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者何亞福:大部分家庭生養孩子是負收益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近日表示,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這句話引發熱議

她表示,按照貝克爾經濟學家的行為經濟學說,子女也是消費品,子女是長周期的消費品,是可以給你帶來長久回報的耐用消費品。

所以,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你沒有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他的價值是超過你購買其他消費品的價值。這個話題很快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陳文玲所提到的“貝克爾”,是指美國經濟學家Gary Becker(1930-2014),曾於199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貝克爾的理論中,孩子被認為是以與其他商品相同的方式向父母提供效用。

在消費者理論中,沒有現成替代品的商品被稱為是 “正常的”;收入的增加會引起這些商品的更多消費。由於孩子似乎沒有什麽替代品,因此,人們可能會期望生育率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當然,除了收入以外,影響生育率的還有其他因素。

但貝克爾的理論似乎與現實世界觀察到的情況相反,隻要留意一下世界各國的生育率,就會發現這樣一個普遍現象:富裕國家的生育率較低,貧窮國家的生育率較高。

也就是說,各國的人均收入與生育率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

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數據,按照收入水平的高低劃分,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2021年的總和生育率如下:高收入國家平均為1.56,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為2.17,低收入國家平均為4.62。

關於生育率與收入的關係,詳見我不久前寫的文章《“越窮越生,越富越不生”是真的嗎?》,本文就不重複了。

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是:年輕人不生小孩是對還是不對。

首先,我不讚成“子女也是消費品”這種提法。因為子女是人,不是物品。“子女也是消費品”這句話,有物化子女的意味。

其次,即使純粹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子女的價值是超過你購買其他消費品的價值”這句話也值得商榷。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養老保障的健全,越來越多的人不靠“養兒防老”。

另一方麵,撫養子女的成本不斷上升。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在目前中國,大部分父母撫養孩子是“虧本生意”

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父母一生中對子女的付出,是大於子女一生中對父母的回報。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啃老已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對於許多家庭來說,“養兒防老”已經變成“養兒啃老”。

既然大部分家庭生育和撫養孩子是“負收益”,那麽,年輕人不生小孩,就沒有什麽好指責的了。

但如果大部分年輕人都不願意生小孩,也並不符合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所以,國家有必要出台支持生育的政策,減輕年輕人的生育負擔,專家也不應該指責年輕人不生小孩。

如果國家出台的政策,能夠使家庭多生孩子成為正收益,那麽自然就能提高生育率。如果家庭多生孩子是負收益,那麽專家說什麽都沒用,年輕人還是不願意生小孩。

所以,國家財政補貼生育是合理的

理由是:生育和撫養孩子對於家庭來說是“負收益”;而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一生中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總的來說是大於他(她)所消耗的社會財富,對於國家來說是“正收益”。

所以,一個家庭生育和撫養孩子其實是以極大的成本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

護國中將 發表評論於
後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是為人類長期不懈的破壞大自然提供源源的人力,沒有後代地球就不可能被毀滅,人類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毀滅地球,所有我們要不停的生育後代。
mikecwu 發表評論於
對所有的動物們來說,生育後代都是負收益的:哺育後代都會大大增加被天敵捕食的危險,自己也失去覓食的時間和自由。動物界因為生養後代而喪命的非常常見。而且動物從來沒有養老一說,都是自顧自。但動物們從來沒有計算成本來考慮是否生養後代。

因為後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是無價的,是不應該計算成本而必須做的,就和活著很累,但必須活下去一樣。如果覺得生養孩子是負收益,就不生養孩子,等於說自己活著就是負收益,不如自我了斷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