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李雪琴,活成了內娛最快樂的女明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網上一則育兒視頻火了。

視頻是一位 90 後媽媽拍攝的帶娃日常。

半夜兩點多,兩歲的女兒精力異常旺盛,不僅不想睡覺,還想拉著媽媽出門玩。

於是,媽媽在視頻中和女兒約定:既然要出去玩,那就要一直玩到天亮,沒到天亮不許回家。

果真,女兒玩了一兩個小時後感到累了,想回家睡覺了。

但是媽媽要求,做出承諾就一定要遵守,兩人便在外麵散步直到天亮。

媽媽全程交流沒有發火,沒有耳提麵命,看似是一個 " 讓你親自去承擔後果 " 的現代家長教育過程。

這條視頻在微博上關聯的詞條是:「媽媽用魔法打敗魔法」。

圖源:新浪微博

評論區也有不少網友稱讚媽媽的教育方式:

" 媽媽的情緒真的好穩定,如果是我就要暴走了。"

" 我真的覺得這個媽媽很牛,我要是有這個精神頭我也這樣。"

" 我隻能說,家長不是超人,這個媽媽已經做到了在氣頭上最好的反應。"

類似的所謂「90 後反向育兒」在近些年層出不窮,家長主張不慣著小孩。既然小孩任性,那就讓他們知道任性的下場。既然小孩一身反骨,那家長就反骨回去,看誰拗得過誰。

可是,在視頻中媽媽反複循環 " 天亮才可以回家睡覺 " 的念叨中,她姐不禁覺得毛骨悚然——

這究竟是值得被標榜的 90 後反向育兒典範,還是當代恐怖家長?

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半夜不想睡?那就走到天亮吧

首先,我們來完整看一遍這則育兒視頻。

視頻開始錄的時間是淩晨 2 點 30 分,想必不想睡覺的女兒已經把媽媽折磨得夠嗆。

媽媽跟女兒確認了不想睡覺、想要出去玩的意願之後,問道:" 一直玩到天亮可以嗎?你可以做到嗎?"

得到女兒的認可之後,媽媽帶女兒出門。

在路上,媽媽不停向女兒確認:" 你不要睡覺是不是?那我們今天就不睡覺了好嗎?你答應我的你要做到哦。"

截至目前,家長的觀感尚可,看起來是個懂得和孩子協商並爭取意見的家長。雖說提問中帶有一些誘導傾向,但並不是難以接受。

隨後,女兒在無人的大街上蹦跳玩耍,消耗無處可施的精力,看得出來情緒很高漲。

但媽媽顯然沒有被女兒的快樂感染到,她總是見縫插針地反複提問:" 你覺得這裏好玩嗎?"" 你要睡覺嗎現在?"" 不睡?好吧,那接著走吧。"

此刻雖然媽媽的語氣還是很平和,但情緒已經透過語言發散出來,她並不享受半夜帶娃出門這件事,但她還在忍著,等待一個節點的到來。

淩晨 3 點 50 分的時候,女兒第一次表示出了想睡覺的意願。

媽媽立馬回絕了:" 不可以,因為我們出門的時候已經約定好了,不到天亮不能回家不可以睡覺。"

後來女兒每次表達自己想要睡覺的想法,媽媽就搬出來兩人的約定。

- 不到天亮不許睡覺。

- 困了可以堅持住。

這似乎在許多網友看來,是值得誇讚的點。

媽媽情緒穩定沒有暴走;媽媽給孩子設定規則意識,知道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道理;媽媽全程和平溝通,沒有貶低和訓斥。

但,果真如此嗎?

先不說視頻中的女兒年齡是否足以讓她理解承諾意味著什麽,她對自身需求的理解還非常即時性。不想睡覺想出門玩,孩子便會直接說想出門玩,但家長會曲解孩子的意思。

" 半夜不睡覺說要出門?" 在家長的理解中,就約等於這個孩子想折騰自己,不想讓自己睡覺了。那家長也要以牙還牙,在孩子困的時候不讓孩子睡。

所謂的情緒穩定和平溝通,實則是一直在等待這個節點的到來,家長可以名副其實地告訴孩子:現在知道困了啊,早幹嘛來著?

視頻中媽媽的反複質詢,包裹著一個核心觀點,叫做你不聽我的話,你會後悔的。

在剛出門不久,媽媽直接將這個觀點傳達了出來:" 你記住你現在開心的樣子,等會兒你哭的時候你就想一想你現在開心的時候。"

「你等著吧,不聽我的話早晚有吃苦頭的時候。」這不正是我們曾經在許多父輩口中聽過的爹味教導嗎?換湯不換藥啊。

後來因為室外天氣冷,女兒開始跟媽媽撒嬌說自己手冷,希望媽媽幫自己暖一暖。

這時,更恐怖的對話來了。

隻是聽到女兒手冷,媽媽便要從頭厘清女兒手冷的原因——為什麽手冷?在家裏的話手會冷嗎?可你為什麽不願意在家裏呆著呢?

言下之意,一切都是因為你半夜不想睡覺想出門。

媽媽的指責不帶多少情緒,卻有如山呼海嘯。

她試圖通過不斷重複前後邏輯讓女兒明白,都是你的問題。

女兒年紀太小還沒辦法還嘴,隻能聽著。

後來女兒開始情緒失控,並明確表達了對鏡頭的抵觸," 我不要拍照 "。

媽媽卻始終用手機懟著她拍,繼續不依不饒地問," 你覺得這樣舒服嗎?你想回家嗎?"

女兒的眼淚逐漸蓄滿眼眶,但媽媽並沒有想要安撫她,隻是語氣中更多了一絲得意。

終於,當孩子說出 " 我不要跟媽媽說 " 的時候,這場較勁以媽媽單方麵的碾壓宣告勝利。

全程確實沒有肢體暴力,沒有非常明顯的貶低和指控,但卻比前者更駭人。視頻裏的媽媽所謂的 " 情緒穩定 ",不過是將未盡的怒火用溫和的態度包裹。

但怒火並沒有消失,它不過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施暴在孩子身上。這場看似平等的協商對話,本質依舊是家長對孩子的戰勝和霸淩。

而當網上對這種育兒方式表示認可時,不免令人擔憂。

這種看似進步的教育手段,不過是暴力的延續和變種。

長不大的家長,代際傳遞

我們常看到互聯網上對上一代原生家庭的批判。

" 父母皆禍害 "" 逃離原生家庭 " 的論調,都曾風靡一時。在有毒的原生家庭長大的小孩逐漸明白,愛也可以是種傷害。

許多過去普遍的教育方法,被批判是落後的、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觀。

比如熱衷於營造自我犧牲感的父母。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 孩子吃魚肉我吃魚頭 " 的故事被反複講述,許多父母喜歡在飯桌上不厭其煩地強調,家裏所有好的東西都留給了孩子。

出發點或許是愛,但一旦填充入父母的自我犧牲感,則變成了 " 我這麽愛你,你一定要努力出人頭地來報答我 " 的等價置換。

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隻會讓孩子動彈不得。因為獲得這份愛的前提,是做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是成為父母的驕傲,是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如此環境中長大的小孩,對外界的友善很容易產生一種天然的 " 我不配 " 感,因為從小獲得的所有愛,都標好了價簽等待兌換。

另一種典型的教育觀,打壓式教育。

這些話術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也不陌生——

" 小時候享福長大吃苦,小時候吃苦長大享福 ";

" 為了應對社會的險惡,要在家裏就受盡挫折 ";

" 隻有在家吃夠了苦,出去才不會被人欺負 "。

他們立誌把孩子培養成 " 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就跑贏在起跑線上,小時候穿梭在各大補習班中,做不完的卷子聽不完的嘮叨。

但孩子再優秀,也換不來父母的一句誇讚,因為 " 人被誇就會驕傲,驕傲使人落後 "。

這樣的打壓式教育背後,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冀。

有的也確實成功了,孩子從小鎮做題家,到長大後考公考編,分秒必爭的學習換來一個看似安穩的未來。

但自我的建立仍然需要漫長的摸索,被壓抑的叛逆,那些未實現的自我價值,總有一天會以另一種形式補償給自己。

無論是自我犧牲式教育,還是打壓式教育,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中長大的我們已經蓋棺定論,這樣是不可為的。

這似乎是某種進步,但當視頻中的反向育兒大法成為新潮流,那我們這代人的為人父母,真的進步了嗎?

在心理谘詢師 @嚴藝家 的分析中,如此 " 奉行溫柔堅定到失去現實檢驗能力的家長們 ",不過是用溫柔的態度不斷對孩子施虐。

如果說上一代不科學的教育觀是 " 真實的混蛋 ",那麽這位家長選擇的,則是成為 " 正確的變態 "。

育兒界一直流行形形色色的教養溝通法,對於本身人格底色還不錯的養育者,學點溝通技巧也許能起到點錦上添花的作用;但對於本身人格層麵上有許多阻礙的養育者,學那些 " 對話技巧 " 隻會雪上加霜,還不如不學。對孩子來說,家長的 " 真實 " 比 " 正確 " 重要,家長對一個孩子做那些在生活中對同齡朋友或者單位同事不會做的事,就是脫離了真實。

為人父母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崩潰時一定要二選一的話," 真實的混蛋 " 與 " 正確的變態 " 之間,對孩子來說還是前者的殺傷力小一點,因為那樣孩子可以 " 放心 " 恨父母遠離父母,而不用以失去現實檢驗能力為代價去不斷自我懷疑,去迎合父母那些瞬息萬變的內心標準與狀態。

人到中年,看看我周圍那些還在被原生家庭深深困住的同齡人,大部分都是有 " 正確的變態 " 父母:表麵看起來和顏悅色,其實控製欲爆棚病態自戀共生問題一堆。

在麵對非理性的孩子時,家長沒有成年人應有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立馬變回和孩童無異的狀態。她用較勁、懲罰、施虐的方法達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戰勝孩子。

歸根結底,是家長的自我發展不足,是家長從來沒長大過。

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正確處理,談何處理孩子的情緒,連自我都沒有完整建立,又如何認識孩子的獨立自我。

這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而是許多被不成熟的家長養大的人共有的問題。

因為從未在親子關係中感受過正確的做法,所以並不會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就突然習得。看似現代的教育方式,不過是換了更隱秘的殼子,沿襲著上一代的精神控製和情緒霸淩。

我們依舊沒有學會把孩子當成真正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去傾聽。

那些 " 控製欲爆棚病態自戀共生的問題 " 便像血緣一樣,伴隨著長不大的父母代代相承。

「懂事的小孩」的悖論

在東亞家庭裏最容易聽到的形容詞,就是小孩很懂事。

「懂事」就像一個巨大的悖論,因為小孩勢必是被修剪了很多情緒、剔除了很多逆反心理,才成為「懂事的小孩」。

如果沒有若幹次對家長溝通後的失敗、求助後的無助,小孩本不必那麽懂事。

正如視頻中的女兒,她看起來極其乖巧,因為憋屈憤怒所以踹了媽媽一腳,又立即給媽媽道歉。

但乖巧如她,最後也以伴隨著哭腔的 " 我不要跟媽媽說 " 切斷溝通。

可以預計經此一役,小孩再也不會再半夜鬧著出門玩了。她會快速成長為一個「懂事的小孩」,但真的值得高興嗎?

但凡是牽扯到教育主題的影視綜藝,通篇都是父母的錯題集錦。

有育兒綜藝裏坦率說出 " 教育理念是沒有快樂童年 " 的鐵腕家長,把孩子做完的卷子數量作為攀比炫耀的工具。

有看不到孩子寫小說才能的家長,隻因孩子數學成績下降就將她的小說全部撕掉。

即便孩子已經站在眾人麵前勇敢表達自己,家長依然充耳不聞孩子的訴求,銅牆鐵壁一樣。

更有甚者,溜門撬鎖也要合力將孩子送去豫章書院、楊永信之流的戒網癮中心,做家長的不懂教育,便把孩子往火坑裏推。

恐怖家長如斯,陶醉在自己的教育偉業中,殊不知孩子完全不覺得感恩,隻想快點長大,快點跑到沒有家長的地方。

許多如此長大的小孩,終其一生都在和情緒問題搏鬥,和原生家庭遺留的傷痛和解。

和西方的精神弑父不同,東亞小孩的命運更像哪吒,想要真正的自由,唯有剔骨還父。

我們何時才能停止以愛之名的傷害?何時才能學會真正站在小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好的教育或許沒有那麽難,那些給予過孩子最大的信任和愛的父母,許多都沒有完備的理論知識支撐,他們隻是依循著最樸素最直覺的愛。

比如李雪琴在節目中談到父母,說上學時候老師懷疑她早戀,便慫恿她媽媽去偷看她的手機。

但媽媽在點開手機的一瞬間就後悔了,不僅一眼沒看,還在李雪琴回來之後對她鄭重道歉,即便是家長,也不應該偷窺孩子的隱私。

" 我得到過所有應該得到過的尊重 "。

而大張偉回憶起父母,也很自豪於父母的開明和無條件的支持。

雖然家境一般,但父母總是攢錢給他買最貴的音響設備,雖然媽媽不懂他的審美,但依然幫他把好好的褲子剪成破洞褲。

" 我媽最感人的在於她也不明白,她甚至覺得這個東西是錯的,她認為我理解不了你,但我支持你。"

" 她不希望兒子成為她希望成為的那個人,她希望兒子成為他自己。"

伊能靜在采訪中被問到兒子穿女裝的問題,她立即給予了全部的信任和理解。

" 他的每一個麵向,我都是深愛的。"

我們常說做家長應該考證上崗,但好的家長未必學習了多麽高深的大道理。

不過是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個體,去傾聽、去尊重、去支持,這有什麽難的呢?

親子關係就像折射家長內在的一麵鏡子,照見為人父母所有未盡的欲望和晦暗的野心。

可孩子不是你生命的延續,也不是你欲望的載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思想、價值體係。

或許,隻有當家長學會如何去愛,東亞小孩剔骨還父的悲劇輪回,才能夠停止。

或許,當家長終有一日學會誠實麵對自己,擁有完整的自我,才會真正理解——

尊重與愛,本應該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