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武漢媽媽墜樓悲劇:還有2個群體的心理問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昨天,武漢小學生校園內被老師撞死事件中的學生媽媽墜樓不幸離世。這則新聞,令所有人震驚。

十天前,這位媽媽遭遇了失子之痛:

5月23日,武漢漢陽區弘橋小學月湖校區內,一年級學生譚某被老師駕車撞傷,後送醫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5月25日,漢陽區教育局發布通報,向家長、社會表示誠懇的道歉,同時涉事教師劉某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校長和副校長被免職。

新的悲劇發生在調查期間。這也讓我們關注到突發事件中,涉及的當事人的心理救助問題。



“自殺行為是應激反應的一個組成部分”

像“天災人禍”等突發事件中,比如地震、交通事故等,涉及到的當事人內心都會受到創傷。這是一種精神性創傷。

“受到創傷後,會產生一種應激反應,自殺行為是應激反應的一個組成部分”,全國著名心理學專家、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趙國秋說,“孩子被撞意外去世,哪個媽媽會無動於衷?對她來說,是天塌下來的感覺。緊要關頭,網暴是推手,把她從樓上推了下去”。

趙國秋說,像這樣的意外發生後,社會各界要對受害者家庭更多理解、支持和同情,而不是指責。

創傷後應激障礙讓人一夜白頭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術語叫“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指個體經曆、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像戰爭、嚴重事故、被強暴、被綁架等經曆都會給人帶來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更易發展為PTSD。

如果病期在3個月之內的,稱為急性PTSD。

日常生活中,也發生過因遭遇痛苦一夜白頭的例子。

去年6月14日晚上8點左右,杭州21個月大的女童,因為保姆沒留意,拉著滑板車自己先走出了電梯,把女童留在電梯裏,電梯後又上行到8樓,女童走出電梯後,爬到過道上的窗台,後墜樓不幸去世。

事情發生後,父親一夜白頭。這屬於急性PTSD的反應。

有時候,PTSD症狀一直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半年以上之後,才出現,被稱為延遲性PTSD。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時,有媒體記者采訪回來後,過了半年以後出現焦慮、抑鬱等症狀。

“每個人記憶的缺口不一樣”,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浙江省婚姻家庭協會會長謝需說,“突發事件發生後,受到的精神創傷可能當時沒有症狀表現出來,但在看到這類場景時被觸發了”。

PTSD症狀主要有:創傷性再體驗症狀、回避和麻木類症狀、警覺性增高症狀,其他還有比如濫用成癮物質、攻擊性行為、自傷或自殺行為等。抑鬱症狀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見的伴隨症狀。

“受到創傷後,在患者的記憶中會閃現、閃回當時場景,反複不由自主地出現,回到現場,成年人有時還會出現錯覺、幻覺。”謝需說。

此事件中,孩子遭遇意外後,媽媽再去學校,會“觸景生情”,再次產生應激反應,感覺創傷性事件再次發生。

PTSD反應症狀還有,隨著時間,患者會極力回避與創傷經曆有關的事情和情境,回避和創傷的地點、人或事,會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還會出現過度警覺,驚恐等反應。另外,伴隨著抑鬱症狀。

有時,PTSD帶來的傷害有時候會伴隨人一生。

一般在精神創傷性事件發生後數天至6個月內發病,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可長達數月或數年,有的甚至達數十年之久,有的需要終生治療。有統計表明,超過三分之一的PTSD患者終生無法治愈,PTSD患者是正常人自殺的6倍。

“孩子意外身亡,母親是處在一個巨大的創傷和心理應激狀態當中,這時候心理上的支持,陪伴和扶持很重要”,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張紅鳴認為,如果能及時給予心理幹預,會有助於防止PTSD的發生。

專家:社區需要及時介入

“意外發生後,家人會陷入自責、遺憾、憤怒等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謝需分析。

那麽此事中,孩子發生意外去世後,除了家人之間的互助外,孩子的家人是不是需要心理幹預呢?

張紅鳴認為,當時,如果有社區或者其他社會組織能及時予以孩子母親心理引導,可能不會發生悲劇,“哪怕什麽也不說,就在她邊上傾聽,在生活的細節上幫助幫助她,幫她幹幹家務,去看看,對她都是一種撫慰。”

趙國秋也認為,意外發生後,在第一時間,對孩子家人的“傾聽、關懷、支持”很重要,等家長渡過這關,可以適時引入專業治療,心理專家進行心理危機幹預。

意外發生後,家長的關注點往往不在自身,很難及時覺察自己出現問題,這也是需要社工、社會團體能及時盡早給予心理幹預的原因。即便社區裏的社工不懂心理學也沒關係,主要還是起一個陪伴關懷支持的作用。

一般,單位員工家庭發生意外事件後,單位、工會組織會安排相關人員進行勸慰,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沒有單位依靠,他們在家庭突然遭遇意外後,這方麵的心理危機幹預機製,目前來說是缺乏的。

而社區作為社會有機體的最基本的內容、社會的縮影,是他們可以依靠的最基層組織。

像這類突發事件發生後,因為還在調查中,一些社區、組織一般覺得“不便”主動介入,社會上的誌願者團體對這類群體的關注也是缺乏的,更多時候,這個群體,隻能靠家庭成員之間自助自救。

趙國秋認為,社區及時介入後,還可以及時發現“苗頭”,在征得當事人的同意後,請專業醫生介入治療,可能可以避免悲劇發生。

其他師生和家長也需要心理輔導

此事中,還有兩個群體的心理問題,也一樣需要值得關注:校園內的其他學生和老師。

謝需說,涉事學校的學生需要做一些幹預培訓和心理輔導,特別是目擊的師生。對老師也需要做情感幹預,因為網上的一些評論會讓他們產生自我懷疑等,也需要做心理輔導。

作為學校,還應該給所有學生家長做心理輔導,讓他們不要陷入過度焦慮,各種擔心孩子安全;在學生教育上,一方麵要加強安全教育,一方麵還要教育孩子要關愛身邊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