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要的其實不是協議,“而是關稅”。(美聯社)
川普再度放話,若各國未能在8月1日前達成新協議,就要大幅加徵關稅。外界原以為川普會“臨陣退縮”,但其實他從沒打算把關稅當談判籌碼,而是單純要“越高越好”的關稅,是否達成協議都是次要的。事實上,川普的關稅已讓美國財政部單月多收進200億美元,全年有望多收進2400億美元的關稅,按照川普自己的標準來看,他早已贏得這場貿易戰。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美國總統川普要的其實不是協議,“而是關稅”,而且是“越高越好”。無論是透過單方麵行動還是透過協議達成,對他而言都隻是次要考量。
川普日前再次宣布,各國若未能達成新關稅協議,美國將自8月1日起大幅提高對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稅,市場和外國談判代表對此反應平淡。畢竟,川普在4月初暫停了大部分關稅,他的團隊當時承諾“將在90天內達成90項協議”。90天的期限在1周前過去,但美國目前僅與英國達成1項協議,與越南和印尼達成了“協議的概念”。
迄今,達成的協議數量稀少,助長了“川普總是臨陣退縮”(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TACO)的說法,認為他出手過度,貿易戰進展不順。不過,這種觀點其實誤解了川普的目標,誇大了協議本身的重要性,也低估了他提高關稅的決心。
光6月,美國關稅收入就達270億美元
當川普踏入他的第2任期時,他的許多顧問喜歡把關稅描述為“談判籌碼”,用來迫使其他國家降低貿易壁壘、增加購買美國商品。然而,川普本人其實從未接受這種觀點,他對自己的目標一直明確且專注:他要關稅,而且越高越好,至於是透過單方麵行動還是協議達成,可能也不重要。
川普的顧問主張,隻有關稅能有效解決貿易逆差問題,因為貿易逆差反映出各種“非關稅壁壘”,像是抑製消費和進口的法規及稅收。不過,川普持有的觀點更為簡單:其他國家應該為進入美國市場或接受美國軍事保護“付費”。
雖然沒有達成太多協議,川普可能已經成功了。光是在6月,美國財政部就徵收了270億美元的關稅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200億美元,若以此推算,全年將多收2400億美元。雖然還不足以實現川普曾承諾的“免除大多數家庭所得稅”,但仍能用於非常多項支出優先事項。
因此,即便沒有達成協議,按照川普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他已經贏得了這場貿易戰。
未被報複,川普可“隨心所欲”加關稅
至於美國的貿易夥伴,除了中國和加拿大外,其他國家都未採取報複,許多國家認真看待川普關於“若報複將遭受更糟糕待遇”的警告。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其實並不支持對盟友徵收高額關稅,缺乏報複讓共和黨人無法有效反對川普。
對川普而言,協議的另1個劣勢是理論上雙方都必須遵守。然而,川普不喜歡這種限製,他喜歡的是“移動球門”。他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25%的關稅,來迫使兩國打擊芬太尼走私和非法移民問題。即便兩國有所行動,川普還是威脅要進一步提高關稅。他可能並不把新協議當作真正有約束力的承諾。
雖未經濟衰退,但也沒有複興製造業
現在,川普終於擁有了他想要的關稅,擁有自由加徵關稅的權力,也缺乏撤回關稅的壓力。不過,這是否真是件好事?他的關稅並未引發外界擔心的經濟衰退,但也沒有帶來“製造業的複興”。大量湧入美國財政部的關稅收入,其實來自於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口袋。
川普單邊主義的風險在於,他可能將關稅推向市場或貿易夥伴“無法承受的程度”。市場15日走弱,這是1種警訊,關稅恐開始反映在消費者價格上。
曆任美國總統之所以推動自由貿易,並非因為他們不擅長談判協議,而是因為雖然自由貿易有缺陷,但它讓美國企業與勞工更具生產力,讓消費者受益,也讓其他國家(中國除外)更願意投資美國的領導地位。川普或許會成為貿易戰的贏家,但美國是否會跟著獲勝,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