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抗疫的00後醫護誌願者:第一次直麵生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個寒假,19歲的醫學生劉玉潔第一次在醫院近距離直麵生死。

“謝謝大家,讓一讓,讓一讓。”從二層CT室出來後,劉玉潔和病人家屬焦急地推著病床前往重症監護室。床上躺著一位80多歲、新冠病毒感染和肺部基礎病疊加的老人,戴著吸氧機,近乎失去意識。就在前一天,劉玉潔還給老人做了“四測”,老人病情穩定。

老人被送進重症監護室後,門外的家屬們沉默不語,劉玉潔的大腦也一片空白。她看得出,家屬們已經在做最壞的準備了,而自己安慰的話也哽在了心裏,“我還沒辦法接受,說不出話,就跟啞了似的。”

沒時間多想,劉玉潔需要立刻再趕到十層普通病房,還有三位住院患者需要她陪同做檢查。劉玉潔是內蒙古呼倫貝爾紮蘭屯市人民醫院的一名醫護誌願者,當天是她上崗的第10天。

去年底,各地相繼迎來感染高峰,醫療救治壓力愈加嚴峻。12月中下旬,多地衛健委、醫院向社會發出醫護誌願者招募令,劉玉潔的家鄉紮蘭屯市衛健委也在其中。

報名通過後,19歲的劉玉潔於2022年12月31日正式開啟了醫護誌願服務。她服務的住院病人9成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整個科室患者激增,病床持續添加,10餘名醫護人員全員高位運轉。

劉玉潔覺得,能回家鄉支援抗疫,是自己的榮幸,她不怕苦,生怕辜負了信任。“我一直都不擔心自己的身體,隻害怕自己知識儲備不夠,又沒有臨床經驗,做不好。”

而早在12月初,與劉玉潔同時就讀於內蒙古河套學院2021級護理1班,住在同一個寢室的希裏、趙丹也報名支援了各自家鄉的抗疫工作。

沒有猶豫

2022年的寒假,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

11月24日晚上,劉玉潔和同學正在上晚自習,突然接到放寒假的通知。她經過查詢發現,自己回家的飛機已經停飛、火車停運,在老鄉的幫助之下,劉玉潔最終拚到了26日淩晨5點發車的回鄉大巴。

曆經2000多公裏,將近40個小時的路程到家後,劉玉潔根據當地防疫政策,進行了7天的集中隔離和3天的居家隔離。而隨著姐姐從外地到家,劉玉潔的隔離時間也被延長。

緊接著,隨著防控政策的調整,各地新冠病毒感染人數驟增,結束隔離的劉玉潔也“陽”了。“困”在家中的她,每天都關注著家鄉的防疫情況,看到醫護人員在感染後仍堅守在崗的新聞,劉玉潔的心也被揪了起來,“我當時就想趕緊去幫他們一把”。

12月24日晚,劉玉潔正要準備睡覺,從姐姐那裏得知紮蘭屯市衛健委正在招募醫護誌願者,她想都沒想便在報名表中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家裏人知道後,都非常支持她,覺得這是一件善事,“我爸爸當時就說,隻要能被選上,每天開車接送我。”

等通知的時候,劉玉潔也很忐忑,她害怕自己沒有競爭力,才讀大二,沒有臨床經驗,沒有紮實的專業基礎。12月30日早上,劉玉潔接到了電話,要求次日就來醫院報到,“我當時還有點震驚,但是更多的是激動。”放下手機後,劉玉潔趕緊拿出了自己的專業書,重溫可能會用到的專業知識。

上崗第一天,劉玉潔就發現形勢的嚴峻程度遠超於她的預期。

被分配於神經內科的她,服務的患者9成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住院病人,整個科室患者激增,病床持續添加,10餘名醫護人員全員高位運轉。“能騰出空間的都騰給了呼吸科,多個科室接收新冠患者,我們科室病區原本隻有40個床位,目前加床收治了50餘名患者。護士姐姐感染了照樣在工作,每個人都疾走如飛,我從進醫院大門開始就提著一口氣,不敢鬆懈。”

“紮蘭屯發布”微信公眾號1月3日也發文稱,紮蘭屯市人民醫院現在每天急診白天大約有患者250餘人,夜間60餘人,是平日工作量的5—6倍,急診科負責人一直帶病上崗,堅持在一線工作。

不斷學習

紮蘭屯早上氣溫隻有零下20攝氏度,父親兌現了當時的承諾,每天準時開車送劉玉潔去醫院。到了醫院,換上護士服、戴上帽子口罩、穿戴整齊後,劉玉潔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7點30分,劉玉潔先是跟隨護士進行查房工作,為患者換上潔淨的床單被罩,再把需要送去檢測的尿標本、痰標本、血標本送往檢驗科進行檢測。

劉玉潔還和另一位誌願者共同負責十層患者的“四測”(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工作。十層共有17間普通病房,每個病房住著四位病人,病人需要每天上下午固定兩次“四測”。忙碌起來時,她一個人要承擔這些工作,短時間內需要來回在樓道裏穿梭多趟,“腳像上了發條,根本停不下來”。

在做“四測”方麵,劉玉潔也有了自己的經驗。麵對年齡偏長的患者,她都格外小心謹慎,生怕碰疼他們。對不太配合的老人,她會蹲下身,耐下地告訴老人“四測”的重要性,一遍遍細心勸說。“住院的病患大多數是老年人,有的還有基礎病,氣溫下降導致疾病加重,又遇到新冠,疊加症狀嚴重,有些比較害怕。對待他們一定要特別有耐心,才能安撫他們的情緒,使他們更好地配合治療。”

劉玉潔還會陪著輕症和病情穩定的住院患者輔助檢測,幫助護士配藥,收拾病床。

陪檢也是她固定工作中的一項。每個住院病人會定期進行彩超、CT、磁核共振等相關檢測,劉玉潔則需要在病人檢測前提醒和照顧。“一般就是聽著護士姐姐叫我們,等快到他們的時候幫病人拔了針,再推進檢測室。”平日裏,劉玉潔每天至少會陪1-2位病人進行檢測。

由於誌願者的身份,劉玉潔的工作量和真正的醫護相比較為簡單,“醫護人員都特別辛苦,聲音沙啞、止不住的咳嗽對他們來說根本不算什麽,我們還能休息,他們忙起來甚至沒辦法回家。”

但劉玉潔也坦言工作比想象中的累,“每天到家就想躺著不想動,心也累,因為要時刻緊繃著。”

劉玉潔在臨床實操方麵一直不太自信,每次遇到實操的工作,她就會緊張,生怕某個步驟做錯。“書上的護理知識在實操時用不上,真正的操作技能還沒有掌握。”她知道自己隻能在實踐中鍛煉,把握每一次機會,“護士姐姐們不忙的時候,會教我一些操作,像做心電圖、霧化,這些都是這段時間學會的。”

1月6日上午,一位60多歲的患者需要做心電圖。在護士的鼓勵下,劉玉潔獨立完成了操作,她小心翼翼把老人的袖子、褲腿挽起來,把儀器放在身體的對應部位,心裏默默回憶著課上老師教的口訣,將不同顏色的夾子分別夾在手腕、腳腕以及胸前相應位置。做完心電圖,劉玉潔還給這位奶奶進行了一係列的檢查,“當我做完以後,特別有成就感”。

在醫院裏,劉玉潔也提前感受到未來從醫需要麵對的生死瞬間。

“玉潔,快過來幫忙。”1月11日下午,劉玉潔正在病房進行“四測”工作,便聽到了護士在叫她。劉玉潔趕忙將手頭的工作轉交給其他人,順著呼叫聲奔向病房。

隻見一位80多歲的老人被眾人包圍著,老人已經失去了意識,並戴上了吸氧機。劉玉潔沒辦法理解,就在前一日體征還正常的老人怎麽就突然加重了病情,她強忍著難過,與老人的四位家屬一同推著病床進行檢查。

他們將病床從十層挪進電梯,坐到一層再換乘前往二層彩超室。電梯裏的空間狹小,一旁的人都示意他們先走,“大家看到病床上的患者都會理解,當時還是挺感動的。”

彩超室外,劉玉潔和老人的女兒、外孫們一同等待,“我當時隱約聽到,他們已經在做最差的準備了。”

做完檢查,大家推著老人前往重病監護室,一路都沉默不語,劉玉潔的大腦也一片空白。看著家屬難過的表情,她知道說什麽都是多餘的,安慰的話哽在了心裏,“這是我第一次直麵生死”。

一起進步

劉玉潔每天在醫院裏的所見所聞都會和自己的大學室友希裏、趙丹分享,也會探討一些實操業務。事實上,早在12月初她還在隔離期間,兩人就已報名參加過各自家鄉的核酸誌願服務。

假期回家隔離期間,希裏了解到小區緊缺誌願者後,主動聯係了樓棟的網格員。在解除隔離後的第二天,希裏一早便來到居委會,分派給她的任務是核酸采樣工作。

12月2日早上7點,居民們陸陸續續來到廣場排隊進行核酸檢測,“我看到很多人排著隊,就開始慌了。”盡管在學校時,希裏曾陪好友參加過係裏組織的核酸采樣培訓會,對采樣的方式流程有過了解,但真正操作時,還是難免慌張。

剛開始,希裏沒能把握好節奏,在她還在數10支采樣棉簽時,下一個居民已經摘了口罩等待檢測了。“他們等著我的時候,我就更緊張了,怕他們多等,因為這存在感染風險”,希裏說道。

誌願者中隻有希裏一人有過醫學背景,在接班時,大家會圍觀她的采樣流程。“他們發現我的動作和他們的不一樣,就會問我這個采樣到底應該怎麽采。”希裏發現,有些人的采樣方式並不正規,“有人就是把采樣棉簽放在嘴裏隨便劃一下就出來,這樣檢測出來的結果並不準確。”她邊為居民做核酸,邊講解采樣方法。希裏將棉簽伸進扁桃體的兩側,左右分別劃三次,再伸進喉嚨,“這才是采樣的完整做法。”

當晚,小區裏出現了新冠感染者,希裏接到居委會通知,以後要到單元門口進行核酸檢測。她和其他兩位誌願者組成一隊,負責小區一期廣場以南二十棟樓的核酸檢測。“一棟樓有三個單元,但是負責核酸檢測的隻有我們三個。”希裏回憶。

次日淩晨5點半,她睜眼看著手機裏的室外溫度——零下15度。窗外還是漆黑一片,路麵上已經結了冰,裏三層外三層的包裹後,希裏艱難跨出樓道門,“這一步是最困難的,出到室外,風吹來是刺骨的寒冷。”

希裏需要先到居委會進行“二次裝扮”。防護服的穿戴步驟瑣碎,先是戴上頭套和口罩,然後穿上一層防護服,再套上鞋套、戴上第一幅手套,這隻是第一層。誌願者們還需要在防護服外麵再穿上一層圍裙式的藍色外套,看到希裏夠不到後麵的帶子,誌願者姐姐會主動幫她係好。看著她的頭套太大,也細心幫她捆上膠帶,“雖然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是我當時還是感到很溫暖。”

誌願者們的工作方式變成流動式核酸檢測後,希裏的身上也多了幾個塑料袋。站在單元門口進行核酸檢測時,希裏在腰上綁上了一個垃圾袋,方便把包裝袋子扔進去。同時,腰上也多了一個充電暖寶來禦寒,但長時間在室外,她還是全身發冷。

防護麵具上的水珠結成了冰碴兒,希裏的眼鏡上也起了一層霧,但她顧不得這些。

一連幾個小時站室外,希裏的手腳都麻了,“手沒有知覺了,甚至都握不住采樣棉簽。”回到家後,希裏發現手背起了皮,有些地方開始皸裂,“開始的時候沒有太在意”。一連幾天,希裏都覺得手背生疼,等她再次查看後,才發現是起了凍瘡。希裏沒有告訴家人,塗了藥膏就睡下了,她笑道,“一忙起來也就顧不上疼了。”

家住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的趙丹,也從12月3日開始支援社區的核酸檢測錄入工作,當天早上6點半便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早晨太冷,做核酸的人並不多,真正多起來是從上午10點開始的。”和希裏一樣,隨著人多起來,趙丹也開始緊張。她全神貫注地錄入居民信息,提醒居民手機屏幕調亮些,也時刻關注著錄入數字。

上午的核酸檢測完成後,誌願者們封箱清點。“我們發現掃碼成功的人數和做完核酸的人數對不上”,發現錯誤後,所有誌願者逐個排查。為了防止出現紕漏,居委會設置了名冊登記製度,掃碼前,居民要先在名字後麵打勾,“我們當時就對著名冊挨個地找,雖然小區裏隻有8棟樓,但我們也花了一個小時才找出來。”

趙丹心中很是愧疚,“我當時很害怕,但是大家沒有責怪我一句。”天氣很冷,但是趙丹心裏卻很暖,之後的工作也很順利。

隨著防疫新政策的發布,核酸檢測逐步取消,希裏和趙丹也結束了自己的誌願活動。看到劉玉潔如今能在醫院做誌願服務,她們感到很羨慕,也都在自己的家鄉繼續找誌願服務。如今,希裏也已經向當地申請前往醫院幫忙,準備前往下一個“戰場”。

她們約定,今年春暖花開返回學校之時,繼續尋找機會做醫護誌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