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鄙視體力勞動,還過什麽勞動節?

如果鄙視體力勞動,還過什麽勞動節?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很多城市中產家庭,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很可能也“沒有工人階級的朋友”。

 

01

有一段時間,我住的這個樓在修補外牆,以及清洗玻璃。

某日,我家朝南的落地大窗戶外,出現了兩個掛著桶的“蜘蛛人”。他們身形精幹,黝黑結實。我打開窗戶,遞了兩瓶裝礦泉水。一個小夥子,微微一笑,唇紅齒白。這種笑容掛在半空中,很有明星範兒,讓人印象美好。

轉天,他們到了我家南麵的陽台邊,是三個人,我聽著他們掛在那兒聊天。年紀大點的一個員工說,有別的公司拉他們去,一天600塊,比這個公司多100塊錢,福利也更好。

又過了一天,我到地下車庫開車。在車庫入口,有個小夥子坐在長椅上抽煙。晚春的南方天氣裏,他光著膀子,一身薄薄的油汗,肌肉線條分明。旁邊是一堆沙子,一根扁擔和兩個篷布兜子。肯定是哪一家正在裝修,他得把卸在路邊的一卡車沙子,一擔一擔挑上樓。顯然他挑過一陣子了。這時是上午9:30,我11:30回到原地,沙子已經快挑完了。

這一上午的孤獨勞動,讓小夥子飽滿的一身肌肉,明顯變得幹癟了許多。我從不知道,短時間的強體力勞動,能讓一個人這樣起變化。

再過了一兩天,裝修垃圾堆放處,看到一部載重2.5噸的卡車。一個中年司機,正往車上搬運廢舊板材、石材、鋼筋什麽的,哐哐哐聲音極響。換成以前,司機是另有裝卸工跟車的。

可以想象,為了多賺些錢,司機把裝卸活兒也兼了起來。我在院子裏繞圈子跑了一小時,哐哐哐的聲音一直沒有停。

不久後,我在小區不遠處道路上,看到一群工人正在開挖電纜溝什麽的,這群工人都在50歲上下。兩三天裏我注意到,並不是每個人都在幹活,溝裏有一兩個人在挖,三四個人是坐著喝水抽煙,他們輪流挖。

然後有一天,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麽附近幹活的工人忽然多了起來?接著,又給了自己一個答案:我感到身邊的工人無處不在,是從那天給“蜘蛛人”遞上礦泉水開始的,是從旁聽他們在我家陽台邊聊天開始的。

工人並沒有變多,是我的關注點發生了變化。打一個不恰當的心理學比喻,為什麽一個男人上街,某天忽然他覺得,到處都能看到孕婦了?那是因為他的老婆懷孕了。

因為我跟工人有了一點近距離的接觸了解,才對他們更關注了。

02

現任英國首相蘇納克,在競選時經常回憶,“我從小在商店工作”“我在印度餐館當服務員……”但後來被人揭出老底,他在21歲時曾向人暗示,自己“沒有工人階級的朋友”。

這個身價數億的富翁首相,努力表達他對勞動者的熟稔,顯然有政治目的。不過,捫心自問,我身為城市普通白領,有沒有“工人階級的朋友”?似乎也沒有。

拿這個問題,向我上班的丫頭和閨蜜提問,她們認真想了想,很肯定地回答,沒有。她們沒有“工人階級的朋友”。其實,很多城市中產家庭,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很可能也“沒有工人階級的朋友”。

當然,你一定要說,電腦程序員和銀行櫃員就是工人階級,那也是對的。隻是,我這裏講的工人階級朋友,是指純粹靠原始體力吃飯的底層勞動者。

我的印象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90年代,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界限,似乎並沒有劃得這麽清晰。雖然那時候,一直強調消滅“三大差別”,但心理界限並不是那麽像今天這樣。今天的現狀,是雖有清晰的政治正確,嘴裏不敢說什麽,但心裏是鄙視的。

舉個例子,那個時候,在南方的城市,家家戶戶如果打製家具,基本上是備好木料,請木匠上門現做的。在長達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裏,城裏孩子與農村來的技術工人,有建立深厚友情的機會。當然,大人之間有一點界限,但是跟木匠也有比較友好深入的交流,也並不禁止孩子與木匠的生活討論。

我們家曾經兩三次打製家具。我小時候,對木匠的工具,以及家具的製作過程非常熟悉,木匠甚至會讓孩子比劃使用一下工具。比如木匠師傅就告訴我說,製作板凳是木匠學徒的基本功。小木匠“出師”之前,必須完成一隻小板凳。這個四腳板凳如果結實完美,經得起師傅的挑剔,就能夠“出師”了。

我在讀高中時,附近有一片建築工地。班上有一個學霸,帶我認識了一個年輕的民工。

這個民工是個退伍戰士,曾經是一名偵察兵。他經常拿出一個筆記本,按照上麵畫的招式,教我們打偵察兵“捕俘拳”。他還會吹笛子,每次拿起笛子來,就問我和同學,要聽傷心的呢,還是聽高興的?他不用曲譜,隨口就能吹奏,我估計是他自己即興譜曲。

那個時候,也有對農民工的歧視。當地百姓不叫他們民工,而叫他們“老民工”,再年輕也叫“老民工”,其中當然有貶義。但我們很年輕就有機會明白,不能那麽平麵地小瞧“老民工”,不能這麽看待這些外表粗糙肮髒的工人。

現在在城市,因為城市管理的需要,建築工地都用圍牆隔離了。建築工人都住在圍牆內、板房內,實際上跟本地居民是有很深隔膜的,更難融入當地的生活。

03

從前,從體力勞動者轉成辦公室白領,難度也大也不大。

我在銀行上班時,對桌的阿姨原先是碼頭裝卸工。當年,隻要是全民所有製單位,隻要你基本素質跟得上,人員是可以調動交流的。體力工作與白領的鴻溝,不是不可跨越。我還是從這個阿姨那兒才知道,裝卸工是45歲就可以退休的。

順便一說,現在職場上,再也不會有後輩稱前輩為阿姨叔叔了。現在人都喜歡年輕,所以無論年紀再大也是稱哥呀姐呀的。不過這個規矩,在體力勞動者那邊,應該不會改變。你年紀大了,體力不行,後輩叫你叔叫你爺,是很正常的。所以也不能說,白領年輕人很雞賊。

隨著技術革命的爆發,勞動的定義在發生變化,很多勞動會被AI替代。當然,操縱AI也算是一種勞動。但無論怎麽說,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比如建築業、室內裝修業,很多體力勞動崗位,在肉眼可見的將來,是無法替代的。

過於細致的分工,使勞動更枯燥。過於講效率,也使勞動更無聊。像舊時代那樣,體力勞動者中的全才,越來越少了。

比如,從前的木匠師傅,膠水要自己熬,木匠甚至要身兼油漆匠。我妹夫、二舅都當過木匠,所謂心靈手巧是一個具象的詞兒。像我妹夫,曾經當過4年木匠,當年家裏的電熱水器,都是自己做的。我二舅是國營大廠裏的八級木工,更是無所不能,從小孩的鞋子,到家裏使用的煤油爐,到整個房屋的裝修,全部都是自己手工完成的。

我記得,福建三明當年有一個農民,甚至製作了一架飛機,飛了幾百米遠。如今在民間,勞動者中這種大師級巧匠,確實是少了。

所有的勞動價值,可以在市場上完全實現。其結果就是,手巧的普通勞動者,不怎麽被重視了。更不要說,那些單純靠力氣吃飯的勞動者。

這幾年隨著物流業的發達,快遞小哥似乎被人關心了一點。但有多少人知道,支撐快遞小哥的後台工人,勞動量有多麽殘酷。

前兩天讀了新書《我在北京送快遞》。作者胡安焉在物流公司分揀組裏,當過“倒包員”。每天夜班12個小時,一個月休息4天。晚上9點之前吃晚飯,到第二天清晨7點後才能吃早飯。他進去的頭一個月,體重就掉了十幾斤。他的一個同伴,在三個月內,體重從一百八十幾斤掉到一百三十幾斤。

再認真回答一下,我究竟算不算有“工人階級的朋友"。因為在前文,我謹慎講了“似乎沒有”,這是有原因的。

25年前,我在這個城市的第一套房子,是兩個姓蘇的木匠裝修的。他們是叔侄倆,從水電工、泥水工,到木製家具,都由他們包了。當然,泥水工是他們找來的。那個年紀輕的小蘇,有點耳聾,但手藝巧。此後20餘年,我們家的修修補補,還是叫小蘇來家裏。

因為他的聽力問題,每次給他打電話聯係,都特別費勁,但他做事靠譜啊。每次他都不肯收錢,但我是毛估著給工錢,200塊錢的活兒,給500塊錢。他今年大概有50歲了吧,他們這一群木匠,已經無法再接零工的活兒,而是在各家裝修公司之間遊走。

我和他這種關係,究竟算不算朋友?我確實沒有把握,也許隻能算是一種良好的雇傭關係。

我們雖然年年過勞動節,但很多人對體力勞動是鄙視的。對體力勞動者的尊重,是人類良心的起點啊。不然,我們過什麽五一勞動節?

zzbb-bzbz 發表評論於
所以西方沒有或不重視勞動節
土撥鼠撥土 發表評論於
HighEnd 發表評論於 2023-05-01 20:36:19勞動節是工人階級的節日,農民工等低端人口是沒資格過的

無論腦力,體力,是勞動者的節日,是公眾假日
z老蔫_北美 發表評論於
如果勞動光榮,那被打倒的人應該被罰不許勞動。
旁觀者XWY 發表評論於
腦力勞動才是真正的勞動。中共視體力勞動為改造思想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靈丹妙藥,腦力勞動異端邪說。這個黨不被拋棄是人類文明的敗筆。
寬宏的雨 發表評論於
聖誕節也不是都在慶祝耶穌誕生啊
manhan 發表評論於
兲朝不都這樣嗎?明明是法西斯,P民從未見過選票,照樣號稱民主政府
0101011 發表評論於
好文!
大阪書生 發表評論於
過去,除了幹部,都是體力勞動者。現在,除了有錢,都是體力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