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變成一棵樹,關於生態葬你了解多少?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我父親生前愛花,走後如願鮮花伴他長眠。”又是一年清明時,四川成都一處陵園內氣氛肅穆,趙先生(化名)將父親的骨灰放置於可降解環保材料中培土落葬,然後誦讀悼詞、獻禮鞠躬。他說,能夠讓父親安息在花海中,完成他的遺願,自己很欣慰。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用更加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身後事”。生態葬這一新型安葬方式也在悄悄流行,甚至受到年輕人“追捧”。有網友認為,這種“從塵土中來,依塵土而生,再化為塵土”的安葬方式新穎又環保。

事實上,包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壁葬在內的生態葬在國內推廣已久。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全國24個省份出台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意見。

然而,生態葬千般好,目前的響應者還不算多。貴州遵義一處陵園相關負責人坦言,一般家庭條件較好的,很少有人積極響應生態安葬,推廣的效果不是很明顯。


貴陽某處公墓舉行節地生態安葬儀式。圖/CNS,趙鬆攝

何謂“生態葬”?

“人去世後在40天內變成泥土”,在美國西雅圖,有一家特殊的喪葬公司叫Recompose,它是全世界第一家把人的遺體分解成土壤肥料的殯儀館。如今已經有225位死者變成了泥土。有子女用母親遺體分解的土壤種了幾十棵樹寄托哀思,也有人把土壤捐給生態遭到破壞的森林。

這種環保創新的安葬方式吸引了網友們關注。有留言說,希望自己去世後也變成一棵樹。也有網友說,在他所在的城市,已經有類似的生態安葬了。

事實上,歐美國家由於提早進入死亡率上升的階段,所以較早推行生態殯葬改革,房前屋後的花園裏就是自家墓地和墓碑,更早地實現了陵園的公園化。

在國內,生態安葬更契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義。根據《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節地生態安葬是指,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成為生態葬的三個關鍵衡量指標。

在倡導綠色發展的當下,生態安葬更加具有現實意義。以接受采訪的北京天壽陵園為例,其占地600畝,是北京33家經營性公墓裏除八達嶺陵園外麵積較大的一座。即便如此,陵園目前也麵臨著一個瓶頸問題:缺地。事實上,從最早成立於1930年的萬安公墓,到2004年成立的九公山陵園,這些經營性公墓大都接近飽和狀態。

天壽陵園總經理助理孫穎表示,除了公共綠化景觀,園內土地目前剩餘使用麵積不到一半,“現在能拿到土地的批複太少了。”

對此,中國殯葬協會公墓工作委員會主任趙小虎曾指出,節地生態葬仍處於發展過程,集約型生態安葬是指在現有殯葬用地麵積不增加的情況下,在同等條件下,與單純節地生態葬相比,土地利用效率更高的安葬方式。

在統一的政策指引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進生態安葬。比如,北京市民政局要求經營性公墓要積極建設節地生態安葬區域,到2020年,有公墓的區都要建成至少一個自然葬安葬區,市社會福利事務管理中心要建成2到3個骨灰自然葬示範區,積極引導殯葬消費者采用節地生態安葬法。

“草坪葬占地可能隻有0.1到0.2平方的樣子,花壇葬可以和花草植物一起降解,一片花壇能安葬2000到3000個逝者。”孫穎說。

除了環保節地,價格便宜也是生態葬的優勢之一。

據了解,經營性公墓的墓位價格包含墓穴租賃費、墓穴管理費、墓地工料費和安葬費等費用。墓穴租賃費和墓穴管理費實行政府定價管理。根據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規定,墓穴租賃費城近郊區為1500元/m2,遠郊區縣為1000元/m2,墓穴租期為20年,墓穴管理費是墓造價的5%。另外,墓地工料費和安葬費等實行市場調節價。相比之下,生態安葬是傳統墓穴價格的30%到40%,還省去了墓穴管理費。

此外,政府針對生態安葬也實施補貼激勵。比如,針對選擇海撒的北京市民家屬,市民政部門提供包括遺體接運、冷藏、整容等6項免費殯儀服務。八寶山禮儀有限公司生態葬辦理處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家屬可免費乘車前往天津塘沽海港實施海撒。

在其他地區和城市,針對節地生態安葬的激勵措施也在建立。江蘇無錫市對采取海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的戶籍居民,給予每例2000元的獎補。浙江省雲和縣針對采取節地生態葬的居民提供幾千元的現金獎勵,該縣殯葬管理所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縣裏存在“逝後獎補”和“生前享有”兩種辦法,對於生前簽訂協議接受生態葬的居民提供獎勵。

政策推廣對於客戶理念轉變的作用顯而易見,選擇生態葬的人數逐年增加。據悉,天壽陵園過去5年隻有80多位逝者選擇生態葬,今年截至3月份已經有32位客戶前來報名。

一位家屬表示,自己想用妻子生前覺得最自然和親切的方式懷念她。也有家屬表示,老人生前就說人活著的時候多陪伴,人走了就不再給晚輩增加負擔了。

“厚養薄葬方為孝”

民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火化率達52.4%,其中各地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的比例也不同程度上漲。廣州市不建墓的節地安葬率已達85%,上海市節地小型墓已超過全市墓穴銷售總量的80%。

然而,也有不少地區的生態葬處於相對停滯的狀態。究其原因,受限於傳統殯葬理念,生態葬成為一件理性上認可、感情上拒絕的難事。

長期以來,“入土為安”“隆喪厚葬”的觀念讓更多人選擇墓穴安葬的方式,尤其在縣鎮鄉村,土葬仍是主流安葬方式。浙江省雲和縣殯葬管理所相關負責人此前在相關采訪中透露,該縣“三秋樹”節地生態安葬點近年來僅有寥寥十幾例樹葬和花壇葬,甚至有子女因老人簽署生前獎勵協議“大鬧”相關部門,最終協議取消。

除傳統觀念外,一些地區的居民也認為生態安葬千篇一律,沒有墓碑辨識度低,加上葬禮儀式簡單、祭掃不便,產生“生態葬就是薄葬”的錯覺。更有家屬認為生態葬造成親友骨灰相互混雜,連準確有效的祭奠都是問題。

因此,生態葬的普及和推廣不僅需要打破傳統觀念,更需要完善優化相關行業標準和技術規範。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表示,節地生態安葬可以減輕群眾喪葬負擔,最重要的是節約資源、改善環境,既要解決百姓逝有所安也要解決占用土地資源的問題。

首先,民政部門應規範生態葬的標準、規範,在依法推行遺體火化、骨灰或遺體公墓內集中安葬的基礎上,因地製宜創新和推廣更多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安葬方式。其次,地方政府倡導、墓地陵園提升服務水平,強化人文關懷,形成有儀式感的安葬儀式,對於扭轉公眾“生態葬是薄葬”的認識也很關鍵。

自2018年以來,北京天壽陵園已舉辦了四屆公益自然葬集體落葬儀式,逝者重回花林之下、沃土之中。在北京長青生命園的骨灰海撒紀念牆上,刻著兩萬多個選擇骨灰海撒的逝者的名字,清明期間,工作人員定期舉行小型祭掃儀式,向這些選擇生態節地安葬的逝者致敬。

此外,數字化賦能也給生態葬帶來新意。比如,很多陵園會開發微信祭祀平台,家屬可以通過平台為逝者在雲端送花點蠟,留下寄語,雲祭掃的寄語可以在園區內的屏幕上滾動播放。

“一般選擇節地生態葬的逝者,意識裏有一種‘厚養薄葬’的觀念,覺得生前家人對自己好就夠了,希望能給家屬減輕負擔,加上確實價格更低,理念發生轉變,客戶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受訪陵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人之逝去,葬禮是留給活著的人的慰藉,它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愛與思念、祈願與放手。當然,思念不必局限於碑前,生態葬是大勢所趨,需要各方從理念、規範和人文關懷尋求新的空間。

正如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的留言:“想要樹葬、花葬或是海葬,希望未來我孩子們的清明節,就像古時的上已節,可以帶著愛人孩子去踏青遊玩,享受難得的春季時光,而不需舟車勞頓地來看一個石碑。”

CN1618 發表評論於
哎, 一直以為樹葬是我的創意呢,原來是。。。早有人走在了前麵。
BKL 發表評論於
我的理解是:死後給一棵樹充當肥料而已。
writeforfun 發表評論於
家父的遺願也是去世後化成一棵樹,以下是為紀念家父所寫拙作的最後一章:******youtube***/watch?v=G2E1SFzM4lk
k467 發表評論於
死後骨灰送入太空最合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