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很少看內地出品的劇集,因為它與日常生活和閱曆認知相差甚遠,而在日係校服、雷同配音、麵癱演技、注水劇情等槽點之後,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國產劇裏的南方人,可能來自平行世界。
國產劇裏的南方人和現實裏的南方人完全不一樣,最不同的就是口音、用詞、稱謂。
小編作為一個南方人,在大學和工作時認識了很多南方其他省份的同學和朋友,他們帶給我的認知是,說普通話有南方口音,完全沒有兒化音,更不說姥姥、姥爺、甭、媳婦兒之類的詞語。下圖出自一部侮辱正常人智商的劇集:
可電視劇裏的南方人呢?無論是來自湖南、江西、上海、雲南,還是廣東、廣西、福建、江蘇、浙江,那些詞匯基本是標配,說話不是京片子就是東北話。具體例子:《都挺好》裏的江蘇人、《戰長沙》裏的湖南人、《破冰行動》裏的廣東人、《媽祖》裏的福建人、《麥香》裏的浙江人、《冰鋒》裏的上海人。
事實上,以上劇集不乏被封為神劇的作品,但播出時都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當地人的批評,這是個不應發生的低級錯誤,讓優秀的作品存在明顯瑕疵。作為演員,詮釋好具有明確地域屬性的角色,難道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嗎?為什麽不去做好呢?
請記住,這不是讓你說當地方言,而是希望你表演的時候口音用詞能體現地域特色,當然,你實在沒有語言天賦,說標準的普通話也可以,至少不要用京片子和家鄉方言。對於演員而言這很困難嗎?隻要拍戲前稍做功課,隻要普通話真正過了級,這根本不是問題。
不要覺得是小題大做,試問北京本地人,當你看一部標榜本地土著特色的劇集電影時,發現人家不僅不會北京話,還一口廣東口音、上海口音、台灣腔,你會是什麽感受?
另外,飲食習慣、年節習俗上也應該注意,大年三十、多個節氣吃餃子的風俗,南方根本沒有,這是明顯的地域多樣性,上學時老師教過,不至於全忘了吧?再者說,作為演員、編劇、導演,走南闖北多年,閱曆應該豐富,連這種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嗎?
《都挺好》裏的蘇州土著,《喬家的兒女》裏的南京土著,《壯誌高飛》裏的深圳土著、澳門人,似乎都有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可我問過當地人,他們說沒有。
我現在有一種觀點,國產劇裏的南方,除了建築物、地點能看出是南方,其他根本和南方沒半毛錢關係。除非,那是平行世界裏的南方,要不然我的懷疑演員、編劇、導演的智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