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在實驗室裏造精子和卵子,用人造子宮懷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話說前段時間,日本九州大學生物學教授林克彥(Katsuhiko Hayashi)帶領他的團隊,成功培育出7隻有兩個父親卻沒有母親的小鼠,實驗成果在業界引起廣泛關注。



最近,林克彥教授又放出重磅消息——

他們宣布,將在5年內實現在實驗室中培育人類胎兒。



這項研究正是以小鼠實驗為基礎的。

簡單來講,在小鼠實驗中,他們已經找到複製X染色體的方法,能將具有雄性小鼠特征的XY細胞轉化成具有雌性小鼠特征的XX細胞,

再將雄鼠的XY細胞和人造XY細胞結合,最終培育出有兩個父親的小鼠。



起初,他們這項研究是想找到治療特納綜合征的新療法,

這種病是由於女性的一條X染色體完全或部分缺失導致的,女性患者往往會不孕,

他們複製X染色體的方法也許可以用於治療特納綜合征。

不過在研究過程中,林克彥教授的團隊有了一項意外驚喜——他們成功實現了“雙雄生殖”。

如果這項技術能用在人類身上,那麽未來兩名同性別的人類也將能擁有他們的後代。



(林克彥教授)

之後,林克彥教授的團隊就在生殖方向上展開了研究,

而且將目標轉向人類,希望能從源頭開始,完全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人類嬰兒。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一項名為體外配子發生(in vitro gametogenesis,簡稱IVG)的技術。

這項技術是指在實驗室中定製人類精細胞和卵細胞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從人的血液或皮膚中提取細胞,把它們重新編輯,轉化成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理論上來說,誘導多能幹細胞可以轉化成人體內的任何細胞,其中也包括精細胞和卵細胞。

一旦用它培養出精細胞和卵細胞,就可以讓兩者結合,培養出受精卵並植入女性的子宮。



體外配子發生不是一項新技術,幾年前就已經在小鼠身上實驗成功過,

也培養出非常基本的人類精細胞和卵細胞,但還沒培養出胚胎。

現在,林克彥教授就要帶領團隊攻克這項難題,

有一些人由於不能正常產生精子或卵子而不孕不育,這項技術成熟後,就可以幫助他們培養出精細胞和卵細胞,實現“要小孩”的夢想。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希望在實驗室中培育的受精卵不用植入女性子宮,

而是植入人造子宮,讓胎兒發育的過程也可以在實驗室完成。



(科學家們在人造子宮中培育羊羔)

他們給這項實驗提出一個時間期限,表示隻需要5年時間,就能從源頭開始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人類胎兒。

不過要想把該技術推廣到臨床,恐怕還需要經過10-20年的測試。

2017年,美國知名研究機構斯科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員珍妮·洛林(Jeanne Loring)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就曾對體外配子發生技術做出一番“預言”。

“如果5年能完成,我並不會感到驚訝。”

“如果需要25年,我也不會驚訝的。”



科學技術方麵的突破有時需要上百年,有時也許隻需要幾年時間。

一旦成功,新技術可以會迅速推動某個方麵的發展。

對於體外配子發生技術來說,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那些不孕不育患者。

比如在美國,大約十分之一的夫婦很難擁有後代,其中包括一些同性伴侶或想當單身爸媽的人,

現在他們隻能靠捐獻的精子或卵子做試管嬰兒,有時還需要找人代孕,才能有自己的孩子。

如果有了體外配子發生技術,事情就簡單多了,他們可以將自己體內的其他細胞轉化成精細胞或卵細胞,並在實驗室中培育屬於他們的孩子。



不過,即使體外配子發生技術能在短時間內出現重大突破,

從“實驗成功”到“臨床推廣”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因為這項技術仍然存在大量倫理、法律和安全方麵的問題。

有一些倫理學家擔心,這項技術雖然幫人類解決了不孕不育的問題,但也可能走到另一個極端。

比如,可能會有人想要設計嬰兒,“優生優育”的概念可能要被改寫,還有法律上麵臨的一些困境等等。

倫理學家們覺得,就目前的社會現狀來講,人類可能還沒準備好麵對這些難題。



(想象中的人造子宮)

有些問題,科學上已經能夠解決,

但想在現實中運用,需要考慮的東西恐怕更多......

RWSL 發表評論於
這些所謂的科學家其實是惡魔。作死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