加俄羅斯海參崴港為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新措施將在6月1日生效。

這意味著俄羅斯在163年後重新對華開放重要的樞紐港口,東北內陸地區將打開出海通道。據了解,海參崴位於亞歐中國東北部,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每年集裝箱吞吐量近100萬標準箱;海參崴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新措施生效後,吉林和黑龍江的陸路運輸出海距離將大幅縮短,兩省的製造業競爭力料將因此顯著提升。有分析認為,海參崴位於東北亞中、朝、日、俄四國交界區域,是整個歐洲和亞洲地區的交通核心地帶。俄羅斯遠東的開放,將大力推動中國東北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