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讓 6000萬人的日常為“名”所累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視頻截圖

一個人數不少的群體,正經曆著為 " 名 " 所累的一堆麻煩事。

據報道,洪韋華(w ě i)查過字典,自己名字的含義是 " 光明、美好 "。沒想到在數字化時代,這個生僻的名字,卻讓她在辦理銀行卡、報考駕照、報賬報稅等日常事務時,都麵臨著道道關卡,體驗一點兒都不美好。甚至連坐飛機,都必須在櫃台辦理登機後,再拿紙質票去蓋個章。而像她這樣的人,全國居然有 6000 萬之多。

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大約是人之為人的共同追求。名字寄托著父母對孩子最深切的期盼、最美好的祝願,故而中國父母取名從來都不會隨隨便便。老派一點的耕讀人家,喜歡從古籍經典中選字入名,那些男取《楚辭》,女取《詩經》的傳統取名方法,生僻字多一些實不奇怪。古字古風,有內涵寓意好還不重名,自然成為不少父母的選擇。

照常理來說,名字既然在公安係統登記時能打印出來,日常使用的障礙就幾乎不存在。隻能說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特別是在實名製普遍推廣的今天,隨著使用名字的數字服務場景越來越多,更多的生僻字姓名擁有者卻發現:除了公安部門經手的證件,這個字在其他公共部門的係統裏幾乎找不到。以至在很多現實生活場景中,有的生僻字姓名者在身份證的應用上備受折騰,必須一次一次遭受向別人證明 " 我是我 " 的尷尬。

相較而言,公安人口信息庫專用字庫是最全的,收錄的生僻字達 3 萬多個,甚至還包括不少少數民族的文字。當然也並不完備,否則就不會有不久前 "nià" 姓打不出,全村改姓 " 鴨 " 的新聞了。現實中,多數生僻字缺少計算機係統裏的通用編碼,無法在數字設備中輸入與顯示,致使部分民眾無法享受相應的數字公共服務。換言之,即便在公安部門辦出了有生僻字的身份證,其名字信息,仍然難以在銀行、房產、航空等部門共享,這是生僻字電子化的困境,也是需要跨越的特殊的數字鴻溝。

或許從操作層麵看,將一個生僻字實現數字化編碼,並收錄進公共服務信息係統並不是那麽簡單。但技術上的遺留問題,難點恐怕不僅僅在技術,而在於公共服務部門是否具有更完善的服務意識與精神。技術進步的宗旨,本質上是為了方便人們的生活,而不是給生活帶來麻煩。相關部門有責任有義務增強服務意識,升級、更新公共服務係統,不讓生僻字姓名擁有者,被排除在數字化服務之外。而非為了便利,最後不得不拋棄自己的姓與名。

說到底,讓每一張含有生僻字的身份證暢通無阻,讓證明 " 我是我 " 成為過去,這是數字中國的應有之義。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生僻字,活過了農業文明、活過了工業文明,卻慢慢消失在數字時代,這無論如何都是巨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