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畢業生年薪50萬,芯片行業搶人大戰降溫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對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專業研三的李明來說,去年秋招已順利拿到了大廠的offer,但整個秋招並不如之前那般火熱,高薪搶人的狀況並未出現。

2021年前後,VC圈幾乎都在看半導體,過億的天使輪、高估值成為行業常態。整個行業錢很多,招聘需求自然增加,薪酬水漲船高。而過去的2022年,全球芯片產業過剩危機愈演愈烈,部分芯片的市場價格從高位跌落,二級市場上多家企業市值也蒸發腰斬,行業融資事件相對減少。

“今年集成電路碩士的就業,形勢的確不如去年,薪酬也沒有去年給的那麽高。企業給出的薪酬大致在35-50萬之間,也分學校和城市,985畢業的和芯片設計崗要稍微高一些,”北航集成電路學院的一位博士後告訴《深網》。

畢業生感受到的2022年企業秋招的趨於理性,背後是芯片企業用人策略的調整,“但需求依然還是很旺盛,一個優秀的候選人簡曆如果當天掛到了網上,一天內至少會接到十幾個獵頭的電話。”上海策德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合夥人張微微告訴《深網》,“芯片產業在當下這個階段很像十年前的互聯網,在資本的加持下,近幾年湧現了很多擴張型的公司,且大多數都拿到了風險投資,產生了大量的用人需求,也給獵頭行業帶來了機會。”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在供給總量上仍顯不足,2022年,芯片專業人才缺口預計超20萬人。在這種狀況下,雖然短期招聘降溫,但未來幾年,芯片相關畢業生依然是科技產業最稀缺的人才之一。

薪酬50萬難度提升

李明是中國科技大學微電子專業研三的學生,去年6月中上旬,由於各大公司陸續開始了校招的提前批,李明也密集的投遞簡曆。李明剛開始對於秋招很樂觀,在他看來,微電子這個專業就業主要在以上海為輻射中心的長三角和北京深圳等地,他把目光鎖定在了海思,英偉達、高通、AMD、大疆等大企業以及TP-LINK、集創北方等。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秋招市場的寒氣擊碎了李明之前的樂觀心態。到九月,李明隻收到了合肥長鑫、TP-LINK、集創北方以及一些創業公司的offer,薪酬集中在40W+。其他企業如豪威、大疆、蔚來等僅僅參與了筆試,卻始終沒等到麵試機會。

各種小道消息漫天飛,如北美停止了NCG的審批、某企業以前離職的員工大量回流等等,而華為海思的秋招計劃也不明朗,並未有實質的進展。

直到10月份,李明在密集的筆試麵試以及漫長的等待中,終於又拿到了平頭哥和高通等公司的意向,不過,也有全部麵試通過但最後沒有拿到意向書的情況,如地平線、Zeku(哲庫科技)、小米等等。

要知道,在2021年火熱的秋招市場中,不少轉專業做芯片的應屆生僅經過若幹時間的培訓,薪酬便能普遍達到40萬。

但回顧整個秋招的經曆,與其他專業對比,與其說是芯片“寒冬”不如說是行業回歸理性。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深網》:2021年半導體行業就業情況過於瘋狂,很多行業人才都轉入芯片半導體這一風口,高薪就職的情況比比皆是,自然也就出現了自身能力與薪資不匹配情況。近半年,企業高薪搶人的狀況那種狂熱再未出現。

目前企業給出的薪酬大致在35-50萬之間,北航集成電路學院的一位博士後告訴《深網》。

IT桔子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芯片半導體融資事件達超 800 起創下曆史記錄,行業單筆平均融資為1.85億左右。2022年,由於消費電子等市場出貨量下滑,芯片荒緩解,芯片需求也趨於飽和。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 11 月 22 日,行業融資事件為 675 起,而據鈦媒體報道,2022年前8個月內,中國吊銷、注銷芯片相關企業達到3470家,超過往年全年企業數量。

“我們計劃招聘的人數隻有去年的三分之一,但我們今年這次收到的簡曆比去年還多。”一家西安的芯片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近幾年行業確實招聘了許多不太合格的研發人員,許多門外漢上了速成班後轉行了,無法應對企業的需求。”

關於這點,李明感觸很深,這一輪企業筆試和麵試中,李明感覺到不像前兩屆師兄說的那麽簡單,隻要有流片經驗就可以,要求要高許多。

11月,李明和同學參加了華為的麵試,相關負責人表示,華為的機會會更多留給還沒有簽訂三方協議的應屆生,盡管如此,到了十二月中旬,符合上述條件的李明的同學,最終也沒等到華為的錄用通知。

缺口與亂象

李明的專業是數字集成電路設計(數字IC設計)。在芯片產業鏈上,分為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大領域,近幾年國內產業發展則集中在芯片設計領域。

在政策和資本的加持下,國內芯片設計企業的數量在短短的幾年迅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時,芯片設計企業的數量為1380家,到了2020年已經突破2000大關達到2218家,最近的2021年這個數字又有所提升,達到2810家。

芯片設計企業的大量增加也意味著對IC設計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IC設計企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芯片設計公司瀾起科技相關人士表示,全國每年畢業的優秀IC設計人才可能隻有1000-2000人。

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約54.1萬人,設計業、製造業和封裝測試業的從業人員規模分別為19.96萬人、18.12人和16.02萬人。2022年,芯片專業人才缺口預計超20萬人,到2023年前後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6.65萬人左右。

“目前,芯片領域還是比較看重出身的。”張微微認為。張微微之前在房地產領域做獵頭,這兩年轉到了芯片領域,她一周大約會見到3-5個芯片研發候選人,大部分候選人在芯片領域有3-8年或者8-15年的的工作經驗,候選人薪酬一般約在50萬到200萬之間。

目前開設芯片相關專業的高校集中在一流大學和雙一流大學。首批“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僅有18家高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表示,目前90%的教學內容是芯片設計,但製造也是集成電路產業重要一環,一名成熟的工藝工程師,培養周期起碼需要3-5年。

為了留住人才,即便台積電和阿斯麥這些龍頭公司也在漲薪。台積電2022年大部分員工調薪幅度落在5%-10%,上一年台積電已將工資上調了20%。光刻機設備ASML自2021年7月起,半年內調薪幅度便達15%-19%。

“做芯片沒有人才是不行的。我們不僅試圖找到行業裏最資深的人、最有經驗的人、最好的專家,也必須重視人才梯隊建設,馬裏亞納團隊裏已有不少應屆生。”OPPO芯片產品高級總監薑波告訴《深網》。

人才的長期需求跟芯片產業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係。2018 年之後,受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建立以及隨著智能製造發展,芯片業被推到曆史潮頭,資本在這個沉寂已久的行業不斷出手,融資數量及規模都增長較快。
伴隨著大量的資本進入集成電路產業,整個行業的薪酬也發生了變化。

“芯片領域一些優秀的工程師,市場上80%公司的offer他都可以拿到。有幾個候選人告訴我,在2018年之前,他們的月薪隻有兩萬,近幾年翻兩番和三番的都有。但之前七八年的工資漲幅其實都不大。”張微微透露。

芯片工程師身價上漲,企業用人成本壓力增加。部分從業者認為,這樣的薪資並不合理,“以前(薪資)低並不代表現在高是合理的,以前低不合理,現在高也不合理。”

2013年,米磊聯合發起成立早期風險投資基金中科創星,目前已投資孵化394家硬科技企業。他把投資硬科技的這10年形容為從極夜到極晝的轉變,當下硬科技有多火爆,當年就有多冷門。特別是半導體領域,剛開始投資芯片那幾年,芯片人才有10年沒漲過工資。

米磊認為,難免會出現局部過熱、資源浪費、人心浮躁等情況,這些亂象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會對行業企業和人才的長期健康發展造成巨大傷害。

“資本把芯片行業重新置於聚光燈下後,整個行業變得也很浮躁。大量的資本進來後,我們團隊經常被人挖走,有的事情剛做到一半,人才就被挖走了。”一家芯片創業公司的管理層告訴《深網》。

對應屆生來說,“麵臨著結婚和買房,在經濟上有壓力,這樣導致他們在看機會的時候,看的更多的還是薪酬,而職業發展的規劃、職場的穩定性、還有職業的含金量都被後置了。”策德芯片團隊負責人熊芳芳告訴《深網》,“應屆生選擇進入大廠,薪酬可能就40-50W,跳一次槽,薪酬可能就翻一番,還是有蠻大的誘惑力。但如果沒有長期的職業規劃,一旦行業進入洗牌期,他的穩定性肯定是最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