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撫順英烈紀念碑被烈士家屬指刻錯名字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在遼寧省撫順市的兒童公園內,一座高約20米的人民烈士紀念碑屹立在山頂。在紀念碑下方,鐫刻著135位英烈的名字及他們曾經的部隊番號。6月13日下午,崔秋榮站在紀念碑前,同親友繼續商討著如何為抗美援朝烈士張鶴澤“正名”。

鐫刻在烈士紀念碑上的張鶴鐸(家屬稱為“張鶴澤”),是83歲老人張國有父親。五年前,張國有和妻子崔春安到人民烈士紀念碑前祭掃時,發現烈士名錄上父親張鶴澤的名字變成了“張鶴鐸”,其部隊番號也從“一二六師”變成了“二十六師”。這五年來,給父親“正名”,也成了張國有的最大心願。當日同行的崔秋榮,為了完成姐夫張國有的心願,這些年也一直搜集相關資料,並奔走於相關部門,但始終未果。
近日,新黃河記者實地探訪發現,不止張鶴澤一人名字、部隊番號存疑,該紀念碑多處烈士信息與當地《市誌》均出現矛盾。對此,撫順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告訴記者,將聯係紀念碑建設單位,核實碑文名錄,從源頭展開核查。

家屬稱烈士名字“寫錯了”

6月13日,69歲的崔秋榮又一次來到烈士紀念碑前。她告訴新黃河記者,為張鶴澤烈士“正名”一事已經拖了五年了,他們家屬實在是等不起了。
2017年,張國有發現人民烈士名錄的碑文出現異常。

2017年9月6日,抗美援朝英烈後人張國有和妻子崔春安等人從遼寧省遼陽市回到撫順探親,當一行親屬走到人民烈士紀念碑前準備祭奠時,張國有卻突然發現,原本烈士名錄上的父親張鶴澤的名字,已變成了“張鶴鐸”,其部隊番號也從“一二六師”變成了“二十六師”。

當天,張國有就站在祭奠的最前麵,指著紀念碑喊“我爸的名字怎麽還錯了呢,怎麽把澤改成了鐸?部隊番號也變了,這不對啊。”崔秋榮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為了讓已遷居外地的姐姐、姐夫早日安心回家,家住撫順的崔秋榮當即許下承諾:“你們放心,我會想辦法找政府解決”。自此開始,崔秋榮一邊收集英烈及烈屬資料,一邊向相關部門申訴信訪。

時至今日,當年了解張鶴澤事跡的老一輩人大多數已相繼離世,紀念碑下的烈士名錄也已經整修翻新,但名錄上的“張鶴鐸”“誌願軍二十六師”的碑文仍舊沒能更改。

作為兒子和兒媳,張國有和妻子崔春安已是張鶴澤最近的直係親屬。崔春安告訴新黃河記者,現已83歲的張國有因患有心髒疾病,正在家中休養,經不起打擾和折騰。“他知道家人這幾年不停地為修改碑文奔走,但我們不敢告訴他結果,怕他失望,打電話都得躲著他。”
左為崔春安證實材料,右為《張國有工人登記表》。

崔春安向記者出示了一份落款時間為1965年、蓋有官方印章的證實材料。材料中崔春安寫道:父親張鶴澤,大約1944年左右參加解放軍,在部隊擔當師裏參謀。在1950年在朝鮮戰場光榮的犧牲了。“這些都是婆婆當年給我講的張家家史,老人以前在的時候經常說,名字也一直說是張鶴澤。”在另一份落款為1977年的《張國有工人登記表》中,主要問題說明欄裏寫明:生父張鶴澤,50年在抗美援朝戰爭犧牲。

原誌願軍一二六師見習參謀劉文正之子劉國華,也向記者證實了上述信息。“我爸和張鶴澤都是一個部隊的,他們都認識,張鶴澤是領導,我爸是下屬。”而在2021年8月,曾經和烈屬做了多年鄰居的康玉和(已於2022年去世),為張鶴澤親屬寫下的情況說明稱:從早以前,大約一九六八年左右,那時我才十多歲,和劉桂英大姨住鄰居,聽老輩人講,劉桂英大姨原先的丈夫是軍人,犧牲了,當時西公園(即撫順市兒童公園)烈士碑,為一個叫張鶴澤的師級幹部,十幾歲時還到西公園烈士碑看過。

五年多的時間裏,崔秋榮和家人雖然沒能找到可以證明張鶴澤真實姓名的直接證據,但崔秋榮認為,目前自己找到和掌握的多份人證、物證材料,都可以間接證明現在碑上所刻的張鶴鐸及其番號有誤。

張鶴鐸還是張鶴澤?

2023年2月28日,就在崔秋榮多次向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反映情況後,終於等到了新撫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第一次書麵回應。

這份落款時間為2021年11月17日的答複意見書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對此事已有調查,已查到兒童公園烈士紀念碑烈士名錄原有檔案,與烈士紀念碑上所刻完全一致,有據可查。您所提供的照片,並沒有關於張鶴澤的相關信息,無法證實紀念碑烈士名字與您所說名字是同一人,也無法提供烈士相關材料,您的訴求證據不夠充分,無法證明原有烈士紀念碑名字與部隊番號刻錯。

對於這份回複意見書,崔秋榮並不認可,她覺得這個答複過於草率,為了查清這個書麵回應中沒有呈現的重要的信息,崔秋榮決定繼續申訴。


2023年5月15日,撫順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關於此事進一步做出答複:為調查信訪人反映的問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屬地退役軍人事務局進行了多次查證,均未能查詢到“張鶴澤”或是“張鶴鐸”的任何烈士信息,在無法證實崔秋榮所反映的事項屬實的情況下,我市聯係到信訪人崔秋榮本人進一步搜集證據,結合信訪人崔秋榮提供的相關材料來看,無證據證明該烈士紀念碑碑文有誤,也無證據證明原烈士紀念碑碑文為“張鶴澤”,且崔秋榮提供不出烈士證明書和其他能夠證明其烈士身份的材料,所以不能貿然斷定現碑文中的張鶴鐸有誤,本著尊重已逝英雄的原則,還原曆史答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專門派人前往市社科院查閱《撫順市誌》。《撫順市誌》市情要覽卷(2005版1071頁)明確記載為“張鶴鐸,撫順市人,誌願軍二十六師參謀,一九五〇年於抗美援朝戰鬥中光榮犧牲”,與烈士紀念碑一致,此結果更加證實了信訪人崔秋榮所反映的訴求與事實不符。

崔秋榮告訴記者,為搜集材料,五年多的時間她拜訪了多位誌願軍的後人以及對抗美援朝戰爭有所了解的曆史學者,“他們都知道入朝作戰的是誌願軍一二六師。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參戰部隊序列頁麵裏,也有記載誌願軍第四十二軍一二六師於1950年入朝作戰,但沒有出現誌願軍二十六師的部隊番號。”

遼寧社會科學院原研究員、《遼寧抗美援朝運動史》作者盧驊也表示,入朝作戰的誌願軍有第四十二軍一二六師,並無誌願軍二十六師這支部隊。

《市誌》和碑文多處信息有出入

除了“二十六師”番號的爭議外,崔秋榮還認為,若以撫順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回應為準,《市誌》中的信息就尤為重要。但在仔細閱讀《市誌》中記載的英烈信息後,崔秋榮告訴記者,《市誌》中的烈士名錄同樣存在多處疑點。

《市誌》中分別在第816頁至第874頁和第1068頁至第1071頁記錄了兩份烈士名單,前者為1900餘名烈士信息,後者即是130餘條被鐫刻在人民烈士紀念碑上的英烈名單。經過比對,在這兩份名單中,出現了疑似“同人不同名”的情況。

《市誌》對於兩位唐姓英烈的犧牲時間和地點相同

記者查閱看到,在《市誌》第841頁,記錄著一位名叫唐克勤的英烈,其籍貫記錄為遼寧省撫順縣安家公社,犧牲於1947年3月,犧牲地點為吉林省輝南縣;而在《市誌》第1068頁,則出現了一位名叫唐光勤的英烈,撫順市望花區人,1947年於輝南縣光榮犧牲。巧合的是,兩個版本的唐姓烈士,分別曾在不同時期被刻在紀念碑上。

“我大爺爺(伯祖父)叫唐克勤,2008年,我結婚的時候帶愛人來碑前瞻仰,那時候碑文是正確的。等過了幾年,孩子長大些後,我帶孩子來看,碑文改成了唐光勤,可我家的英烈在官方網站上都能查得到。”唐克勤的親屬唐寶江反映說。記者打開由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主管的中華英烈網,在“烈士搜索”欄輸入“唐克勤”,可顯示:唐克勤,籍貫遼寧省撫順市撫順縣,出生日期1924年,犧牲日期為1947年3月,犧牲地點為吉林省輝南縣。而在中華英烈網搜索“唐光勤”的姓名時,則並未出現“唐光勤”的烈士資料。

中華英烈網唐克勤烈士信息截圖

綜合過去的記憶和可查詢到的烈士信息,唐寶江堅信更改後的紀念碑烈士名錄,即當前所鐫刻的“唐光勤”為錯誤。“我們家就是撫順本地人,‘克’字還是他們那輩人的家譜,老人籍貫就是在撫順縣,早些年條件困難,因為大爺爺是烈士,我太爺太奶還享受過烈屬待遇,政府專門給糧食,家裏人都知道。”

與崔秋榮一樣,為了給英烈唐克勤“正名”,唐寶江也多次聯係新撫區和撫順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但始終未果。唐寶江覺得,相關部門修改烈士名錄應依據相關檔案進行,針對為何會出現兩版名字這一疑惑,當地退役軍人事物部門始終未能給予回應。

圖左為紀念碑上鐫刻的英烈信息,圖右為《市誌》中記錄的英烈信息

除了張、唐兩家的英烈信息異常外,崔秋榮還發現,《市誌》中人民烈士紀念碑上的英烈信息與實際紀念碑上鐫刻的英烈信息還存在多處異常。記者通過比對也發現,此類異常大多是姓名中形近字或細節信息上的不同。如《市誌》中所收錄的劉正發烈士,實際鐫刻在紀念碑上的人名為劉正友;《市誌》中的樸誌遠烈士,實際鐫刻的人名為桂誌遠;而《市誌》中的徐正道烈士雖與碑文上的名字一致,但二者在犧牲時間上又存在差異。

2023年6月15日,帶著重新整理搜集的關於紀念碑上存在異議的張鶴鐸、唐光勤等英烈相關資料,崔秋榮前往撫順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信訪部門,並將資料遞交。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已將其所反映的問題做好記錄,並詳細上報領導。

16日上午,撫順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分管此項工作的副局長王俊告訴新黃河記者,該局相關科室已經於15日召開會議,初步計劃將通過上級部門及軍分區部門聯係“一二六師”“二十六師”進一步核實相關信息。此外,針對崔秋榮提交的相關英烈名字與《市誌》不符等情況,該局將聯係紀念碑建設單位,核實碑文名錄,從源頭展開核查。目前,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