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二次上台“滿月”之際,在其首個總統任期就已經吃過苦頭的美國農民,現在正愈發強烈地感受到,“天坑”劇本不僅重開了,甚至處境可能更艱難了……
《華盛頓郵報》21日報道稱,特朗普極具“保護主義”色彩的關稅和貿易政策,讓在大選中大力支持他的美國農民再次成為眾矢之的。美媒特別注意到,在愛荷華州種植大豆和玉米的希爾布倫一家的遭遇——簡而言之,他們的經曆堪稱
“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據報道,希爾布倫一家都是支持特朗普的選民。特別是這家的女主人蘇珊娜·希爾布倫,她尤為讚賞特朗普試圖用關稅手段脅迫中國大幅增加美國農產品進口的做法。
然而,特朗普上台後衝著全球貿易一頓“王八拳”亂錘後,蘇珊娜發現不對勁了:特朗普最近對中國商品征收的新關稅,已經讓她購買的除草劑的價格大幅上漲;他威脅要對外國鋼鋁征收關稅,也進一步抬高了已經因通貨膨脹而上漲的拖拉機和其他農業機械的售價。
蘇珊娜告訴美媒,以往他們家通常會每隔兩三年就將家裏的大型聯合收割機更換成最新型號,但今年“換不起”了。
“我們替換設備的周期變得更長了。拖拉機、播種機……所有設備都是如此。我們沒辦法像過去那樣頻繁地進行升級設備了”,她無奈地說道。
希爾布倫一家的情況並非個例。《華盛頓郵報》報道稱,美國2024年總統大選時,特朗普一如既往獲得了諸多美國農業州的大力支持。這裏的許多人都讚同他提出的關稅主張,相信加征關稅能夠促使製造業回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報複那些被美國視為“不公平”競爭的貿易夥伴。但他們現在發現,和8年前如出一轍,美國農民再次站在了“全球貿易戰”的風口浪尖上。
美媒借用希爾布倫一家的遭遇直言,即便是再成功的美國農民,麵對特朗普引發的多重關稅威脅和市場衝擊,多精妙的風險管理似乎都“無濟於事”。
據《華盛頓郵報》介紹,1874年蘇珊娜的曾祖父從歐洲的列支敦士登移民來到美國,此後希爾布倫家族便在愛荷華州的這片土地上世代務農。1999年,蘇珊娜和丈夫接管了農場。
在特朗普第一屆總統任期前的幾年裏,希爾布倫一家的生意蒸蒸日上,直到特朗普向中國挑起貿易爭端,宣布對價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高達25%的關稅。
很快中國采取了反製措施,於2018年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牛肉、豬肉、小麥、玉米和高粱等進口產品加征25%的關稅予以反擊,並大幅減少了對美國進口農產品的依賴,轉而向巴西、阿根廷、烏克蘭和澳大利亞等主要糧食生產國采購。
蘇珊娜對中國買家的大豆生意,也就這樣“送到”了巴西供應商的手裏。根據中國海關去年11月的數據,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份額已經從2016年的40%降至18%,而巴西進口所占的份額從46%增至76%。
今年1月,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發布的最新報告稱,在上一輪中美貿易爭端中,美國農產品出口損失超過270億美元,其中257億美元與中國征收的關稅直接相關。為了安撫美國農民,時任特朗普政府隻能通過隸屬於美國農業部的商品信貸公司(CCC)發放了280億美元的補貼。
但考慮到特朗普不會在2028年競選連任,以及CCC資金支出批準正麵臨更嚴格的審查,報告作者斯蒂芬·尼科爾森(Stephen
Nicholson)當時指出,難以預測特朗普這回是否還會提供類似的補貼,“美國農民這次可能要自己來承擔更多的損失”。
不過,補貼與否還不是關鍵,許多研究都指出,貿易戰的長期影響是美國將中國市場的份額“永久拱手於人”。
荷蘭合作銀行的報告就警告稱,中美貿易摩擦的重啟將進一步鞏固巴西在中國大豆市場的主導地位,其所占份額可能將升至創紀錄的80%。這也意味著,美國大豆將幾乎被“完全趕出中國市場”。

近十年中國大豆進口情況,橘色代表美國,綠色代表巴西。路透社製圖
蘇珊娜也不太在乎補貼,她真正繃不住的是:愛荷華州主要向中國供應大豆,向墨西哥供應玉米,全州近90%的鉀肥依賴於加拿大。而在過去的一個月裏,這三個國家都被揮舞著 “關稅大棒”的特朗普給得罪了個遍。
蘇珊娜告訴《華盛頓郵報》,她擔心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忽視了農民對美國以外客戶的需求,最終可能演變成代價高昂的“出口轉內銷”。
她說,“我有大量的大豆和玉米需要出口,我不希望我們隻著眼於美國。我們得讓愛荷華州和美國的大豆農場能賺到錢。因此我們需要這些國際市場,需要保持需求的增長。”
與此同時,美國農民還得承受不斷攀升的生產成本。報道稱,多年來美國農作物的售價一直徘徊於低位,但種子、肥料、勞動力和設備的成本卻在不斷上漲。不少美國農民隻能靠借貸填補缺口,而現在的利率高達近8%,比三年前大幅上升。
“這就是農業的難點所在。需要花費三四百萬美元購買設備,卻隻能換取微薄的利潤。”蘇珊娜說,“當你受到關稅影響時……突然之間,你的市場就發生變化了。”
她難掩焦慮,“現在一切都難以預料。這就是農場裏令人不安的地方。我們不知道大豆和玉米生意未來會怎麽樣。”
除了關稅影響,《華盛頓郵報》還指出,特朗普上任不久後,就在馬斯克“能源效率部”的協助下關停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這使得每年支付給美國農民的約20億美元的款項麵臨風險,這筆錢被用於購買運往海外的小麥和豆油等人道主義援助物資。
美國農業部用於幫助農民種植覆蓋作物的一筆“氣候智能”成本分攤補助金,如今也前景未卜。愛荷華州的農民到現在都還在等待政府拖欠的900萬美元。
不過,從蘇珊娜的話來看,她似乎仍對特朗普抱有希望,主打一個“川普虐我千百遍,我待川普如初戀”。
她對《華盛頓郵報》表示,她仍然覺得關稅或許是打開歐洲、印度和東南亞等地市場所必需的手段,況且特朗普至少也要到四月才會真正決定是否繼續升級關稅。也有不少與她想法相似的美國農民自我安慰,稱特朗普的關稅威脅隻是一種“精明的談判策略”,而非最終目的。
為了準備春播,蘇珊娜正忙著修理拖拉機、播種機和聯合收割機。她試圖向美媒展現樂觀的一麵,“很多事情都懸而未決。我想保持樂觀。農民都是積極的人。你必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