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員工評選 " 比上班還累、比和客戶溝通還費勁 " 的活動,團建一定獨占鼇頭。
說起團建,很多人就氣不打一處來。理想中的團建應該是吃喝玩樂花樣百出,結果現實中的團建是在折磨員工上花樣百出:尷尬社交、領導畫餅、變相加班、野外求生
……
更為極端的,有人連命差點都搭進去了。曾經有一家公司團建越野,沒收了員工手機,結果造成 12 人被困深山、6 人差點失聯 。
以至於有人說:" 沒有邊界感的團建,隻會讓團結變團滅。" 榮膺職場毒瘤稱號的團建,為什麽如此招人恨、討人嫌?
團建是福利,還是 " 福報 "?
常言道,找工作就像找對象,想要了解一家公司的價值觀,還得看企業文化。
根據智聯招聘的統計,91.9% 的求職者會把企業文化納入考慮因素。加不加班、內不內卷,企業文化都能告訴你答案。
報告還顯示,50.2% 的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時第一時間會想到團建。很多企業都會設定團建日,美其名曰 " 普及企業文化
",實際上就是把一大群員工聚在一起,要麽吃喝玩樂,要麽完成特定活動。
在老板看來,沒有什麽手段比團建更能凝聚人心,更能體現人文關懷、濃縮企業文化。還有企業把團建視為招攬人才的有效手段,齊魯人才網曾對山東企業進行統計,發現
31.27% 的企業將團建列入軟福利清單。
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很多打工人覺得還是不要出發了——老板眼中的福利,對員工來說卻可能是 " 福報 "。
脈脈數據研究院在 2021 年對互聯網人的生存狀況作了調查,結果顯示 90 後對團建的接受度最高,但也隻有 21.57%
表示喜歡。更多的人對團建避而遠之,恨不得 " 別來沾邊 "。
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在微博發起了一項投票,共計 4028 人參與了回答,票數前三名是 " 不想見到老板同事 "" 社恐人的噩夢 " 和
" 隻想癱在家 ",分別獲得了 719、709 和 510 票。
七成人打心眼裏拒絕," 誰愛去誰去,反正我不去 "。還有 277
位參與者態度更是決絕,誓與團建劃清界限:與其團建,不如幹脆離職跑路。
隻有 9.1% 的參與者是發自內心地喜愛團建活動,還位列投票榜倒數三名。
剩下兩成是中庸派,對於團建的態度是可有可無。
值得一提的是,有 350 位參與者覺得參加團建是被迫 " 窩囊 ",隻敢在心裏生氣,表麵還要保持微笑。
畢竟,成年人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不想為而不得不為。去了,忍一時風平浪靜;不去,你將成為職場顯眼包,可能收獲一連串多米諾反應:給老板留下負麵影響、在職場被穿小鞋、被排擠孤立。
前不久,廣東一員工因為拒絕參加下班後團建被開除的新聞還上了微博熱搜。雖然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諸如此類的事件還真不鮮見。難怪不少職場人一提起團建,就心驚膽顫、聞風喪膽。
說好的愉悅身心,變成了噩夢
為什麽公司如此熱衷團建,員工們卻不買單?
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團建在打開方式上就一敗塗地。
根據北京團建產業聯盟的調查,在傳統的團建模式中,主題類、旅遊類和尋寶類占比最大,分別為 27%、19% 和 14%。
主題類一般更具創意,比如模擬熱門綜藝進行團隊遊戲,整點狼人殺、劇本殺之類的益智玩法;尋寶類也是好評度較高的 Top 5
團建玩法。
周邊露營、爬山徒步、軍訓拉練、辦運動會,也是比較常見的團建方式。至於這些戶外團建模式是否妙趣橫生,那就見仁見智了。
有循規蹈矩,就有別出心裁。有人在網上發帖稱,公司組織的團建形式居然是發門票、一起去現場看五月天演唱會,讓全國各地的紅眼病病例激增:"
這種公司請來一打。"
如果團建都按照這種方式卷起來,那麽員工也不會滿腹怨言。畢竟,那些讓員工大吐苦水、難以忍受的團建,往往奇葩不已,甚至荒謬至極。
我們統計了小紅書上關於奇葩團建方式的吐槽筆記,發現軍訓和拉練是最常見、同時也是打工人們表示最難以接受的團建活動。
誰能想到步入社會以後,還有一天能穿上迷彩服站軍姿、唱軍歌呢?有人吐槽說,上個班還要住大通鋪、把被子疊成豆腐塊,還不如一人發一張健身卡。
除了軍事訓練,有些企業還貼心地打包了配套服務:講座培訓和生活技能。
比如組團去老板的別墅打掃衛生、種菜、幹苦力活,工作日給老板的事業添磚加瓦,休息日當老板的專屬生活助理。或者一年聽八天的儒家文化講座,看完電影要寫觀後感——這和小學生春遊結束要寫作文有什麽區別?
這還沒完,如果你是單身,領導們百忙之中也不忘關心你的情感生活,不遺餘力地安排相親聯誼。
如果說這些還隻是屬於勞其筋骨的範疇,那麽讓員工互扇耳光、親吻領導、集體下跪、喝廁所水,就屬於對個人意誌和尊嚴的職場 pua
了。
在這些一個賽一個離譜的團建襯托下,大家一起去澡堂子搓澡、嘮嗑、運動減肥,居然也顯得沒有那麽奇葩了。畢竟,你還能從搓澡和減肥中收獲點什麽,而其他團建方式隻能讓領導有所收獲。
雖然團建的方式和場地五花八門,但是能夠真正讓打工人放鬆身心的終究還是少數。更多的團建,不過是冠著增進同事之間的情感、加強團隊凝聚力的名頭,本質上還是老板新型的服從性測試。
每次團建,都在折磨肉體和精神
形式單調、毫無吸引力,隻是團建不受歡迎的一個原因。那些幾乎要逼瘋職場人的 " 反向團建
",往往形式大於內容,有沒有效果暫且不說,增加員工負擔卻有目共睹。
我們統計了微博話題 # 年輕人為什麽如此反感團建 # 下的 1506 條博文和評論,發現大家的吐槽點都大同小異。
最為人所詬病的莫過於隱形加班。很多企業把團建日定在雙休日,剛搬完一周磚的大冤種,本想周末美美睡到自然醒,結果還要定個六點鍾的鬧鍾出門,怨氣比鬼都大。
如果公司再不做人一點,交通費、餐飲費、場地費還要大家 AA 承擔。根據攜程數據,68% 的公司團建開銷超過 1000 元 /
人,而大多數公司的團建預算卻在 600 元 / 人 [ 6 ] [ 8 ]
。按照這個標準,很多員工不得不花錢買罪受,自掏腰包給老板長麵子。
如果要問隱形加班和正式加班有什麽區別,答案很明顯:
加班掙錢,團建花錢。
員工們犧牲休息時間,自費住陌生的地方、吃不合胃口的飯菜、玩無聊至極的遊戲,倒黴一點的還要鞍前馬後地伺候老板,並剖析為公司在所不辭的內心。
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 " 生理上被壓榨,精神上被折磨 "。
沒有選擇的自由,隻能老老實實遵守不合理的規定;領導在上麵舉杯吹噓成就、畫大餅,共祝 " 公司越來越好,大家以後就是元老
";動不動就組織歌舞表演和比賽,鼓勵大家 " 積極參加 ";酒桌文化卷土重來,i 人瑟瑟發抖,時刻在糾結要不要敬領導一杯。
無論你是不諳世事的職場小白,還是滑不溜秋的老油條,此時此刻都領會到職場的險惡無處不在:" 如果一個地方同事含量超過了
60%,那麽不管這個地方原來是幹什麽的,它現在就是職場了。"
本來,團建的初衷是為了激發成員向心力、促進團隊協作能力。但如今,對很多人來說,組織不好的團建無異於是一種被迫的樂趣,和設想的團建效果南轅北轍。
話說回來,如果有一項定在工作日、吃好喝好、自由活動還費用全包的團建活動,還會有那麽多人拒絕嗎?與其說是討厭團建,不如說是討厭變了味的團建。
誰能不說,這也算是變相達到了團建的目的:" 老板覺得大家很團結,而員工心裏都在團結地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