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近61年來首次負增長 學者:沒必要驚訝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答記者問時指出,人口負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的結果,很多國家也都在走這個路。

全文3160字,閱讀約需6分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王進雨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據統計,這是我國人口自1962年(約61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過去這一年,我國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人口出生率連續三年跌破1%——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

10年來,我國人口持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其中,2010年普查數據顯示的人口增長減速勢頭最為明顯。1990年到2000年,我國大陸人口淨增長1.32億人,此後的2000年到2010年,我國大陸人口淨增長7390萬人,後一個十年比前一個十年淨增長減少了超5600萬人,年均增長率下降了近一半。

此外,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67年時間,我國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由四口之家逐漸過渡到三口之家,2020年進一步降至2.62人。

如何看待人口出現負增長,這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對此,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了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以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文猛。

━━━━━

我國人口為何出現負增長?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答記者問時指出,人口負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的結果,很多國家也都在走這個路。2022年我國人口減少85萬人,主要還是由於新出生人口在減少,與生育意願下降、婚育時間推遲等有關係,與育齡婦女人口的減少也有關係,這些因素導致了新出生人口減少。出生人口減少,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導致了人口負增長。

“2022年人口出現負增長,是人口轉變過程中一個正常的現象。我們沒有必要驚訝,因為它是長期低生育率、少子化的結果,符合人口學發展的規律。”原新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原新強調,中國人口進入負增長狀態是大概率事件,中國人口發展由此也將進入一個新階段,這會為經濟社會係統帶來新挑戰,但會提供相應的新人口機會。

董登新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2022年我國人口負增長是雙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一方麵,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出生率下降,這是最根本原因。另外一方麵,新冠疫情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董登新表示,中國新生人口已經持續多年下降,上世紀80年代每年新生人口是兩千多萬,到上世紀90年代,新生人口數量跌到1500萬,2000年之後,每年新生人口數量逼近1000萬。2022年則已經跌破了1000萬。

對此,馮文猛認為,新冠疫情影響是短期因素,而長期根本影響因素是低生育率問題。“隨著受教育水平提升,個體婚姻觀念變化等,可以看到我國生育水平持續走低。同時,影響低出生率的原因是長期存在的,而且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存在。”

━━━━━

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怎麽看待這一數字?

持續增長——可以說是我國總人口數量變化的關鍵詞。我國全國總人口(包含港澳台)從1953年(截至6月30日24時)的6.02億人增至2020年(截至11月1日零時)的14.43億人,67年間總人口數量增長了近140%。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總人口數首次超過10億人,同1964年的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相比,18年間大陸人口(不含港澳台及海外華僑)年平均增長率為2.1%。也正是在這一年,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1982年12月被寫入憲法。

此後,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開始放緩,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大陸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48%、1.07%、0.57%。2010-2020年,大陸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下降0.04個百分點。

1月17日,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85萬不算多,但是一個信號。”董登新表示。

馮文猛稱,按全國總人口數來說,85萬這個數字不大,但出現負增長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需要高度重視生育問題,鼓勵生育政策需要再充實。

“48萬也罷、85萬也罷,對於14億人口數量來說,規模都非常的小。但中國人口2022年出現了負增長,這是一個基本事實。未來很有可能依然還處於人口零增長階段。”原新坦言。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人口普查數據看到,67年時間,我國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由四口之家逐漸過渡到三口之家,2020年進一步縮小。

1953年、1964年、1982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均在4人以上,分別為4.33、4.43、4.41。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開始,每個家庭戶降至4人以下,且人數穩定在3人左右。

家庭戶規模數據顯示,1990年為3.96人,2000年為3.44人,2010年降至3.1人,2020年進一步降至2.62人,比2010年減少0.48人。

━━━━━

人口負增長將產生哪些影響?

原新指出,人口負增長的早期階段,是一種很溫和的狀況。遠期階段會呈現出強烈的人口數據減少趨勢。“談人口負增長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一定要看階段性。”

他舉例稱,如果中國的生育率能達到1.4%-1.5%,那麽到2050年,我們的人口總量還將在13億以上,但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口大概為7.7億。如果生育率隻能維持在1%,到2050年中國還有12.5億人左右,到本世紀末便隻有5.6億人左右。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它會改變我們的消費市場。”原新表示,“可以看到,近憂相對來說比較緩和,遠憂則非常強烈。所以解決遠憂必須從現在開始著手提振生育率。等到了2050年再去提振生育率,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不過,原新認為,至少在未來30年的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人口機會仍然存在。實現人口機會向人口紅利轉化,需要經濟社會正確決策的加持。“在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交匯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更加珍惜這樣的人口機會,想方設法將其變成人口紅利。”

━━━━━

未來如何提振生育率?

馮文猛認為,短期來看,需要圍繞不同年齡段人口所需要的公共服務配置進行調整。中期,圍繞勞動力市場做調整,高度重視勞動力市場當中的錯配問題。長期而言,可能需要對老年群體更加關注,讓老人更好地發揮作用。

對於人口問題,董登新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改變人們的生育觀,提高人口出生率,加大對生育二孩、三孩的獎勵。

他表示,現在不僅要從稅收抵扣方麵下功夫,還要反過來通過財政發放嬰幼兒津貼,鼓勵人們生育,提高嬰幼兒的生長生活環境。另外,鼓勵生育,需要加大社會對嬰幼兒撫養照料,出台一些配套的精細化政策。

原新則認為,應對人口負增長或人口老齡化問題,提振生育率是根本。“怎麽去提振?我們經濟的支持、時間的支持、服務的支持、技術的支持和環境的支持非常重要。要像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我們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係,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不過,原新也指出,要充分認識到提振生育率是非常難,也是一件成本非常昂貴的事情,包括經濟成本、社會成本、政治成本、時間成本、情感成本等。“發達國家過去三四十年也在努力提振生育率,但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哪個國家成為一個典範國家。”

原新稱,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已經成為事實,其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需要積極地去適應。“總的來說,我們需要科學認識,主動適應人口負增長,然後在適應的基礎之上再去積極應對。”

中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10.3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6.96%。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升至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升至8.87%。

近十年間,我國老齡人口占比進一步上升。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