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麽熱衷買彩?是白日夢,還是平等夢?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如果要給這一屆的青年,貼個標簽,會是什麽呢?

知識青年?文藝青年?互聯網青年?

都不對了。都變成孔乙已了,還知識青年呢!互聯網大廠都活不下去了,還互聯網青年呢!

或許,我們這一屆青年,可以叫“彩票青年”。

在公眾號平台,年輕人買彩的爭議話題已經持續數月;



小紅書上,興起了一股“彩票花”的禮物熱。



當一些自媒體在說:“年輕人們開始沉迷彩票了”。我們又看到中國福彩的公眾號發文:“或許誤會了買彩票的年輕人”,也看到新京報評論:“不必過度解讀年輕人買彩票”。

怕誤會?怕過度解讀?那這事真的值得解讀解讀了。而且,還真有學者專門研究過這類現象。

-1- 現在彩票有多火?

數據不騙人。

據財政部數據顯示,1-4月全國共銷售彩票1751.5億元,同比增長49.3%,創五年來新高

以前我們說過:疫情過了,報複性消費會來。現在是報複性消費真來了,隻是沒想到是複性買彩票

確實,看下麵這個照片就直接明白了:以前的核酸檢測亭現在變成了彩票站。



如果你覺得這是個案,那就看看下麵這一連串新聞,來自山西、上海等地,都在說把核酸亭改成福彩站



還有官方文件。重慶彩票網在今年4月就發布過《承包經營者招募公告》,就是把該市巴南區的3個核酸亭改建而成的“民心亭”承包出去。



誰來承包?為何改建?肯定承包人也覺得有需求、可營利嘛!那麽究竟需求端是怎麽想呢?年輕人為什麽買彩票呢?

-2- 彩票作為年輕人唯一相信的平等遊戲

這個社會從小就教育你:好好學習,出人頭地。

可是,你好好學習了,但發現學曆能幫到你的沒有想象得那麽多。

工作靠關係、找對象拚背景。混了幾十年,才是人家富二代官二代的底線水平。最後,你忍不住哼出這首歌:生活不隻眼前的苟且,還有繼續苟且,遠方的苟且。



所以,你以為高考是公平的、知識是公平的,可能最後發現不公平的地方太多了。

不過,還有一個東西可能是公平的——那就是彩票。

為什麽年輕人買彩票?彩票是隨機的、匿名的、無門檻的——所以是平等的、公平的。

你是不是官二代,你是不是985畢業的,都一樣:買彩票都是兩塊錢一注,都是有可能得到500萬。

社會學在研究彩票的時候,發現一個普遍的規律:社會階層越低,越會花錢買彩票。畢竟,混不上去,機會有限,彩票至少是最後的機會。但是,這種對機會的理解,在於把彩票理解成人人平等的唯一機會。



因此,社會學家把這種買彩票現象,總結成“剝奪—補償理論”。為什麽政府允許有彩票這種賭博行為?為什麽讓老百姓買彩票?因為彩票也發揮一種“安全閥”的作用。當你對社會不滿、感覺不公,覺得生活壓力大、很緊張,你至少可以通過彩票這種方式來釋放自己,再相信一次社會是平等的、公平的。

-3- 彩票作為年輕人唯一能做的白日夢

周星馳一句著名台詞: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什麽分別。

這句話放到這屆年輕人身上也很合適。這屆年輕人真的和以前不同嗎?我至少相信有一點是相同的:一個人在TA年輕的時候,是TA最有夢想的時候。

但是年輕人最不該有的,不也是夢想嗎?

畢竟,當你和老板、和導師說自己的夢想時,他當然會懟回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就這樣,都聽我的!”



但是,人還是忍不住想做夢。

著名的消費社會學家坎貝爾(Colin Campbell)早在1987年的名著《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一書中就提出過一個觀點:現代社會的消費和傳統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現代消費的“浪漫倫理”:你要浪漫地想象自己的欲望,想象自己即將得到的東西。至於是實際得到、實際的需求滿足,則是次要的。這個觀點也被引入到研究彩票等賭博現象的社會學研究。



比如:你真的把新款iphone拿到手的時候,並沒有你在等待快遞收件的時候更興奮。因此,坎貝爾認為快樂的來源卻並未是真實的購買與擁有,而是產品的象征意象帶來了想象式享樂,但一旦擁有、變成現實,又會產生幻滅感,從而再產生和追求進一步的欲望。如此來看,坎貝爾才會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稱作“自我幻象式享樂主義”,是“欲望—獲得—使用—幻滅—更新—欲望”的循環。

我在去年發表在《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上的消費社會學研究文章,專門探討了坎貝爾的這個有趣理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其實,真的有學者做實驗,發現彩票不再是一種經濟投資,而是引發白日夢,一種暫時逃離現實的工具,從而說明證明“買夢想”、“買享樂”才是玩彩票的動機

在這個社會心理學實驗中,參與者可以選擇自己買的是當天還是第二天開獎的彩票。結果發現,那些喜歡第二天開獎的參與者,更有可能體驗到希望和期待的激動情緒。也因此,如果我們來對照看中國最近的彩票數據就會發現:

根據財政部官方數據,可以看出,拉動銷量增長的,主要是競猜型彩票,其次是即開型彩票。2023年4月,競猜型彩票同比增加125.45億元,增長117.6%,約占彩票總量的近一半;即開型彩票同比增加40.81億元,增長84.1%,約占彩票總量不到兩成。

換句話說,更值得關注的是,為什麽競猜型彩票增長更厲害?如果對照上麵的社會心理學實驗與浪漫倫理,你就能明白了。

年輕人買彩票,就圖一樂、就圖個萬萬萬分之一的白日夢之樂,還不行嗎?

不過,後來的文化社會學進一步解釋:如果你接受那些底層大眾更喜歡買彩票,就會發現其實要激發這個想象式消費行為,反而需要相信宿命論。當你越相信宿命論,你會想讓自己有一點白日夢、有一點想象式享樂。

比如,我們一方麵覺得自己生不逢時,畢竟現在經濟環境不行,另一方麵又覺得自己投錯胎,出身也不行,所以注定翻不了身了,那反而越需要買一點彩票來緩解一下,讓自己夢想一下。否則,和鹹魚有什麽分別!

畢竟,宿命論是躺平的另一個代名詞。而躺平對照的就是卷,並且相信隻要卷,就能贏。如果你有這麽現實、這麽有回報感的觀念,你還可能買彩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