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記者的黃金年代,曾經有無數個李微敖

調查記者的黃金年代,曾經有無數個李微敖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如果把《不止不休》這部電影作為“記者韓東”的個人史來說,它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把它作為21世紀初期新聞行業曆史記載的話,它又幾乎是完全失真的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丨連清川

有一點失望。

說真的,無論如何得先表達一下對《不止不休》劇組和投資者的感謝和敬意。盡管我並不能代表這個職業,但是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記者和編輯,這個行業已經行將就木,這個題材顯然並沒有票房大火的可能性,投拍這部電影基本上也就是出於情懷與熱愛,基於此,致敬是理所當然的。

作為一個曾經風起雲湧,曆經過無數榮光,但同時也遭逢過難以想象苦難的職業,國外關於新聞傳奇的電影難以勝數,已經成為奧斯卡的常客,而在我們這裏,幾乎從來沒有過一部嚴肅地描寫這個行業人群的作品,的確叫人難以啟齒。

我並不是說這個職業是多麽偉大和光榮。但是的確有過那麽短暫的一段時光,它為這個職業增添過希望,也有過讓人尊敬的輝煌。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圖/豆瓣)

在國產影視劇中,記者這個職業從來都成為隱隱約約的、可供嘲笑和戲謔的背景,例如《狂飆》中的孟鈺的角色。人們對於記者這個身份似乎耳熟能詳,但同時又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不止不休》是第一次正麵切入這個領域,並且以它的工作內容作為主體劇情的電影,或許也算是一種突破吧。

隻是,作為一個職業新聞人,看見這樣的一部電影,確實心情有點複雜與失望。因為仍然,它隻漂浮在這個職業的雲端之上,看不見它的實質,也摸不到它的精神。

某種程度上說,我卻非常猶豫於對它的批評,不僅僅因為聽說許多我的朋友曾經參與在這部電影的製作之中,並且,它的確試圖努力在尋找新聞本源的力量所在。我害怕我的批評會讓人覺得我對於新聞電影的不滿與批評。

但是我想,至少我可以講一些關於新聞專業的真實情境。

01

如果把這部電影作為“記者韓東”的個人史來說,它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把它作為21世紀初期新聞行業曆史記載的話,它又幾乎是完全失真的。

簡單地就從韓東的個體經曆來講。作為一個隻有初中學曆的人,他通過實習生的經曆,成為了《京城時報》的記者。

我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南方係”,在《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和21世紀報係都待過。在以上的三家媒體中,那些年充滿了所謂的“野雞記者”:也就是非科班出身的記者。當我在1990年代末進入南方日報集團的時候,雖然不能說是科班出身的人稀少,但我們的吃香程度,並不比那些野雞記者強。

《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賀詞(圖/豆瓣)

在《南方周末》的早期與《南方都市報》的初創期,那些具有充分的前線經驗的記者,比我們這些所謂科班出身但是一無所知的記者來得重要得多。因此,往往是我們這些大學剛畢業的小屁孩,跟在那些學曆並不顯赫,作風粗野得一塌糊塗的記者背後學采訪,學寫作。

而在整個集團中,當年最優秀的記者幾乎全是這些從鄉野地方報中衝殺出來的真正記者。一直到了2010年代,北大、複旦、南大這些科班出身的記者的專業和知識背景的優勢才逐漸顯露出來。

初中學曆雖然不敢說普遍,但絕非絕無僅有。這些所謂的“野雞記者”,往往在地方報社經過長期浸淫,慕名而來,經過報社的試用,手上都有真功夫,常常兩三篇報道就技驚四座,成為報社的骨幹。

在真正的新聞領域,學曆歧視從來都不曾有過。新聞就是一個實踐性的產業,無論多麽顯赫的學校背景,一兩篇報道就能見真章,談什麽背景都沒用。能不能出稿子才是硬道理。

從選題的操作實踐來講,這個故事中的許多事情都不會發生。

尤其對於調查記者來說,任何一個選題的實際操作,都要經過嚴格的流程。選題提出-編前會選題討論-安排記者-指定編輯和版麵-采訪-寫作-編輯-審稿-審版-簽發,這是一套鐵打不動的流程。

沒有一個記者在未經編前會的討論,就能夠擅自進行操作;也沒有一篇稿子沒有經過編輯的嚴密跟蹤就能成稿,也沒有一篇稿子,沒有經過編委會的討論就能上頭版;更加沒有一篇稿子,能夠不經編委會的討論就能撤稿。

為什麽流程如此嚴苛?這就是調查報道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基本原因。

我們的記者並不經常臥底,但的確有臥底的情況出現。譬如《南方周末》最喜歡臥底的記者郭國鬆,曾經臥底采訪傳銷組織,差點被人打死(略有誇張)。

但是我們的職業要求我們多數情況下必須亮明身份進行采訪。如果不亮明身份,我們就無法獲得真實的信源,而匿名的信源對於我們來說是致命的問題,在編輯那裏會遭受到巨大的質疑。

這是一個基本新聞倫理的問題。因此對於我們來說,這是艱難的挑戰。因為亮明身份常常意味著我們無法獲取被采訪者,尤其是那些作惡者給予的真實信息。

因此,為了獲得一條有效的采訪和信息,我們需要采訪周邊和外圍的大量信源,最後拿著這些經過核實與實名的信源,去和那些負麵對手進行交鋒,從而獲取被采訪對象的“口供”。

人們都喜歡看臥底記者的故事,但是真的很抱歉,這是某些央媒記者比較喜歡的操作方式,對於我們這些紙媒的調查記者來說,它是一種非常規操作。

我們也幾乎不單打獨鬥,很少像韓東那樣孤身進入事發區。對於整個南方係來說,我們最重要的資源,幾乎都來自於地方的兄弟媒體。

《南方周末》的許多名記者,餘劉文之與四川,郭國鬆之與河南,孫保羅之與貴州,尹鴻偉之與雲南,都是相生相隨的關係。

如果沒有兄弟媒體兄弟的幫助,我們也根本做不出那麽多獨家的報道與獨家的信息。《南方都市報》和《新京報》的黃金時期我都不在,但是我猜大約的情形也約莫如此罷。

《新京報》2003年11月11日創刊號(圖/網絡)

最後,對於一個媒體來說,向來是有黃金時期,而並沒有高光時刻。新聞永恒在發生,在一個調查報道出來的第二天,新一期的選題編前會就隨之開始了。會有跟蹤報道,會有連續報道,但也更多地會有新的報道,新的線索和新的故事產生。

我們會以一場大醉來慶祝某一個記者一篇偉大報道的產生,但是我們並沒有時間耽溺在那些快樂的氛圍之中,因為地震、空難、礦難、突發事件、水災、爆炸、腐敗,每天都在發生。

每一次成功的報道都是一場悲傷的故事,沒有什麽能夠讓我們歡欣鼓舞與自我感動。菊紅從克拉瑪依回來以後,哭了很多天;餘劉文從昆明回來以後,天天擔心孫小果派人來刺殺他;而郭國鬆每次都在電話中憤怒地與傳銷分子無休止地爭吵,曹西宏要麵對來自巨賈富商們無窮無盡的賄賂與收買。

所有成功的報道都是災難的報道,隻有和兄弟們大醉一場才是逃避回憶的最佳途徑。哪裏來的感動呢?

韓東這樣的實習記者,就是記者;而李誕那樣的實習生,也會即刻離去。那個時代的新聞,有的都是理想、焦慮與痛楚,惟一缺少的,就是多愁善感和自以為是。

02

喋喋不休地講了那麽多關於傳統報社裏新聞專業的操作實踐流程與情境,是因為我想要告訴你的,是一個關於調查報道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原因。

《不止不休》其實是在新媒體環境之中想象的調查報道故事,它假設一個充滿新聞理想的個體英雄主義,依靠一個個體的力量,拯救了一場全國性的災難與歧視。

但是傳統調查性新聞不能如此進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係統。

一個記者行走在路上的時候,有一個編輯和一個編輯部在背後支撐他的足跡;

當他來到地方的時候,早就有同行的地方兄弟們,因為自己無從進行報道,所以把所有的資源、線索和力量,都留給了遠方來的同行;

一個編輯和一個版麵敢於麵對來自一個公司、一個縣、一個市、乃至一個省的壓力,因為有報社領導的肩膀扛住所有來自上麵的壓力;

而一個報社敢於派出記者四麵八方尋找罪惡與瀆職的線索,是因為廣東省整體的政治環境,允許他們行走在改革最剃刀邊緣的前沿。

我們那個報社沒有一個編輯沒有寫過檢討,而我們的江老師,幾次撤職,檢討不知道寫過多少回。而我們的李社長和範總編,曾經不知道多少次遭受來自上麵的批評和公開的斥責。

“我們做記者的,改變不了什麽。”電影裏張頌文扮演的編輯黃江這麽說。的確。但是一個係統,一個完整的、支撐調查報道的係統,的確曾經改變過什麽。

我們當年在報社的時候,也多少曾經幻想過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好時代。但是當自媒體時代來臨的時候,我們發現這一切都隻不過是一個更加虛幻的空中樓閣。我們都隻能耽溺在不痛不癢的所謂事實裏,看著新聞的事實反轉反轉又反轉。

電影《不止不休》劇照(圖/豆瓣)

反轉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事實本身有什麽可以反轉的可能性,而是因為未經過嚴格的新聞采集、編輯和確認地流程,事實在空中如同氣球一般地飄浮。一再反轉的原因,是因為事實被掩蓋,而流放出來的,是被蒙在鼓裏的公眾的情緒,和被利益驅使的當事人時刻在變動的謊言。

後真相時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沒有了真相,而是真相停留在那裏沒有人去追尋和探求,沒有係統能夠支撐得了這些追尋真相的人。

當然,我知道我把這個原因歸結於自媒體時代是一件更加輕佻的事情,因為房間裏的大象太過於龐大了,我們都知道這個係統崩潰的根本原因:新聞專業主義在這個時代已經是一種稀缺品。

這兩天的熱搜新聞是李微敖怒鬥張繼科。曾經在《第一財經日報》擔任高管的韓國強老師在朋友圈裏感歎說,我以為調查記者已經滅絕了,竟然還有一個活的。

大概在2019年的時候,知名調查記者劉萬永向《中國青年報》遞交了辭呈。當時整個業界的評價是:最後一個調查記者離開了傳統媒體。的確,劉萬永堅守到那個時間,已經屬於珍稀動物了。

圖/網絡

張繼科,如果那些指控都坐實的話,很惡劣,很無恥,很下作,但如此也就是一個作惡的個體而已,本來自有八卦小報去和他做鬥爭,不必一定調查記者出手。

李微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調查記者,屠龍者。有點可惜,屠龍的人,去殺豬了。不是不可以,總覺得很浪費。拿屠龍寶刀去割豬肉,估計屠龍刀會哭的吧。

但是這個時代就是這麽樣了。屠龍英雄沒有變成中年油膩公關總監,已屬萬幸,你還能要求什麽呢?

markLA 發表評論於
東方明月- 發表評論於 2023-04-05 06:59:10
致敬,90年代的南方報係。那是80年代64鎮壓後,中國大陸僅剩的一束光。

==========
+1

致敬所有為社會帶來真實,伸張正義公平自由的,能推動社會反思和進步的所有記者

同時,唾棄那些隻為權力獻媚,隻做忽悠雞血雞湯,隻做宣傳,不務正業的口舌
東方明月- 發表評論於
致敬,90年代的南方報係。那是80年代64鎮壓後,中國大陸僅剩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