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究竟幹了什麽,讓尹錫悅如此“懷念”?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由於韓國在近段時間屢屢冒犯中國,韓國總統尹錫悅甚至還拿台灣問題做文章。

對於韓國政府這種不理智、不友好的行為,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在與韓國反對黨黨首李在明會晤時,他善意地提醒韓國人:“美國現在想方設法地遏製中國,有人賭美國贏、中國輸。但這明顯是誤判,沒有看清曆史大勢。現如今賭中國輸的人以後一定會後悔”。

這是大實話,但卻戳到了一些韓國人的痛處,令他們破防了。

6月13日,據韓國媒體報道,尹錫悅當天在主持內閣非公開國務會議上稱:邢海明的處事方式讓韓國國民不快,“讓人想起二十幾歲時的袁世凱”。

尹錫悅這番話並非突發“靈感”,因為在6月9日,韓國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就已經公開提及袁世凱了。

許多中國網友很訝異,韓國人這是怎麽了,還在懷念袁世凱?

說實話,我們在評論中韓關係時,也很少有人會扯到袁世凱,看來還是韓國人“重情義”,袁世凱在漢城那12年沒白呆。

袁世凱與韓國關係有多深?先不說政軍方麵,他的九位姨太太當中,就有三位與朝鮮王族有關:

二姨太李氏、三姨太金氏、四姨太吳氏,其中二姨太金氏還是朝鮮王妃的妹妹。

姨太太有三分之一來自韓國,這也說明袁世凱與朝鮮關係之深。

這些姨太太都不是袁世凱搶來的,而是朝鮮王族求他收下的,以示感謝。這又說明一個問題,袁世凱與這裏的關係不錯。

所以,尹錫悅拿袁世凱說事是沒有任何道理的,他想借助曆史,卻不懂曆史。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不是正麵人物,而是反動勢力的代表人物。

朝鮮,是袁世凱發跡之地。他之所以到朝鮮,是因為他在1876-1879年期間兩次鄉試不中,這意味著他沒有機會進入體製內。

文的不行,那就改武的。1881年5月,袁世凱到山東投奔了他的叔父袁保慶(袁世凱從小過繼給他當兒子)的結拜兄弟吳長慶(淮軍統領)

次年8月,由於朝鮮爆發“壬午事變”,吳長慶率軍前往朝鮮平亂,袁世凱也隨軍到了朝鮮(前敵營務營)

由於平亂表現出色,23歲的袁世凱受到了朝鮮國王李熙以及王後閔氏的欣賞。

李熙請求清廷幫助朝鮮練兵,吳長慶請示李鴻章之後,就將重任交給了袁世凱。從此,袁世凱與閔氏為首的“事大派”(親華)建立了密切關係。

1884年,吳長慶調回國內,清廷便將駐朝清軍三營之中的“慶營”統帥權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在朝鮮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加。

但“開化派”(親日)想要奪權,1884年12月4日,他們在日本人的教唆和幫助下發動政變,先在郵政大樓縱火(剛剛落成,當晚舉行慶賀儀式),製造混亂,然後200名日本兵闖入王宮,控製住了高宗(李熙)

次日清晨,“開化派”所謂的新政府成立,宣布斷絕與中國的宗藩關係。

當晚,袁世凱就知道漢城有異動,但陳樹棠(駐朝總理通商事務大臣)、吳兆友(清軍提督)兩人舉棋不定,尤其是陳樹棠。

袁世凱的立即出兵提議被陳樹棠否決,陳樹棠迂腐到要等“朝鮮國王求救,才能出兵”的地步。

此時,漢城大亂,“開化派”勾結日本人不僅切斷了宮中與外界的聯係,並到處散播謠言說國王將要退位。

情況萬分危急,局麵瞬息萬變,陳樹棠還寫請示報告給朝廷。當時沒有電報,如果等朝廷批複到朝鮮,黃花菜都涼了。

陳樹棠就是那種一切走程序的官員,事發突然,他也這樣。隻要程序無誤,他的官位無憂。吳兆友見狀,也不動。

袁世凱見他們如此害怕承擔責任,站出來說“如因肇釁獲咎,我一人當之,絕不累及諸君”。

兩位上級默許了袁世凱的建議,5日下午,袁世凱率軍分兵殺向王宮,由他訓練的朝鮮親軍在外配合。

袁世凱很快就擊潰了日本守軍和“開化派”士官生,殺了“開化派”首領洪英植等十幾人,救出了李熙。“開化派”其它首領金玉均等人逃往日本,日本撤退到了仁川。

12月7日,在袁世凱保護之下,李熙複位,宣布舊製不變。實際掌權者閔妃對袁世凱更為仰慕。

此事被稱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當機立斷,立下首功,並得到了朝鮮人民支持,他們襲擊了日本使館,還幫助清軍攻擊日本人。

就憑這段曆史,尹錫悅也應當感恩袁世凱,不然,韓國早被殘暴的日本人控製了。難道他是“開化派”的殘餘?

袁世凱也為李鴻章在天津與日本人談判增添了主動權。李鴻章向朝廷匯報時說,袁世凱“膽略兼優,能識大體,厥功甚偉……”

對陳樹棠的評價是:忠厚有餘,才智不足。他被調回了國內。

由誰來接替他的職務,當然是袁世凱。

但這個職務的名稱卻成了難題,越南法國人占領後,朝鮮就成了中國最後的屬國,而且是最重要的屬國。

清庭有人建議用“監國”,改變之前對朝鮮的鬆散管理,但“監國”會損害朝鮮人自尊心,也會引起列強反對。

用“總領事”呢?也不行,雙方是宗藩關係,而不是外交關係。

李鴻章就決定在“駐朝總理通商事務大臣”當中加上“交涉”兩字,這樣就等於包括了朝鮮的外交主導權,怎麽解釋都行。

因此,袁世凱職務就變成了“駐朝總理通商交涉事務大臣”(三品銜),1885年10月3日,已回國的袁世凱再度前往朝鮮,並護送“大院君”回到朝鮮(李熙之父,攝政王,因政變被帶到中國扣押)。

實際上,他這次重返漢城,就是“監國”身份。

網上說袁世凱是總督,其實從來沒有過。他是想當總督,因為這意味著朝鮮不再是屬國,而是行省。但由於大清自身難保,這隻是一個想法罷了。

“大院君”回國,是李鴻章想牽製朝鮮政局的手段,但很難說對或錯。

他在漢城出現,引起了閔妃集團的恐懼,於是,原本有過親日和親俄行為的她又轉向親西方,對“事大黨”進行清洗,而袁世凱則全力扶持“事大黨”,兩人關係惡化。

雙方明爭暗鬥一直持續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10月8日淩晨,在日本駐朝公使三浦梧樓的策劃下,日本陸軍中佐楠瀨幸彥、浪人岡本柳之助率數十名日本浪人、400多名日軍守備隊和800名朝鮮訓練隊衝進景福宮,打敗了由美國軍事教官戴伊指揮的王宮衛隊。

他們要殺害的目標就是閔妃,結果閔妃沒有逃離成功,被日本人砍死,據說日本人還對她進行過辱屍,後來焚屍,現在被韓國人稱為“明成皇後”。

袁世凱之前曾規勸過閔妃集團,除了中國,韓國靠誰都靠不住,也就是“六利四害”:

一、中朝水陸毗鄰,其勢可恃

二、中國視朝為一家,其德可恃

三、中國不郡縣其國、不租稅其地,但期唇齒相固,人民相安,其心可恃

四、中國撫恤朝鮮數百年,其澤可恃

五、強鄰環視,有中國在旁,其威可恃

六、中信朝而不疑,朝恃中以為固,內亂不起,外侮無恐,其機可恃

此為六利。

如果韓國背離中國,結局:

一、結“新交”,禍必旋踵。

二、若引西人為援,則會被“據其土地”

三、中國毗鄰,若朝鮮有事,中國軍隊朝發夕至,歐洲之師中途遙遠,至時,朝鮮已亡

四、朝鮮國內朋黨紛爭,若離中國,紛爭更甚,內亂必至。

閔妃集團根本聽不進去,事實上,當日本人殺心一起,美國和歐洲都沒能救得了她。

不過,袁世凱在朝鮮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改變不了根本原因--大清自己麻木不仁,昏聵腐朽,國力衰敗,已到了崩潰邊緣。皮之不存,毛將附蔫?

但是,這些曆史難道沒有現實意義嗎?美國也好,日本也罷,它們同樣不會在乎韓國戰亂爆發,生靈塗炭。

隻是因為中國的強大,它們才不敢在朝鮮半島開戰,美國也深深記得朝鮮戰爭的教訓。

尹錫悅昨天去巴黎了,又在法國秀“大國風範”,想通過馬克龍說情,加入G7,覺得韓國可以當世界領袖了。

如果袁世凱在天有靈,看到他們這副模樣,恐怕會找他們聊聊。畢竟,懷念袁世凱的人真的不多。

也希望韓國人好好讀讀曆史,認清自己,認清世界。

彼采荇兮 發表評論於
這是 “指桑罵槐” 呢? 這不就是 駐韓美軍司令麽?這是 駐韓美軍司令回美國奪權? 還是 警告 尹錫悅 了?
johniewalker 發表評論於
這小子怎敢說袁世凱的壞話?就連他的黃袍龍椅不是都已經重新抬出來派上用場了嗎?
田丁 發表評論於
袁世凱是中國侵略朝鮮,作朝鮮太上皇的一個代表人物,人家說了這個人物也就是這個意思。中共口口聲聲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卻把自己統治鄰國當太上皇的曆史沾沾自喜,真是不知天下有羞恥事。袁世凱打敗當時朝鮮的親日派,也不是什麽正義戰勝邪惡,隻是一個帝國與另一個帝國的爭奪。中國現在的這樣的表現,正說明中國已經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鄧小平在聯合國會議上講的話,現在在世界上要兌現了。
liwenz 發表評論於
我還以為提袁世凱暗喻當今袁二呢
OldPortland 發表評論於
Maintained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of North Korea and allowed North Korea to become a complete and independent country from China.
雅士豪的包子 發表評論於
別講什麽曆史的,一部中國近代史和現代是都是穢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外,其他的都是愛咋編就咋編!
0101011 發表評論於
此文作者滿腦子的帝國主義式優越感
flapjack 發表評論於
確實需要好好讀讀曆史:袁世凱的"六利四害”出自他在1888年寫的《朝鮮大局論》,那裏麵可是一口一個中國。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是"中國"兩字正式出現在國名裏,但“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概念早就存在。
***************************
portfolio 發表評論於 2023-06-20 21:17:27
好好讀讀曆史,那時既沒有“中國”,也沒有“韓國”。
“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概念,是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之前,這塊區域一直稱為“中華”,如孫中山言"驅除XX,恢複中華”,周恩來1910年寫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為“中華”被外來的滿人征服,被奴役。
古書上,也有人用“中國”,其意是“中央之國”。康熙時代,大清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滿文版簽名用“中央之國”。“國”這個字,最早的原意是“城,城堡”的意思。再後來,這個“國”逐漸指向統治一方的“政權”的意思,比如史稱的“三國”,“五代十國”。1949年直至現今,出現“一個中華,二個國家”的現狀。其中的一個,雖然晚生於1949年,但正在末日狂奔,來日無多。另一個,中華民國文明先進奮發向上,引領著中華的未來。
旁觀者XWY 發表評論於
甲午戰爭之前,慈禧太後派袁世凱當朝鮮駐軍總督,和日本激烈競爭。袁世凱竭力要把朝鮮收為中國一個省,但不敵日本勢力。中國也不是善茬。
iori 發表評論於
大頭可是近代中國難能可貴的稀世人才,對中國的外交,軍隊建設,領土完整的維護功不可沒。雖然稱帝一事讓他人生留了瑕疵,但也是被“真漢奸”孫大炮和後來掌權的興中會同盟會無限惡意誇大並寫入曆史。
爭爭日上 發表評論於
文章好多概念不清, 有的問題前提條件都沒搞懂
portfolio 發表評論於
好好讀讀曆史,那時既沒有“中國”,也沒有“韓國”。
“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概念,是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之前,這塊區域一直稱為“中華”,如孫中山言"驅除XX,恢複中華”,周恩來1910年寫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為“中華”被外來的滿人征服,被奴役。
古書上,也有人用“中國”,其意是“中央之國”。康熙時代,大清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滿文版簽名用“中央之國”。“國”這個字,最早的原意是“城,城堡”的意思。再後來,這個“國”逐漸指向統治一方的“政權”的意思,比如史稱的“三國”,“五代十國”。1949年直至現今,出現“一個中華,二個國家”的現狀。其中的一個,雖然晚生於1949年,但正在末日狂奔,來日無多。另一個,中華民國文明先進奮發向上,引領著中華的未來。

FreeEnergy95 發表評論於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敗了之後,袁世凱逃出朝鮮,
第二年日本人就衝進皇宮殺了明成皇後焚屍。
尹錫悅可能提都不想提吧
FreeEnergy95 發表評論於
所以尹錫悅覺得中國現在是走下坡路的清朝末年?那就試試唄
直接說中國崩潰論好了,講袁世凱顯得多有文化似的,韓國人會懂嗎
ajaja 發表評論於
總統老婆越來越像劉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