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花了百億美元 宇宙誕生的第一批恒星可能被人類找到了

花了百億美元 宇宙誕生的第一批恒星可能被人類找到了

文章來源: 機器之心 於 2023-03-19 10:15:1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第一代恒星(第三星族星)開始誕生,它們為宇宙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可能隱約觀測到了它們。韋伯是人類發射到太空的最昂貴的望遠鏡,耗資約100億美元。

當今宇宙中最大的恒星比我們的太陽大幾百倍。而宇宙最早的恒星質量可能是太陽的十萬倍。

一群天文學家正在仔細研究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數據,它隱約捕捉到了遙遠銀河係中電離氦發出的光,這可能表明宇宙中存在的第一代恒星已被發現。

這些尋找已久、命名隨意的「第三星族星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可能是由宇宙原始氣體形成的巨大氫氦球。理論家們在 20 世紀 70 年代便開始對這些首批大火球進行設想。假設它們在短暫的生命周期後會爆炸成超新星,形成更重的元素並將其噴入宇宙。這些恒星物質後來形成了重元素更豐富的第二星族恒星( Population II stars),而後甚至形成了更豐富的第一星族恒星(Population I stars),如我們的太陽,以及行星、小行星、彗星,最終產生了生命本身。

「因為我們人類的存在,所以我們知道一定有第一代恒星」,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 Rebecca Bowler 如是說。

現在,北京中科院的天文學家王鑫和他的同事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這些恒星,不過這個觀點仍需確認。「這真的恍若夢幻」,王鑫提到。該團隊的論文已於 12 月 8 日發布在預印版網站 arXiv 上,正在等待 《自然》雜誌的同行評審。

即使這次研究人員觀點有誤,但對第一批恒星更有說服力的探測可能也不遠了。JWST 正在大幅改變天文學探索,且被認為能夠在足夠遙遠的空間和久遠的時間中看到這些恒星。此外,巨大的浮動望遠鏡也早已可觀測到遙遠的星係,這些星係不尋常的亮度表明它們可能包含第三星族恒星。現在使用 JWST 觀測恒星的其他科研小組也正爭先恐後分析自己的數據。「這絕對是最熱門的問題之一」,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家 Mike Norman 說,他正通過計算機仿真模擬來研究恒星。

一項權威可靠的發現將會使天文學家得以開始探索恒星的大小和外觀、它們存在的時間,以及它們如何在原始的黑暗宇宙中突然亮起。

「這確實是在宇宙曆史上最根本的變化之一」,Bowler 表示。

第三星族恒星(Population III)

德國天文學家沃爾特.巴德 (Walter Baade) 於 1944 年將我們銀河係中的恒星分為 I 型和 II 型。後者包含由較輕元素組成的較老恒星。數十年後,第三星族恒星的觀點也被寫入了文獻。英國天體物理學家伯納德.卡爾(Bernard Carr)在 1984 年發表的一篇提高了他們知名度的論文中描述了這種原始恒星在早期宇宙中可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它們的熱量或爆炸可能使宇宙再電離」,卡爾和他的同事寫道,「…… 產生的重元素可能加速了前銀河係的元素富集」,從而形成了後來更富含重元素的恒星。

卡爾和他的合著者推測,由於早期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氫氣和氦氣,形成的恒星可能已經擁有浩瀚無際的尺寸,因而應該隨處都可以測量到太陽大幾百乃至十萬倍的恒星。

北京中科院的天文學家王鑫在早期宇宙中檢測到氦 II,這可能表明宇宙中存在第三星族恒星

那些屬於較重範疇那類的恒星,即所謂的超大質量恒星,它們表麵溫度會相對較低、表現為紅色和膨脹的狀態,其大小幾乎可以等同我們整個太陽係。密度更大、大小更適中的第三星族星變體會發出滾燙的藍光,表麵溫度約為 5 萬攝氏度,而相較而言,我們的太陽表麵隻有 5500 攝氏度。

2001 年,Norman 通過計算機仿真解釋了如此大的恒星是如何形成的。在目前的宇宙中,氣體雲分裂成許多小恒星。但仿真模擬表明,早期宇宙中的氣體雲比現代的氣體雲熱得多,不能像如今這樣容易凝結,因此在恒星形成時效率較低。相反,整個氣體雲會坍塌形成一顆單獨的巨星。

這些恒星巨大的質量意味著其生命周期是短暫的,最多隻能持續幾百萬年(更大質量的恒星總能更快地燃燒掉可用的燃料)。因此,第三星族星在宇宙曆史上將不會存續太長時間 —— 或許隻會存在數億年,直至最後一批原始氣體的消散殆盡為止。

其實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這些恒星的質量究竟有多大?它們在宇宙中存在的時間最晚是何時?在早期的宇宙中,它們有多豐富?Bowler 說:“它們與我們銀河係中的恒星完全不同,真是太有趣了。”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天文學家 Rebecca Bowler 研究了早期宇宙中銀河係的形成和演化。圖片來自 Anthony Holloway / 曼徹斯特大學

因為它們距離太遠,存在時間太短,所以尋找與它們相關的證據一直是一個挑戰。然而在 1999 年,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天文學家預測,恒星應該會產生一個會泄露存在跡象的信號:當每個原子的剩餘電子在能級之間躍遷時,氦 II 或缺少電子的氦原子發出的光會具有特定的頻率。曼徹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 James Trussler 解釋說:氦發出的光實際上並非來自恒星本身,相反,它是恒星熱表麵的高能光子衝入恒星周圍的氣體時產生的。

日內瓦大學的 Daniel Schaerer 在 2002 年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擴展,他說:「這是一個相對簡單的預測」,對這些證據的搜尋正式開始了。

尋找第一代恒星

2015 年,Schaerer 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他們可能尋找到了什麽。他們在一個遙遠的原始星係中發現了一個氦 II 信號的可能線索,而這個星係可能與一群第三星族星有關。從大爆炸 8 億年後的樣子來看,這個星係似乎包含了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第一個證據。

Bowler 後來主導的研究對這些發現提出了質疑。她說:「我們從源頭上發現了有氧元素的證據。這排除了純粹的第三星族星預測的可能性。」隨後,一個獨立的小組未能探測到最早的團隊發現的氦 II 線索。「它不在那裏,」Bowler 說。

其他人的探尋境況會好一些嗎?

天文學家將他們的希望寄托在 2021 年 12 月裝載好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上。這架望遠鏡擁有巨大的鏡體和對紅外光前所未有的靈敏度,可以比之前的任何望遠鏡都更容易地觀察早期宇宙。因為光傳播需要時間,所以盡管它們出現在很久以前,望遠鏡仍然可以看到遙遠的微弱物體。此外,望遠鏡還可以進行光譜分析,將光分解成其組成波長,這使它能夠尋找第三星族星的氦 II 標誌。

王鑫的團隊分析了 JWST 2000 多個觀測目標的光譜數據。其中一個是大爆炸後 6.2 億年才出現的遙遠星係。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個星係被分成兩部分。他們的分析表明,其中一半星係似乎含有氦 II 的關鍵信號,其中還混合著其它元素發出的光,這可能意味著它們是數千顆第三星族星和其他恒星的混合星族。此外,對星係另一半部分的光譜分析尚未完成,但它的亮度暗示著這是一個更富第三星族星的環境。

「我們正在努力申請使用 JWST 下一個周期的觀測時間來覆蓋觀測整個星係,以便有機會來確認這些天體,」王鑫如是說。

根據 Norman 的說法,這個星係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地方」。他說,如果氦 II 的結果經得起推敲,“那麽一種可能就是這個星係就是第三星族星群。” 然而,他不確定第三星族星和後來的恒星是否能如此輕易地混合在一起。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 Rogier Windhorst 正在使用引力透鏡來試圖放大早期宇宙中第三星族星的圖像。

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 Daniel Whalen 也同樣謹慎。他說:「這確實可能是一個星係中混合了第三星族星和第二星族星的證據。盡管這將可能是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第一個直接證據』,然而這卻並非確鑿證據。」其它滾燙的宇宙天體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氦 II 信號,包括旋繞在黑洞周圍的灼熱物質吸積盤。

王鑫認為,他的團隊可以排除黑洞為該氦 II 信號的來源的可能性,因為他們沒有檢測到特定的氧、氮或電離碳信號,而這些是這種可能的預期條件。然而,這項工作仍有待同行審查,而且即便如此,後續觀察也需要確認其潛在發現。

查看評論(23)

24小時熱點排行

美對中重大退讓!因中國在2問題上未有任何承諾
薄瓜瓜歌頌母親是“當代竇娥” 網友翻出黑曆史秒破防
現場細節:財長貝森特用糖來演示芬太尼有多毒
川普簽史上最具影響力行政令 美國人不再為他國買單!
印巴空戰 中製導彈無損落地 印度撿到軍情大禮包

24小時討論排行

貿易談判北京沒跪?網友:美國征的還是比中國多
貝森特:不脫鉤 但戰略品必需脫鉤 鋼鐵芯片鏈更去中國化
一批南非白人難民抵美國 川普政府高官機場迎接
中美聯合聲明發布 “豐碩”成果可能隻在股市?
緊跟川普準沒錯?他兩度高喊買股 標普大漲了…
中國男曬日本護照喊“打入敵人內部” 遭日網友檢舉急刪文
中媒:中國麵子裏子全拿下 應當感謝“特朗普同誌”
李承鵬:寫在5.12的愛國帖(未刪節版)
美降至30%、中降至10% 一次看懂中美談判結果
美中90天真能談出結果 平息貿易戰?專家:別過度樂觀
貿易戰重大進展!央視播《紐約我愛你》引熱議
川普:周末或與習近平通話 與中國實現了完全重置
中國網紅改編印度神曲“剛買的飛機被打啦”火爆全球
又是他們!華人區遭入室盜竊 華人夫婦痛失傳家寶
中國方代表何立峰起底 習近平伴郎 跟黃仁勳講台語
卡塔爾將贈送豪華飛機 特朗普:拒絕是“愚蠢的”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花了百億美元 宇宙誕生的第一批恒星可能被人類找到了

機器之心 2023-03-19 10:15:14

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第一代恒星(第三星族星)開始誕生,它們為宇宙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可能隱約觀測到了它們。韋伯是人類發射到太空的最昂貴的望遠鏡,耗資約100億美元。

當今宇宙中最大的恒星比我們的太陽大幾百倍。而宇宙最早的恒星質量可能是太陽的十萬倍。

一群天文學家正在仔細研究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數據,它隱約捕捉到了遙遠銀河係中電離氦發出的光,這可能表明宇宙中存在的第一代恒星已被發現。

這些尋找已久、命名隨意的「第三星族星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可能是由宇宙原始氣體形成的巨大氫氦球。理論家們在 20 世紀 70 年代便開始對這些首批大火球進行設想。假設它們在短暫的生命周期後會爆炸成超新星,形成更重的元素並將其噴入宇宙。這些恒星物質後來形成了重元素更豐富的第二星族恒星( Population II stars),而後甚至形成了更豐富的第一星族恒星(Population I stars),如我們的太陽,以及行星、小行星、彗星,最終產生了生命本身。

「因為我們人類的存在,所以我們知道一定有第一代恒星」,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 Rebecca Bowler 如是說。

現在,北京中科院的天文學家王鑫和他的同事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這些恒星,不過這個觀點仍需確認。「這真的恍若夢幻」,王鑫提到。該團隊的論文已於 12 月 8 日發布在預印版網站 arXiv 上,正在等待 《自然》雜誌的同行評審。

即使這次研究人員觀點有誤,但對第一批恒星更有說服力的探測可能也不遠了。JWST 正在大幅改變天文學探索,且被認為能夠在足夠遙遠的空間和久遠的時間中看到這些恒星。此外,巨大的浮動望遠鏡也早已可觀測到遙遠的星係,這些星係不尋常的亮度表明它們可能包含第三星族恒星。現在使用 JWST 觀測恒星的其他科研小組也正爭先恐後分析自己的數據。「這絕對是最熱門的問題之一」,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家 Mike Norman 說,他正通過計算機仿真模擬來研究恒星。

一項權威可靠的發現將會使天文學家得以開始探索恒星的大小和外觀、它們存在的時間,以及它們如何在原始的黑暗宇宙中突然亮起。

「這確實是在宇宙曆史上最根本的變化之一」,Bowler 表示。

第三星族恒星(Population III)

德國天文學家沃爾特.巴德 (Walter Baade) 於 1944 年將我們銀河係中的恒星分為 I 型和 II 型。後者包含由較輕元素組成的較老恒星。數十年後,第三星族恒星的觀點也被寫入了文獻。英國天體物理學家伯納德.卡爾(Bernard Carr)在 1984 年發表的一篇提高了他們知名度的論文中描述了這種原始恒星在早期宇宙中可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它們的熱量或爆炸可能使宇宙再電離」,卡爾和他的同事寫道,「…… 產生的重元素可能加速了前銀河係的元素富集」,從而形成了後來更富含重元素的恒星。

卡爾和他的合著者推測,由於早期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氫氣和氦氣,形成的恒星可能已經擁有浩瀚無際的尺寸,因而應該隨處都可以測量到太陽大幾百乃至十萬倍的恒星。

北京中科院的天文學家王鑫在早期宇宙中檢測到氦 II,這可能表明宇宙中存在第三星族恒星

那些屬於較重範疇那類的恒星,即所謂的超大質量恒星,它們表麵溫度會相對較低、表現為紅色和膨脹的狀態,其大小幾乎可以等同我們整個太陽係。密度更大、大小更適中的第三星族星變體會發出滾燙的藍光,表麵溫度約為 5 萬攝氏度,而相較而言,我們的太陽表麵隻有 5500 攝氏度。

2001 年,Norman 通過計算機仿真解釋了如此大的恒星是如何形成的。在目前的宇宙中,氣體雲分裂成許多小恒星。但仿真模擬表明,早期宇宙中的氣體雲比現代的氣體雲熱得多,不能像如今這樣容易凝結,因此在恒星形成時效率較低。相反,整個氣體雲會坍塌形成一顆單獨的巨星。

這些恒星巨大的質量意味著其生命周期是短暫的,最多隻能持續幾百萬年(更大質量的恒星總能更快地燃燒掉可用的燃料)。因此,第三星族星在宇宙曆史上將不會存續太長時間 —— 或許隻會存在數億年,直至最後一批原始氣體的消散殆盡為止。

其實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這些恒星的質量究竟有多大?它們在宇宙中存在的時間最晚是何時?在早期的宇宙中,它們有多豐富?Bowler 說:“它們與我們銀河係中的恒星完全不同,真是太有趣了。”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天文學家 Rebecca Bowler 研究了早期宇宙中銀河係的形成和演化。圖片來自 Anthony Holloway / 曼徹斯特大學

因為它們距離太遠,存在時間太短,所以尋找與它們相關的證據一直是一個挑戰。然而在 1999 年,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天文學家預測,恒星應該會產生一個會泄露存在跡象的信號:當每個原子的剩餘電子在能級之間躍遷時,氦 II 或缺少電子的氦原子發出的光會具有特定的頻率。曼徹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 James Trussler 解釋說:氦發出的光實際上並非來自恒星本身,相反,它是恒星熱表麵的高能光子衝入恒星周圍的氣體時產生的。

日內瓦大學的 Daniel Schaerer 在 2002 年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擴展,他說:「這是一個相對簡單的預測」,對這些證據的搜尋正式開始了。

尋找第一代恒星

2015 年,Schaerer 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他們可能尋找到了什麽。他們在一個遙遠的原始星係中發現了一個氦 II 信號的可能線索,而這個星係可能與一群第三星族星有關。從大爆炸 8 億年後的樣子來看,這個星係似乎包含了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第一個證據。

Bowler 後來主導的研究對這些發現提出了質疑。她說:「我們從源頭上發現了有氧元素的證據。這排除了純粹的第三星族星預測的可能性。」隨後,一個獨立的小組未能探測到最早的團隊發現的氦 II 線索。「它不在那裏,」Bowler 說。

其他人的探尋境況會好一些嗎?

天文學家將他們的希望寄托在 2021 年 12 月裝載好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上。這架望遠鏡擁有巨大的鏡體和對紅外光前所未有的靈敏度,可以比之前的任何望遠鏡都更容易地觀察早期宇宙。因為光傳播需要時間,所以盡管它們出現在很久以前,望遠鏡仍然可以看到遙遠的微弱物體。此外,望遠鏡還可以進行光譜分析,將光分解成其組成波長,這使它能夠尋找第三星族星的氦 II 標誌。

王鑫的團隊分析了 JWST 2000 多個觀測目標的光譜數據。其中一個是大爆炸後 6.2 億年才出現的遙遠星係。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個星係被分成兩部分。他們的分析表明,其中一半星係似乎含有氦 II 的關鍵信號,其中還混合著其它元素發出的光,這可能意味著它們是數千顆第三星族星和其他恒星的混合星族。此外,對星係另一半部分的光譜分析尚未完成,但它的亮度暗示著這是一個更富第三星族星的環境。

「我們正在努力申請使用 JWST 下一個周期的觀測時間來覆蓋觀測整個星係,以便有機會來確認這些天體,」王鑫如是說。

根據 Norman 的說法,這個星係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地方」。他說,如果氦 II 的結果經得起推敲,“那麽一種可能就是這個星係就是第三星族星群。” 然而,他不確定第三星族星和後來的恒星是否能如此輕易地混合在一起。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 Rogier Windhorst 正在使用引力透鏡來試圖放大早期宇宙中第三星族星的圖像。

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 Daniel Whalen 也同樣謹慎。他說:「這確實可能是一個星係中混合了第三星族星和第二星族星的證據。盡管這將可能是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第一個直接證據』,然而這卻並非確鑿證據。」其它滾燙的宇宙天體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氦 II 信號,包括旋繞在黑洞周圍的灼熱物質吸積盤。

王鑫認為,他的團隊可以排除黑洞為該氦 II 信號的來源的可能性,因為他們沒有檢測到特定的氧、氮或電離碳信號,而這些是這種可能的預期條件。然而,這項工作仍有待同行審查,而且即便如此,後續觀察也需要確認其潛在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