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拋棄海底撈,不過是遵從內心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前兩天,海底撈突然宣布一大重要決定。

從2月21日起,海底撈旗下所有門店,今後不再允許顧客在消費時自帶食材。



這個運行了6年的製度如今倉皇下線,按照海底撈在餐飲業的地位和聲望來看,一定會在網絡上引起一場血雨腥風。

在過去的幾年裏,海底撈的運營方麵,但凡有個風吹草動,不說驚動聯合國,也必須上微博熱搜走一波。

可這一次無論是媒體的話題榜,還是個人的朋友圈都整整齊齊,無人塌房。

原因很簡單,這屆年輕人已經很久不去吃海底撈了。

曾經是業內頂流的海底撈究竟是從什麽時候起退居二線的,現在已經無從可考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自帶食材政策調整,讓很多人看清了一點:往日財大氣粗的海底撈是先沒的錢,後掉的粉。

確實,從最近一年多網絡上的討論話題來看,吐槽海底撈摳門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大。



不少從小吃到大的老粉,在疫情期間去海炫時突然發現,曾經在小料區堆得滿坑滿穀的時令水果,不知何時改成了青羅卜;



很多人奉為保留環節的番茄牛肉湯裏,當事人之一的牛肉粒悄悄變素了。



本就不大的菜量,在不斷漲價的同時,還出現了逐年遞減的趨勢。

生日到訪贈送的果盤,也一把子縮水成了微雕景觀。

雖然海底撈方麵一再聲明食材平替並沒有降低成本,但被傷透心的顧客還是用腳投了票。

在過去兩年裏,海底撈在全國範圍內一共關店超過300家。



在當今餐飲業不斷內卷和迭代,雙雙進入狂飆的時代裏,這個以服務著稱的火鍋大佬,也要重新審視一下老手藝是不是要換個思路了。



提到海底撈,在你腦海裏出現最多的記憶點,是某種好吃的底料,還是某次聚餐時看到的“耍寶”?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都是後者。



沒錯,作為國內甚至國際上服務業的第一梯隊,海底撈在最初登陸各大城市時,主打的“拿手菜”就是顧客高於一切的服務態度。

猶記得那年,一些去海底撈嚐鮮的顧客,驚喜地發現這家火鍋店為了照顧南甜北鹹的不同口味,在小料區擺滿了幾十種蘸料。

零食水果區的豐富程度更是吊打不少機場貴賓廳。



門口等位時,還能享受美甲、貼膜、擦鞋和吃著零食下飛行棋的絕佳體驗。



整個用餐過程裏,完全無需自己動手,服務員就會幫你隨時斟滿各種飲料。



除了這些保留到現在的,後期的海底撈又不斷加碼,變著法兒給自己整活。

從幫你看孩子,升級為替你輔導功課。



從給長發顧客提供頭繩,演化為給用餐結束的客人洗頭。



為了避免客人搶著結賬時動作太大誤傷到對方,海底撈還貼心地在洗手間的蹲坑前安排了一個隱藏按鈕。一鍵衝水之外,還能快速結賬。



因為用餐時間太長,吃到後半夜的客人甚至能留宿包間。

在那個氣氛組還沒上線的年代裏,手下服務員各個都是練習生的海底撈,還掌握了另一項流量密碼——幫客人過生日。

在鮮花手幅和生日歌這三板斧的襯托下,在熱烈祥和的氛圍和一聲聲say hi hi的歌聲裏,打工人快速破冰,有效拉近員工間的關係。



於是,去海底撈過生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公司聚餐的必選項目。

以部門為基本單位的消費人群,也是海底撈以往最大的目標客戶。

現在回頭看,生日會這種強行炒熱氣氛的儀式感,或許很多人都會覺得腳趾酸痛。但在2000年之後,大部分同行還停留在“窮修門麵富修灶”的階段時,海底撈確實憑借這樣的一招鮮,吃遍整個大中國。

日式服務太遠,英國管家太貴,去海底撈吃個火鍋就能感受做“上帝”的感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巔峰期的海底撈已經脫離了餐飲服務業的範疇,成為一種主題性體驗的消費場所。

比起沒什麽太大特色的火鍋料,大部分來店裏消費的客人,更期待能在這裏打開一個情緒盲盒,感受商家的誠意和七竅玲瓏心。

按理說,這種以誠相待,溫情暖心的服務不應該被淘汰啊!

可事實證明,這屆年輕人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火鍋是一群人的冒菜。

這句前幾年的廣告語,用來形容火鍋的社交屬性,再合適不過了。

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裏,吃火鍋都是一件闔家團圓、邀朋喚友的熱鬧事。

所以在海底撈早期經營期間,四人以上的客單一直是消費群體裏的大頭。

但由於城市進程的變革等原因,近十幾年裏,“獨居”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一個人吃飯時,冒菜、麻辣燙等類似外賣產品,完全可以替代火鍋。

還堅持一個人去火鍋店消費的客人,完全是因為太想吃這口了!

敏銳觀察到這一點的海底撈,及時推出了娃娃陪吃服務。



早期看起來,這種情緒價值的提供,確實能戳中一部分消費者。但時間久了,也有很多顧客表示,這樣過度關心反而會讓人覺得是一種冒犯。

“拜托,我就是想來吃頓火鍋,大可不必搞得好像有多鰥寡孤獨。”

除了不被領情的娃娃陪吃,海底撈還搞出過陪失戀客人用餐、給吵架情侶送花、給分手情侶唱歌的服務。



在這種情況下,就問誰還能吃得下去飯?



除了過度服務之外,這幾年的海底撈還經常被質疑是否侵犯顧客的隱私。

在去年被爆出來的一條新聞裏,有顧客就反映自己曾親眼看到過海底撈的點單機器上,給會員按身高、年齡、發型、臉型等體貌特征以及個人喜好等,進行詳細標注。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麽有時候去海底撈,店員能在大門口就報出你的名字。人還沒落座,就能端上你喜好的零食。

而且在店內用餐時,往往不經意的一句話,也會被店員記在心上。

比如,吃飯和朋友說到今天升職加薪了,結賬時就會被送一份小禮物,以茲祝賀。

雖然這樣的貼心之舉會讓人覺得溫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意味著私下聊天內容都會被人“偷聽”。

這種不拿自己當外人的態度,難免會讓有的人覺得沒有邊界感。

而保持適度的社交距離和邊界感,恰恰是當下年輕人最在乎的一點。

就像時下最受歡迎的一人食餐廳,以及導購不主動詢問的服裝店。這種風評走紅的服務態度,無一不說明,顧客至上和保持距離是兩回事。

當然讓90後遠離海底撈的真正原因,除了對邊界感的微妙態度,還有更重要的一點。

那就是,90後不需要團建!



早在海底撈初現頹勢之前,90後已經不願意參加團建了。

和不熟的人一起強行破冰,給對罵過的同事唱歌送生日祝福,休息日要陪領導一起燙火鍋……

種種上演虛假繁榮的職場塑料情,以及團隊裏過分強調社牛的重要性,都成為職場人的一種精神內耗。

為了躲避參與這種沒有絲毫利我的無用社交,90後打工人率先打響了第一槍。

君不見,各個工作群裏,能大聲喊出不參加團建,不吃生日宴的90後勇士,經常被同事們稱為“新世紀的福音戰士”。



在這一代消費者看來,比起和團隊一起圍爐涮鍋,他們更希望能安靜吃飯。

在他們的帶動以及破窗效應的影響下,最近幾年的公司團建方式,已由強行手拉手弱化為允許背對背。



所以,失去了氣氛組這個巨大優勢的海底撈,單靠自己的火鍋配方和過度服務,自然黏不住打工人的心。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最經典的美食劇,內容主線大多數是強調單人用餐一樣。

生活在人群裏,吃飯這件事能夠給我們帶來愉悅感,本質是源於食物,而不是社交,更不是熱鬧。

無論是職場聚會還是家庭聚餐,飯桌上的社牛都不是必須的。尊重每個人社恐的權利,才是一家餐廳,能夠留住客人胃和心的最好方法。

省流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