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又惹爭議了,可65歲的他,已走上大導演的另一條路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前年,《長津湖》大賣57億,70歲的導演陳凱歌,迎來了第二春;
今年,《滿江紅》大賣45億,72歲導演張藝謀,也證明了自己寶刀不老。
相比較而言,65歲的馮小剛,多少有些落寞。

2019年,他拍完《隻有芸知道》後,已經有4年,沒有拍攝新的電影。
這4年裏,他多次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前年,他因和華誼的對賭協議,陷入割股民韭菜的爭議。

去年,他又被曝已經帶著家人潤到美國享受生活,登上熱搜。
曾幾何時,馮小剛被稱為“馮大炮” ,見到不順心的事,絲毫不留情麵。
比如,有一家報刊,曾把他家住址,以地圖的形式,登在報紙上,影響了自己日常生活。
他在見麵會上撞見這家報社後,破口大罵“很無恥”。
對方洋洋自得地說“說明我們報紙有發行量”,他再度大罵“你還說有發行量,我想抽你你信不信”。

比如《私人訂製》上映後,網上湧現了很多惡評,馮小剛直接炮轟影評人:“丟人現眼”,是一幫“大尾巴狼”。

比如在一個電影論壇上,馮小剛更是向觀眾開炮,怒斥:“因為有了垃圾觀眾,才有這麽多垃圾電影。”

可這4年,脾氣火爆的馮小剛,卻學會了“夾著尾巴做人”。
《隻有芸知道》票房不佳,上映5天票房才突破1億。
他發文回首了《天下無賊》上映的盛況,又談及現在電影動不動二三十億,以此感慨“英雄老矣”。

對賭協議曝出後,他三緘其口,至今沒有進行回應。
移民美國的傳言被爆出後,他沒在公共媒體發聲,隻是在自己的朋友圈裏,進行了解釋,言辭也變得平和許多。

馮小剛曾經是中國賀歲片的開山鼻祖,創作過無數經典。
可是過去4年,他的存在感,卻越來越低。
這4年裏,他其實一直也沒有閑著。
2021年,他就首次嚐試拍攝了網劇《北轍南轅》,結果口碑遇冷,豆瓣評分4.9分。

同年,他主演了電影《忠犬八公》。
這部電影是部翻拍片,本來要進軍2021年賀歲檔,後來沒了消息。

直至最近,才再次宣布定檔。
另一邊,網友發現馮小剛的《非誠勿擾3》已經備案公示。

熟悉馮小剛的觀眾應該知道,他常常在自我表達和迎合市場之間,進行“仰臥起坐”。
當年拍完《集結號》之後,立馬拍一部專攻市場的《非誠勿擾》;
拍完《唐山大地震》後,立馬來一部《非誠勿擾2》;
2011年斥資2.1億拍攝《一九四二》,卻隻拿下3.7億票房後,他立馬又拍了一部《私人訂製》,幫助華誼回血。

這一次拍攝《非誠勿擾3》,也可以看成是他再度邁向市場的結果。
籌拍這部電影的同時,馮小剛執導的《回響》也在愛奇藝的“迷霧劇場”上線了。
這部劇最先的定檔時間是大年初五,馮小剛曾經是賀歲檔的王者,這個檔期他還沒怕過誰。
但是時代變了,今年的《狂飆》太火了,火到馮小剛似乎也要避其鋒芒。

一直等到《狂飆》完結一個月後,《回響》才正式上線。
種種跡象表明,65歲的馮小剛,似乎已經回不去了。
01、
皮哥趁著熱乎勁兒,看了4集新上線的《回響》,更加確定了這種判斷。
從這部劇已經能明顯看出,馮小剛巔峰不再。

《回響》登陸的是愛奇藝的“迷霧劇場”。
“迷霧劇場”曾經產出過《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這樣的爆款,模仿的是美劇的拍攝風格,都是短小精悍,情節緊湊,充滿了電影質感。
《回響》改編自作家東西的同名小說,是一部懸疑倫理劇。
表麵上講述的是一樁懸案,實則是講述夫妻間的貌合神離。

這又踩到了馮小剛的創作爽點上。
他之前就是個編劇,和很多作家交情甚篤,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獨特的審美。
而且馮小剛本身也擅長拍攝家庭倫理題材,經典作品比如《手機》《一聲歎息》等。
《回響》裏大腕雲集。

主演是宋佳和王陽,兩人之前在《人世間》裏剛飾演過一對夫妻,這對CP已經深入人心。
這部劇裏馮小剛讓他倆再次扮演夫妻,相當於間接吃了《人世間》的紅利。
此外張國立、張嘉益、黃軒、包貝爾都跑來客串角色,從側麵也說明了馮小剛在圈中強大的號召力。

大平台+強文本+好演員,馮小剛幾乎是在“保姆式”的配套下,完成拍攝的。
一個電影導演拍網劇,簡直就是降維打擊,似乎隻要馮小剛喊一句“哢”,一部年度爆款就誕生了。
可《回響》真正上線後,熱度卻不如預期。
不僅被張譯的《他是誰》壓在身後,就連《春閨夢裏人》這類偶像劇,也沒比得過。

相信看過這部劇的觀眾,已經能感覺到,馮小剛已經號不準年輕觀眾的脈了。
這部劇煞有介事地,鋪了兩條線。
第一條線是“懸疑線”。
命案發生,女子被害,宋佳飾演的警察開始查案,一切都是懸疑片慣用的套路。

第二條線是“倫理線”。
宋佳破案過程中,驚奇地發現丈夫也卷進了這起案件中,她和丈夫的婚姻危機,就此暴露出來。

乍一看,這兩條線的混搭兼顧了情節和深度。
但馮小剛沒有意識到,“迷霧劇場”的受眾,主要是年輕觀眾。
大家隻是想看一部跌宕起伏的懸疑劇,對什麽中年夫妻危機,壓根兒不感興趣。

可馮小剛自己卻對此樂此不疲。
他把“懸疑斷案”當成了婚姻關係的喻體,用警察與犯人間的鬥智鬥勇,來暗喻婚姻關係中的夫妻。

前幾集他還是抽絲剝繭梳理案情,2集過後,就開始用大量的篇幅,開始講述一個充滿了陳詞濫調的婚姻故事了。
這種行為自然讓觀眾不滿,《回響》本質上就是一個套了懸疑外殼的《一聲歎息》。

並且因為罪案劇情上的設置,馮小剛還再度引發了一些爭議。
網友形容這是“冤假錯案”,質問馮導如何收場。

主題上的弄巧成拙,還可以理解,那麽電影風格的喪失,則更讓人感到歎息了。
我們常把馮小剛的作品稱呼為“馮氏電影”,就是因為他拍的東西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
他繼承了王朔小說裏的戲謔和反諷。
主角多是都市裏的小人物,借他們之口來表達對人生的調侃和對大眾文化的嘲弄。
他的代表作《大腕》《甲方乙方》都是這樣的作品。

可是在《回響》裏,這些風格化的東西,幾乎消失殆盡。
整部劇呈現的導演風格,堪稱平庸。
你如果把導演的名字蓋住,壓根兒不會想到這是馮小剛拍的作品。

隻有在零星的一些細節裏,才能若有似無地看到一點他的影子。
比如第一集運用了大量的空鏡來留白,多少能看出馮小剛的藝術審美。
比如夏冰清的長相清純淡雅,很符合“馮女郎”一貫的風格;

比如開篇的審問戲裏,多少能聽出一點“馮氏幽默”的味道;
比如第二集裏宋佳的旁白“我知道他知道我知道他沒睡著”就是典型的“馮氏金句”。
但這些零散的細節,並沒有聚攏形成風格。
馮小剛真的已經疲態畢現。
02、
馮小剛並不是一個偷懶的導演。
他采訪時曾說,自己的導演生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拍給觀眾”。
馮小剛出生在北京,當年在北京大院裏,他跟在馬未都和王朔這些人身後。
馮小剛也不是科班出身。
最初他是以美術助理的身份進入了影視圈子,經手的都是劇組美術設計類工作。

後來他參與創作了《編輯部的故事》,也慢慢融進了王朔、馬未都這個圈子。
之後他編劇的作品,開始變多。
最後才執導了處女作《永失我愛》,一步步成為知名導演。

張藝謀和陳凱歌是科班出身,這使得他們早期的作品可以脫離大眾,直接“拍給電影節看”。
但是馮小剛不一樣。
他從草根爬上來,一開始注定隻能走大眾化的路線,沒想到恰好趕上了風口。
1997年,當第五代導演還在進行“苦大仇深”的宏大敘事時,馮小剛卻拍攝了輕鬆詼諧的《甲方乙方》。

不僅在中國導演中獨樹一幟,還開啟了賀歲片時代。
5年後,張藝謀才跟上節奏,拍攝了《英雄》,向商業片靠攏;
8年後,陳凱歌也削足適履,拍攝《無極》,向市場妥協。
但彼時的馮小剛,已經是中國最成功的商業片導演。
他的《天下無賊》《手機》《一聲歎息》《大腕》,是那個時代最需要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馮小剛是有追求的。
當張藝謀、陳凱歌朝著“俗”的方向滑坡時,他卻奔著“雅”的方向使勁兒。
也由此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拍給社會”。
2006年,馮小剛拍攝了《夜宴》,一出悲劇;
2007年,馮小剛拍攝了《集結號》,一部嚴肅戰爭片;

2010年,馮小剛拍攝了《唐山大地震》,一部災難片;
2011年,馮小剛拍了《一九四二》,一部集曆史、災難、戰爭於一體的史詩電影。
2016年,馮小剛拍了《我不是潘金蓮》,一部類似《秋菊打官司》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圓形畫幅驚豔眾人。
通過這些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好導演。

他能在巔峰時期及時轉型,這份勇氣值得欽佩。
2017年,即將60歲的馮小剛進入了拍電影的第三個階段:
“拍給自己”。
是的,他不再討好觀眾,不再迎合市場,也不再和自己較勁兒。
他開始拍攝一些有年代感的簡單電影。

比如《芳華》。
那是對充滿理想與激情的文工團的一次深情回眸,最後的落點令人動容,後勁十足;

比如《如果芸知道》。
這部電影直接取材於他身邊好友的故事,雖然劇本上有不足,但整體還是一首平淡如水的愛情讚歌。
《如果芸知道》上映後,票房剛破億時,馮小剛還自嘲說,當年他的電影破億都要開慶功宴,現在的電影沒30億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即使麵對一些差評,他也心平氣和地說:您花了錢,罵兩句出出氣應該的。
這種心態說明馮小剛已經徹底看開了。
他覺得一部電影隻要能感動自己,已經夠了。
許多電影人一生被名利所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寥寥無幾。

馮小剛如果就停留在這個階段,也是一種完滿。
03、
可惜馮小剛依然不滿足。
也許是為了“跟上時代”,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老”。
他強行開啟了第四個階段,走上了大導演的另一條路——
“拍給互聯網”。
這一次他失算了。
互聯網是年輕人的地盤。

馮小剛在二三十年前曾熟悉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想法,成為了濤頭弄潮兒,大邁步引領電影變革。
但是進入60歲後,他的腳步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在《北轍南轅》裏,他自以為很懂年輕人。
談女性話題,談北漂,談夢想,談年輕人的掙紮。

但馮小剛早已脫離了那個階級。
過去他拍都市的年輕人是深情的凝視,現在再拍已經變成了冷漠地俯看。
看不到真誠,隻剩下得了便宜還賣乖。
這次的《回響》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馮小剛拍起了年輕人喜歡看的懸疑劇,結果套了個空殼,沒兩集就原形畢露,講起了他最擅長的夫妻關係話題。

可這些陳詞濫調在年輕人當中,並沒有市場。
而籌拍《非誠勿擾3》,講述“智能人笑笑和真人笑笑爭寵”的故事,更說明了他在創造力上遇到的無奈。
65歲,對於一個導演來說,是另一種黃金創作年齡。
人生閱曆的沉澱,對時代的思考,會讓他們通過作品表達出更多樣的意境。

但馮小剛已經多少有點力不從心了,他真的回不去了。
馮小剛第四個階段堪稱失敗,但沒有誰是常勝將軍。
站在娛樂與商業的浪尖,稍有不慎,麵臨的就是晚節不保。
他現在不缺名,也不缺利,真沒必要趕著年輕人的浪潮往上湊。

不妨放下“廉頗老矣”的執念,退回到前三個階段。
離商業化遠一些,重新拾起自己的家國情懷,多拍一拍類似《集結號》《一九四二》《芳華》這樣的帶著溫度的好作品。
給華語影壇的後輩,繼續打打樣。
也給自己的導演生涯,畫一個完美的句號。
用這樣一種方式,優雅地老去。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chufang 發表評論於
也可以說是美國前國防部長的金句:“有些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情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記住,有些事情我們並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保持謙虛和謹慎是每個管理者應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