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不下的長衫,放不下的筆杆:困住我們的不是“孔乙己”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在近期微博熱搜榜單中,出現了“孔乙己文學”的熱詞,配有導語為“如果我沒有上過大學,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打螺絲。可是沒有如果。”這一話題很快便引發了網友的積極留言討論互動,部分主持人、大V也紛紛轉發表達自己的想法。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在“四書”“五經”中耗盡年華,淪落到求乞仍不肯脫下象征讀書人身份的長衫。一心讀書,卻終生未能考中秀才。他與當下麵臨生活壓力大,求職困難的年輕群體產生了某種情感上的共鳴。於是網友便借助這樣一個形象與自身進行人生境遇上的建構和聯係,隨後在微博上掀起一波孔乙己式文學的熱潮。

評論區的部分留言頗耐人尋味,如:“念過大學進過廠,白天黑天連班倒”“都說學曆是敲門磚,結果卻築成了自己下不來的高台”……字裏行間透露著的,或是對生活現狀的倦怠,或是對未來前途的擔憂,又或是對“學曆貶值”的無力和迷茫。

誠然,這樣的戲謔、自嘲般的感慨,打破了以往年輕人身上那種朝氣蓬勃的刻板印象。隨著疫情之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不論學生還是打工人都進入了“內卷”的激烈比拚,類似“零和博弈”的無效競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由此給年輕群體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生活成本升高和工作任務的增多,更深層的是精神世界的疲累和無力。“二舅又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當年風華正茂的自己,以為是個人才,如今卻不知該何去何從”,這些言論致使“讀書無用論”“階層固化論”甚囂塵上。

經筆者粗略統計,發文的網友大多為中青年群體,接受過高等教育,可能正處於完成學業或求職、工作的狀態。而相當數量的大學生表示,在結束學業求職過程中發現,一方麵,認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掌握了專業知識技能,會找到相匹配的工作崗位,擁有幸福的生活體驗;另一方麵,在就業市場中找不到自己的“蘿卜坑”,被提供的崗位與自身意向崗位在條件上相差甚遠,或是相應企業的招聘條件越來越高。由此他們看到了月亮和六便士之間的殘酷現實,從而陷入了自我懷疑和糾結的漩渦。那麽我們又該如何擺脫這種心靈困境呢?

作為年輕人,我想我們需要在內卷化的競爭生活中,時常停下來歇一歇,用片刻的小憩來給自己回回血,不要忽略人作為生靈一粟獨有的思維火花和生活本身給予的饋贈。同時,在行業逐漸飽和、發展空間日趨漸滿的今天,更要時刻琢磨自己前進的方向,調整旗幟的方向——有時習慣了“紅海”火拚,卻忘記了大片的“藍海”無人開拓。

而對社會而言,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用“玻璃心”“狂妄被打臉”這些粗暴的字眼,給當下正被現狀所困擾並苦苦掙紮的年輕人貼上有顏色的標簽,而是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內心關懷和照顧。政府出台更多社會保障和結構性政策,企業要設置合理的用人製度,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打通人才流動的空間,才能更好地防止階層固化——將結冰停滯的冰潭融化為源源不斷的活水。

“脫不下的長衫,放不下的筆杆”,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並不是孔乙己般地固執和麻木,而是與命運鬥爭中的倔強和不屈。懇請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