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越爆火,她就越慘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各位 5G 衝浪的家人們,晚上好。

除了淄博燒烤,相信大家近段時間對這首" 在小小的花園裏麵,挖呀挖呀挖… "的童謠並不陌生。

雖然難以想象《花園種花》在全網能火成這樣。

但隻要聽了,腦子三更半夜就會忍不住一直在那挖呀挖呀挖。

這首《花園種花》風靡 + 洗腦全網。

讓桃子老師和黃老師這兩位幼兒老師一夜爆火。

而模仿者和改編者在各大短視頻平台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流量。

但這場賽博狂歡一直都爭議不斷,兩位幼兒老師不僅接受著大量的網絡謾罵,甚至還被鑒綠茶。

一首《花園種花》童謠的爆火,原本隻是又一首 " 孤勇者 " 罷了。

但當事件陷入某種網絡狂歡,那必然也會失控。

" 挖呀挖 " 能爆火,沒那麽簡單?

和 " 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 " 不同的是:

如今大部分洗腦的網絡歌曲都是因為歌詞無內涵且簡單容易記。

而這次再搭配上不停在挖的動作,使得它更容易被模仿,尤其是在互聯網的視頻時代。

正如有網友所說的:" 挖呀挖火的原因比淄博燒烤火的原因還難解釋。"

在視頻走火之後,桃子老師也漲粉百萬。

後續網友還經常拿她和黃老師對比,說她唱歌跑調素顏不好看。

因為爭議過多,桃子老師本人稱非常焦慮。

另一邊,來自武漢的黃老師 10 天也漲了 600 萬粉。

她的直播間實時在線人數大部分時候都超過了 10 萬,甚至被傳曾收到過百萬元的打賞。

而黃老師在昨晚關閉了直播間打賞的消息也衝上了熱搜的榜首。

有人認為此梗能火是因為小朋友們的純真治愈讓成年人想回到幼兒園時代。

而黃老師人也漂亮溫柔,讓人看著舒服開心,從眼神裏也看得出她對孩子們的愛和耐心。

是那種看了都想把小孩送到她班裏被她教的程度。

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黃老師樣貌甜美溫柔。

但在視頻中的鏡頭專挑這樣的角度,就是在迎合現在男性喜好的白幼瘦審美,妥妥綠茶。

甚至有評論說,視頻很奇怪,但懂得都懂。

言外之意就是說黃老師並不是一個正經幼師,聲音也有故意裝嗲,而所有的視頻就是給那些孩子的爹看的。

" 大家看的是 " 挖呀挖 " 麽?看的是唱 " 挖呀挖 " 的那個人啊 "

還有人說課堂不是展現老師個人魅力的場所,是學習的場所。

這樣上課還用手機拍視頻就是在違反課堂教學規則,拿職業和孩子當背景,完全沒有一些作為老師的素養。

各方麵的爭議都從未停止過。

實際上,無論桃子老師還是黃老師,這一波爆火都是莫名其妙。

這種低幼反智的熱梗全網爆紅其實又再次刷新了大家對於跟風玩梗的下限。

甚至一些和 " 挖 " 相關的職業也被媒體冠以這樣 " 正能量 " 的兒歌去玩梗和宣揚。

" 更離譜的是這幾天各大官媒都開始下場挖啊挖。"

例如一位滿臉炭黑的礦工說自己在深深的礦井裏挖呀挖,點亮千萬家。

隨後還有地鐵維修工挖呀挖,修長長的地鐵連接千萬家,包括還有國家隊版的挖呀挖。

反正隻要有打工人的存在," 挖呀挖 " 它就會被花式改編。

而這一切卻被官方媒體解讀成:" 大家之所以都喜愛這樣簡單純真的兒歌,可能是在歌曲治愈的同時,也抒發出自己對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既歡樂,又感動!"

不知道這些媒體在寫出這樣的文案時,尷不尷尬。

打工人的自我調侃是調侃,但以旁人以這樣的口吻來讚揚倒顯得有點巨嬰和反智,更何況媒體作為流量渠道,還有一定的傳播能力。

蟬主認為相比起去分析、謾罵、討伐桃子老師和黃老師。

不如去思考一下,為什麽這樣無太大意義的視頻在當下的語境中能如此爆火。

低幼梗的跟風,

讓互聯網變成荒蕪之地

很顯然,這樣一個簡單上頭的童謠視頻是沒什麽價值觀可上的。

它充其量就是一個讓人短暫放鬆的低幼梗。

甚至連原作者也沒想到會爆火。

一旦低幼梗被冠以正能量和價值觀的標簽,就顯得又尬又無聊,甚至讓人厭煩。

更何況,嚴肅的事情什麽都用低幼化去表達,這種雜糅原本就讓人不適。

很多公司領導為了宣揚口號,甚至還要求員工抓著這個梗去進行二創,背後的思考邏輯就是什麽熱就蹭什麽熱點。

說到底,還是流量至上的時代通病。

當你熟練地說出每一個熱梗,熟練使用流行語時,就說明你是一個 5g 衝浪的現代年輕人,便掌握了當下的社交密碼,不會被打入 " 落後老人 " 的冷宮,或者是沒有被網絡時代所拋棄。

互聯網文化下,梗的流行是必然,也能在某一些情境之下代替一些複雜的表達,簡單直接,易於理解和傳播,無可厚非。

而且當代年輕人生活壓力大,急需一些短暫的精神放鬆和逃避現實,那梗就是最好的精神麻藥。

但我相信很多人去搜了某個熱梗時,要麽上頭,要麽疑惑這玩意怎麽能火爆全網。

無論是由文字還是視頻所延伸出來的流行梗,當人不斷被幼稚梗、無聊梗衝刷時,就會陷入一個隻追求即時滿足和短暫刺激的循環之中。

思維邏輯也會極其容易變得 " 惰性 " 和 " 巨嬰化 ",語言係統也會逐漸文字失語。

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例如早期被大量互聯網詞匯充斥的日常:絕絕子、yyds、我 emo 了。

畢竟萬物皆可絕絕子,萬物皆可 emo,都是包羅萬象的詞。

關於問候對方媽媽的話語,自然也就變成了 nmsl。

Emo 現在還有很多人用,不過還繼續用絕絕子和 yyds 的衝浪人,不知道還有多少。

但盡管如此,蟬主在麵對早期的網絡爆梗詞時,仍然還是一副老人家看手機的表情,因為那些文字真的能看得人頭腦開裂。

"orz 他們真的官宣了,我磕的 cp szd,yyds!"

" 怕不是有那個大冰,就是個傘兵 "

"awsl,他們的表演真是絕絕子 "

" 整一個 wlsw,這都不懂 "

文字的失語,低幼梗的跟風流行,本質上也是思維惰性、表達惰性的一種表現。

當我們遇到一切驚訝、震驚、讚歎的事物。

都可以用 " 牛逼 "、" 牛蛙 "、" 臥槽 "、"awsl"、" 絕絕子 " 來代替形容的時候。

文字的想象空間也被縮小了。

用同樣的詞匯來形容一種食物、一種情緒。

最後流行的,就隻有一個個 " 梗 ",而不是語言。

每一種情緒不止是 " 我 emo 了 ",其實它們都可以有更加細致和生動的表達方式。

如果把一切詞匯都變成了彰顯自己身份的梗。

語言就變成了障礙而不是溝通的橋梁,久而久之也就懶得再去建立溝通。

流行語是速朽的,現在的社交密碼,再過兩年便會成為暴露年齡的象征。

一個流行梗的壽命一般不會超過 3 年,就像,現在早已經沒有人再說 " 藍瘦香菇 " 了一樣。

文字或視頻表達,本來是激發人們的想象思維,具象化思維。

但最後因為惰性反而將語言貶值,讓很多人為了不被社交拋棄,所以迅速去學習使用下一個梗。

逐漸大家都變成了隻懂互聯網爆梗詞並且去傳播爆梗視頻,過度依賴這種低成本、短暫、膚淺的娛樂形式。

長期發展下來,那互聯網也可能慢慢變成一塊隻有梗而沒有語言文化的荒蕪之地。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