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學者馮玉軍:沙塵暴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環保問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2023年4月13日,北京,黃沙覆蓋城市。 視覺中國 圖

近日,沙塵暴“卷土重來”,複旦大學教授馮玉軍兩年前發表的一篇短文,也再次引發人們關注。

馮玉軍現任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國際能源安全與外交、中國周邊安全以及俄羅斯國際關係理論等。

兩年前,2021年春天,我國北方多地受到源自蒙古國的沙塵暴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2021年5月,馮玉軍在《世界知識》刊物上發表文章,標題是《生態安全應成為中國資源進口全球布局的重要考量》。

2023年4月11日,鳳凰網重新發布了前述文章。


複旦大學教授、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

4月13日,馮玉軍在接受澎湃科技專訪時表示,沙塵暴“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環保問題,它也是一個經濟問題,但更多的,它是一個戰略性問題。”

他表示,關鍵是要認識到,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包括能源安全,都是長期的、結構性的問題,需要戰略性地統籌和布局。“不要把這些安全割裂開來,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安全。”“要從戰略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能說是每個部門隻管自己的事情。”

馮玉軍說,他對沙塵暴問題的研究不是基於興趣,而是源自個人經曆和切身感受。

他此前在北京工作生活了20多年,老家也在北京附近,從小就體會到沙塵暴對自然對環境的威脅。“生活在這種環境裏,你怎麽能舒服,怎麽能好受呢?”他說。

這些經曆和感受都促使他思考每年都來的沙塵暴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他現在在上海工作、生活,但看到最近沙塵暴的消息,仍然感同身受。而且上海也受到了一路南下沙塵的影響。他在朋友圈裏寫道,“在上海,聞到了故鄉泥土的氣息。”

馮玉軍說,“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文章裏麵寫的,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資源過度開采,對當地的生態所構成的破壞,成為了北京首都圈的沙塵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它不可能僅僅是這一個原因,但是毫無疑問,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那麽通過保護當地的環境,來減少沙塵暴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毫無疑問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口。”

在《生態安全應成為中國資源進口全球布局的重要考量》一文中,中,他列舉了多個數字:2019年,蒙古國出口煤炭3600萬噸、銅精粉140.36萬噸、鐵礦石844.8萬噸、鋅精礦粉13.4萬噸、羊絨9500噸,絕大部分銷住中國。

“在2020年中俄貿易中,礦產品占俄對華出口總額的65.45%,木材、紙漿及紙製品占8.75%,食品和農產品占8.07%,合計82.27%。”

“俄正試圖將對華大豆出口從目前的每年80萬噸增至370萬噸。然而,俄2018年全國大豆產量隻有402.6萬噸,這意味著俄要實現對華大豆出口目標,需要新增197.27萬公頃農田。”

“蒙古國自然環境極其脆弱,其畜牧和采礦兩大支柱產業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資源豐富……然而這裏的生態同樣脆弱,近年來森林砍伐、礦產開發以及農業種植已對當地生態造成巨大破壞……金礦開采對遠東水資源構成重大威脅。”“蒙古國、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生態變化對我國構成諸多挑戰……蒙俄生態惡化將直接衝擊我生態建設成果,使我國北方生態環境麵臨持久威脅……蒙俄生態惡化將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馮玉軍4月13日表示,現在是沙塵暴帶來的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問題,那麽未來呢,可能是周邊地區帶來的水安全等問題。“我們買礦石、買能源時,也要看看這些資源的開采是不是對我們造成了環境威脅,也要顧及到對首都圈的生態環境威脅。”

馮玉軍表示,要從一個戰略的高度、長遠的高度、結構性的角度,去布局資源進口。“中國現在無論石油、天然氣、煤炭還是鐵礦石資源,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但我們的生態也是很脆弱的。”“我們在整個生態環保方麵,包括首都圈,投入了多少,結果幾場沙塵暴無論是對環境的損失,對人民生活健康的損失,以及給城市帶來的方方麵麵的消極影響,你得有多大?”

馮玉軍說,“保證資源能源安全的同時,也要顧及到生態安全,顧及到首都圈的生態環境。” “你沒辦法獨善其身的情況之下,要采取措施來維護自身的生態安全。”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減少我們從周邊,特別是中國北方生態很脆弱的蒙古國、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煤炭、鐵礦石、羊絨包括糧食的進口,是保護我們生態安全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馮玉軍說,同時拓寬從澳大利亞、巴西等距離更遙遠,生態修複能力更強,技術水平更高地區資源的進口渠道。

除了調整煤炭、鐵礦石、羊絨、糧食等資源的進口數量或比重,馮玉軍還建議,可以和俄羅斯和蒙古國合作開展相應的環保合作或投資。

他在《生態安全應成為中國資源進口全球布局的重要考量》一文中寫道,“要加強與蒙俄及中亞國家生態合作,構建環周邊生態文明共同體,切實維護我國周邊生態安全。可向蒙古國、中亞國家傳授科學的絨山羊舍飼圈養技術和治沙經驗,助其以生態友好方式進行畜牧生產、加強荒漠沙地生態修複。在中俄林業、油氣合作領域,要注重環保內容,降低生態危害,中俄農業合作宜更多在俄羅斯的歐洲地區而非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

在前述文章的最後,馮玉軍提醒,“經濟製裁是把雙刃劍,過度使用會對我能源資源安全、產業鏈安全以及生態安全構成損害。隨著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啟動,我國內資源、能源、生態壓力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必須對此高度重視、提前布局,正確處理好短期、事務性外交需要與長遠、結構性資源、能源、生態安全的關係。”



預計4月13日20時至14日20時,內蒙古中西部、甘肅西部的局部地區有沙塵暴。

4月13日18時,中央氣象台繼續發布沙塵暴藍色預警:受冷空氣大風影響,預計4月13日20時至14日20時,新疆東部和南疆盆地、內蒙古中西部、甘肅河西、青海柴達木盆地、寧夏北部、陝西中北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北部、遼寧、吉林、河南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其中,內蒙古中西部、甘肅西部的局部地區有沙塵暴。

 

 

abraham007 發表評論於
沙漠裏刮場大風就會形成沙塵暴。如果不能消滅沙漠或風,沙城暴會永遠存在。消滅風是不可能的,消滅沙漠有人反對。所以沙城暴問題現在似乎無解,嗬嗬
register0001 發表評論於
無恥專家,非要把自然現象鼓吹成環保因素。
地球上有沙塵暴的曆史比人類曆史甚至生物曆史悠久多了。金星、木星上有更大規模的沙塵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