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槍決”?騙子為什麽要編這麽離譜的詐騙短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能讓@平安北京說出“就這?無語死了”的詐騙短信,長什麽樣?

這是一則槍決通知短信。短信寫著,當事人涉及信貸詐騙,缺席出庭,(警方)已經通過“天網”定位了具體位置,且已經通知當地執法部門和司法人員上門強製槍斃,如果在14點前去APP自行結清欠款,就可以撤銷執行。



圖源:微博@平安北京

如果說前半部分內容勉強算靠譜(其實也很離譜),那最後一句一出來,不少人就反應過來了:凡是要錢的,都是詐騙。

在@平安北京的微博評論區,網友也樂了,有網友調侃道“社會發展這麽快,槍決都能上門服務了”,還有網友表示,詐騙不應該是高智商犯罪嗎,這麽離譜的短信誰會信?

“離譜短信”的篩選機製

“廣泛撒網,重點突破”,這是詐騙分子的基礎行騙邏輯。

這種看似離譜的短信就是一種篩選機製,有些話術聽起來很離譜,但總有人相信是真的。換句話說,如果你一眼看出來這是詐騙短信,那你就不是騙子的目標人群,而如果你連這麽明顯的詐騙短信都識別不出來,那後續的騙局對你來說會更合理、正常。

用看似離譜的信息進行篩選,還有一個經典例子“我是秦始皇,我其實沒有死,給我打錢,我解封後收你當幹兒子,君無戲言”。



有時詐騙分子會選擇更靠譜的詐騙劇本,甚至會與時俱進,緊跟熱點。

2022年,就有許多詐騙犯以冰墩墩代購、售賣防疫物資等為由進行詐騙。再之前,王寶強和馬蓉打離婚官司時,有詐騙短信稱自己是王寶強,正在借錢打官司,勝訴後10倍奉還。還別說,除了最後幾行字是假的,前麵的信息都挺真實。



當然,經曆過QQ時代的朋友應該能一眼識別出來這種詐騙短信,畢竟是經曆過“今天是馬化騰生日,轉發10個群,到賬50Q幣”,且加了不少假明星QQ的人……

還有時,詐騙短信的內容則主打普適性,比如現代人很多都網購,於是就出現了以拿快遞為由頭的詐騙短信。不過,仔細看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這些短信裏大多都帶著一個鏈接或陌生手機號,再比如短信裏可能會有很多錯別字。

一個簡單的菜鳥裹裹,就有菜烏裹裹、菜蔦驛站、菜?鳥?菓菓等多種寫法,如果不仔細看,還真有可能上當。



圖源:青春浙江

在槍決短信裏,也有錯別字,“信貸(dài)”寫成“信貨(huò)”,且有多處斷句和標點錯誤。



到這裏,有人可能會疑惑,發這麽多詐騙短信,能有幾個人被騙,這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此前,江蘇省反通訊網絡詐騙中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一條詐騙短信的發送成本僅有幾分錢。按照5分錢一條短信的價格計算,發送10萬條短信的價格也不過5000元,但凡這10萬人中有一人上當,就能立刻“回本”。

而且,電信詐騙破案率不高,在高收益的驅動下,不少人走上了詐騙道路,甚至將詐騙發展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上遊負責提供資料,中遊負責技術服務,下遊實施詐騙,最後是收網、洗錢。

詐騙分子逐漸專業化,各司其職,不怕你不上當。

電信詐騙案難破獲,這也讓不少抱僥幸心理的人走上詐騙道路。電信詐騙難破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詐騙窩點不在境內,跨境追捕、破案難度很高。

根據中國移動《2022年電信網絡詐騙態勢分析報告》,境外詐騙電話的主要來源為菲律賓、也門、英國、緬甸等,境外詐騙短信超七成來自中國台灣、中國香港,詐騙網站則主要設在美國、港澳台、南非。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圖源:中國移動2022年電信網絡詐騙態勢分析報告

想抓人?不容易。

夠聰明,就不會被騙?

什麽樣的人、什麽地方的人容易被騙?

根據中國移動的報告,廣東是最容易受騙的區域,占比達到35.38%,後麵的湖南、河南、湖北等被騙的情況差不多,都低於10%。

從性別來看,女性更容易被騙,受騙比例為56.48%,比男性的受騙比例高13%左右。年齡方麵,青年群體和老年群體更容易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中年群體最不容易被騙。

但麵對詐騙,總有人自信滿滿,不僅相信自己絕對不會上當,在詐騙事件出現時,還可能嘲諷一句:蠢人活該,這也能被騙?

實際上,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被騙與否和智商高低無絕對關係。

首先,對不同人群,詐騙分子會采取不同的騙術。

對緊迫需要錢周轉的人,實行貸款詐騙;對想整點零花錢的學生、家庭主婦等,實行兼職刷單、點讚詐騙;對網購群體,則冒充客服進行詐騙。

而且,對心理的拿捏,詐騙分子是專業的。某資深刑警告訴壹讀,詐騙分子不僅會研究受害者心理,還會在詐騙後進行複盤,說完哪句話後對方意識到這是騙局了?哪一點還沒拿捏好?極其專業。

其次,精準詐騙越來越多,詐騙分子掌握的信息愈發精確,有時甚至能直接一對一精準詐騙。

2016年,清華大學一教授遭遇電話詐騙,被騙金額高達1700多萬元。整個詐騙過程中最離奇的就是,這位教授剛賣了一套房子,到家就接到了詐騙電話,說他漏交了稅款,詐騙分子說出了該教授房屋交易的所有細節,時間、地點,甚至合同編號都知道的清清楚楚,試問有多少人能抵擋住這樣的詐騙攻勢?



如果你恰好在工商登記……

與其責備受害者警惕性不高,不如問問是誰泄露了人們的信息。

對於信息泄露問題,前述刑警表示,大多數情況是回溯,即抓住詐騙分子後,從詐騙分子那裏向前溯源,看看是誰賣信息給詐騙分子的。想直接確定是誰泄露了信息並不容易,因為缺乏明確的證據。



調侃實名製的段子

最後,每個人都存在認知死角,如果詐騙分子踩中了受害者的知識盲區,利用信息不對稱行騙,則受騙可能性增加。

最早的信息不對稱理論,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存在差異,掌握信息更多、更充分的人處於有利地位,信息貧乏者則處於不利地位,而前者可借此獲利。

一旦這種信息不對稱出現在詐騙活動中,那對受害者而言,知道更多信息的詐騙分子就是權威,在詐騙分子冒充公檢法人員時更是如此。而根據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人們有無條件聽從於權威的傾向,且在進行思考時,人們會習慣性訴諸權威。

最終結果很可能就是,騙子說什麽都信,有時遇到真警察,還懷疑真警察是騙子。



圖源:西城警訊

如果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編造一些負麵事件,比如漏繳稅款、網貸未還,還會激發受害者的焦慮情緒,此時人們的預期和決策更容易是悲觀的,即使對方說的不算什麽大事,我們也可能誇大事件後果。(比如漏繳稅款,其實隻要在一定時間內補齊就可以,不用非得今天補繳。)

而且,關於焦慮和決策的關係表明,高焦慮者在經濟決策中總是傾向於高估潛在的風險,並將模糊信息解釋為負性信息,即麵對詐騙分子說的“如果不立刻處理,那後果我們也不能保證”,更傾向於認為後果很嚴重。

為了消除這種風險,自證清白式轉賬、打錢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說有什麽能破解騙局的方法,那就牢記一條:隻要是要你轉賬、驗證資產、輸密碼的,不管方式是點鏈接還是加好友,全都是騙子!實在分不清是不是詐騙分子的,直接打110,問問警察叔叔。

需要警惕的是,由於AI技術迅速發展,已經出現了AI換臉通話、合成聲音等情況,雖然現在還難以做到將AI換臉技術完美嵌進視頻通話中,但還是應該格外提高警惕。之前都說,如果好友突然借錢,最好打個電話或者打個視頻確認一下,現在嘛……

還是當麵見見吧,比較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