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在宿舍帶娃,這事有多離譜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是什麽在阻止媽媽把孩子送到托育園?

作者 | 劉車仔

編輯 | 晏 非

“大四女生邊上學邊帶娃,獎學金拿到手軟,成績全班第一。”最近,“女大學生邊帶娃邊上學”的新聞,似乎越來越多了。

明亮又擁擠的宿舍裏,小小的嬰兒時而和女孩一起躺在一米寬的宿舍上鋪上,時而被傳遞給下鋪的女孩,場麵一度“溫馨”。



新型“女強人”故事。

盡管很多人對萌娃沒有抵抗力,但這些“其樂融融”的場景,卻引發了女性的集體不適,那是一種大約隻有女性才會懂得的心慌:女性長期以來需要克服的關於“家庭和事業平衡”的敘事,竟然被提前到了大學時期。

當人們在探討能被輕鬆實現的“育兒與學習成績的雙豐收”時,育兒本身需要付出的艱辛卻被忽略了——嬰幼兒無法離開人的照顧,而在傳統性別分工下,女性成了生育環節的承擔主體。

相比之下更常見的情況是,因為要帶孩子,女性隻能選擇從崗位上退下來專心帶娃,或者從事更沒有挑戰性、職業前景更差的工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社區式的家庭托育園出現了。一些媽媽在帶自家娃的同時,把“幫別人帶娃”發展成事業;另一些媽媽則把孩子送到小區附近的家庭托育點,然後安心去工作。

但目前,家庭托育園還有待普及。2021年,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數據顯示,中國0-3歲嬰幼兒約有4200萬,其中1/3的嬰幼兒家庭有比較強烈的托育服務需求,但嬰幼兒實際入托率僅為5.5%。

是什麽在阻止0-3歲的孩子入托?

再過不久,劉文的兒子就滿6個月了。她在網上發布了一則帖子:6個月的孩子可不可以送去托育園?

180天產假過完,劉文必須去上班。缺位的日子裏,她對工作業務越來越不熟悉,導致她的安全感一再流失。這是屬於30歲女人的職場焦慮——生了孩子,就成了“高齡”劣勢員工。如果去上班,孩子怎麽辦?

本來一切都計劃得好好的:媽媽10月份退休,她預產期在11月,這樣孩子生下來,媽媽就能幫忙帶,時間點掐得剛剛好。但真到辦理退休手續的時候,社保局卻說,媽媽初中入團申請小了一歲,需要推遲一年退休。

一環連著一環,中間有個差錯,全亂套了。她不敢指望老父親能帶娃,丈夫也要上班。她想到了家附近的家庭托育園,門口的牌子上寫著“接受0-3歲孩子入托”。

她開始搜索更多托育的解決方案,好一點的有采用蒙氏教育的、有雇傭外教的,一個月七八千;普通一點的就在自家小區裏,一個月兩三千左右。但她有點拿不定主意。

而她在網上發布的征詢帖,果不其然收到了不少添堵的回複:“反正我是不舍得給別人帶,不是自己生的娃,人家怎麽會好好對待”“沒有計劃好就不要生小孩”;也有人苦口婆心,“孩子這麽小,需要有母親陪伴的安全感”……

這樣的指責和“善意提醒”,並不新鮮。當年,Papi醬把一歲三個月的孩子送到托班,便遭到很多人的指責:“為什麽孩子這麽小,就送托班?”一名網友甚至認為:“孩子3歲前,需要媽媽來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做媽媽本來就是要犧牲的。”

在小紅書上,也有媽媽無不自責地分享道:孩子送托班後,回家沒有那麽粘媽媽了,她擔心自己是不是錯過孩子的重要成長階段了。

家庭托育從業者們普遍認為,這是因為大家對家庭托育園還不太了解,以至於家長對托育園充滿了不信任。

事實上,接收0-3歲嬰幼兒的托育園,並不是現代產物。在中國計劃經濟時期,托兒所曾經是很多家庭職工寄送幼兒的地方。

1953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第51條就規定:“若實行勞動保險的企業中的女工人、女職員有四周歲以內的子女20人以上,企業就需要單獨或聯合其他企業設立托兒所。”

當時的托育服務主要強調國家和集體的責任,具有明顯的福利性質,目的是減輕婦女的育兒負擔,便於其參加勞動工作。

放眼全世界,不少國家入托率已超過50%,比如法國。作為歐洲人口大國,法國是世界上唯一出生率保持近40年穩定的國家。這個國家又被稱作“日托鼻祖”,以高質量且分布廣的托育所聞名。截至目前,法國約有1.2萬個托育所,其中以公立為主,約占70%,其餘為協會性質或私營托育所。

在托育這件事上,法國地方政府給予了足夠的政策支持。不僅提供資助,還鼓勵企業、社區與政府合作,興建和運營托兒機構。法國國家幼兒觀察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法國的3歲以下兒童,有59.8%接受了托育服務,普通家庭的幼兒甚至可以免費進入公辦的托育園。

來自廣東清遠的Joy,當了7年幼教老師。2017年開始,她所在的幼兒園增設了麵向0-3歲孩子的托育業務,在當時還是很新奇的。

2021年三孩政策推行後,人們對托育的需求逐漸顯露。去年11月,Joy決定和身為寶媽的朋友開一家家庭托育園。

幾米稚家家庭托育連鎖機構的招商經理Klay說,目前的托育園,一種是開在社區裏的互助式托育點,一般是寶媽在照顧自己孩子的同時,也可以同時照顧鄰裏的孩子,還能得到一定收入;另一種則是小型的托育機構,有獨立的機構,也有連鎖型的。

Joy開辦的家庭托育園,屬於自己創立品牌的家庭園,坐落於小區住宅樓的一樓。一個客廳,五個房間,一共160多平方米,還有一個可以供小朋友戶外活動的院子。

目前,她的托育園裏有7個小孩,最小的隻有一歲零四個月,最大的是3歲。0-3歲的寶寶,是家庭托育園的主要收托對象。因為一般而言,幼兒園隻招收3歲以上的孩子。

這幾年,幼兒園麵臨招生困難,普遍也開始做起了幼齡托育。但幼兒園的師生配比往往沒有家庭托育園高,照料上也就無法那麽精細。

家庭托育園的師生配比,則達到了1:3甚至1:2,也就是一個老師專門照顧兩三個小寶寶。從早上9點到晚上8點鍾,剛好能覆蓋父母白天的上班時間。

麵對“這麽小的孩子應該由媽媽親自照料”的說法,Joy認為,父母的陪伴對寶寶來說是必須的,但媽媽“也需要去照料自己的生活,要求一個女性成為女強人,既要照顧好家庭,又要照顧好自己和事業,是非常累的”。

而且,很多人往往是第一次當母親,麵對孩子身上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她們也時常感到心力交瘁。她經常聽到家長吐槽:孩子兩歲了,讓Ta做什麽就偏不做。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家長往往被磨光了耐心,把自己搞崩潰了。

但如果在托育園,有經驗的老師便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比如孩子在房間裏瘋跑,我們不會命令他你不要做什麽事情,而是告訴他,你慢慢地跑”,換一種方式去引導,孩子可能會受用。

大概從初中開始,Joy就萌生了以後當幼教的想法。高考報誌願的時候,她很堅定地選擇了學前教育,但當時父母包括同學都特別不能理解這個選擇。“以我當時的優勢,為什麽不去讀英語、翻譯、會計專業?要去幫別人帶小孩?”

這種普遍的觀念,與長期以來“育兒”“家務”等家庭再生產勞動不被認可有關。網上很多人認為,“去當幼教,不就是當保姆把屎把尿嗎?”但矛盾的是,人們同時也認為,0-3歲孩子的成長很重要,離不開媽媽的親密陪伴。

在專業學習以及後來的工作中,Joy發現照料嬰幼兒這事兒大有學問,新手媽媽普遍會遇到各種身心層麵的帶娃難題。

曾有一位媽媽向Joy談及自己的焦慮: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應該放棄工作,專心陪伴孩子長大。聊天的時候,這位媽媽忍不住崩潰痛哭。

Joy理解也認可媽媽的這種情緒。在育兒過程中,出於身為母親的自我要求,媽媽們往往會不斷責備自己。這時候,家庭托育老師不僅要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也要處理媽媽的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不會憑空消失,Joy和老師們要做的,就是通過不斷地溝通,讓對方逐漸信任。比如經常給媽媽發一些孩子的日常,告訴家長:孩子非常安全,隨時可以來探望。有時候放學了,家長也可以一起到幼兒園和孩子玩一會兒,熟悉園區,也熟悉老師。

雖然Joy目前並沒有生育孩子,但因為工作,她十分共情母親的處境。“兼顧工作和家庭太難了”,如果自己將來有孩子,她也想著送去托育園給老師帶。

“我自己當過這麽多年的老師,也不一定能帶好自己的寶寶。因為如果是自己的寶寶,情緒就會不一樣。”她懂得人麵對親子關係時的微妙情緒,“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就會忍不住要對他發泄情緒,有時候那可能隻是自己沒有地方發泄罷了。”

Joy始終認為,如果有條件,把孩子交給擁有豐富育兒知識的育兒師來照料,既能解放媽媽,也能給孩子更精細科學的照料,“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但無可否認的是,目前,家庭托育園的服務,大多隻是覆蓋到了小部分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這些家長普遍希望教育從0抓起,有更精細化的育兒需求。

Kaly告訴新周刊記者,廣州珠江新城附近的小區裏,家庭托育園往往發展得比較好。Joy的托育園就開在一個中高端小區裏。她了解到,送托班的家長中,有人希望孩子能接觸純英文的環境,也有人希望讓孩子從小培養獨立自主的意識。

但家庭托育園,也不是說辦就辦的。像Joy一樣,大多數家庭托育園的創業者,在開園前第一步——辦理營業執照時,就會遇到很大的難題。

因為家庭托育園普遍開在小區裏,開業前首先應當去街道登記備案,把住宅登記為經營場所。光是這一步就已經困難重重。

《民法典》有規定,“住改商”必須經有利害關係的業主一致同意,隻要有利害關係的業主一人不同意,就不得改變住宅用房的用途。如果公示時間內(一般是7天,不同地方規定不一),還沒有人反對,那就可以在小區開辦。

Joy說,像在深圳,登記備案、辦理營業執照流程相對順一點。一般情況下,業主反對的理由都是“擔心托育園擾民”。在經營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問題,比如鄰居投訴、物業阻撓等。

多年來,家庭托育園便是處在這樣一種“灰色地帶”。但需求明明一直都在。

2023年3月15日,國家衛健委一則《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引起了很多家庭托育園從業者的討論。其中提到,家庭托育點是指利用住宅,為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托育服務的場所,且收托人數不應超過5人。

很多人擔心“收托人數不超過5人”的規定,讓托育園陷入盈利困難,很難經營下去。但像Kaly和Joy等大部分從業者則普遍認為,“這隻是征求意見稿,還有待修訂。托育需求被看見,始終是好事”。

家庭托育園走出“灰色地帶”之後,如何讓普惠的政策照拂到托育機構,讓更多家庭享有托育服務?畢竟,辦好了家庭托育園,想生孩子的年輕人才真正敢生孩子。

林外芭蕉 發表評論於
不懂現代人為什麽需要鍵盤俠的支持。我理解國內的育嬰機構不健全,管理存在漏洞,這些都是正當理由。但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該不該把嬰兒送托兒所。我女兒兩個月大就送了,三天不到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