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娃止於小學,之後曬娃,曬的是家長自己和家庭實力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網絡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別人的動態。大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希望被羨慕的、被認可的心態,所以會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好事。

尤其是很多家長都喜歡曬娃,其中自然是帶著喜悅和自豪感的。但是對於這種舉動,人們心裏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聲音。有個規律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

曬娃止於小學,尤其是四年級以後,這類家長會更低調

“人類幼崽”的天真可愛,總是有著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偶爾曬一曬,叫人覺得挺有趣。但是,如果家長頻繁地分享日常的瑣事,或許很多親朋好友看完會不解或者反感。

經常被刷屏,仿佛成了“故事會”現場,這讓不少人納悶:至於天天把學生的狀態拿出來分享嗎?有人卻發現,這裏很少出現“大孩子”。

例如,某論壇上有這樣的提問:為什麽朋友圈裏好像很少看到四年級以上的學生?筆者還特意去問了一位保持聯係的老師。

原來他早就認同這樣的規律:曬娃止於小學,尤其是四年級以後。你可能會發現,以前頻繁“發圈”的這種家長,不知不覺就低調起來。

很實在的原因是,學生們在初期階段多半比較聽話,即使調皮也不是真的跟家長“對著幹”。等到小學以後,他們迎來叛逆期和青春期,家長本身都可能感到“頭大”。

曬班主任的批評,還是曬子女跟自己爭吵場麵?再說說學習成績,小學生的考試模式比較特殊,尤其低年級,分數拉不開明顯的距離。考100分不足為奇,卻能讓家長望子成龍。

高年級時開始展現出差距,很多缺乏實力的小學生露出真實水平,家長眼裏的“學霸人設”立不住,自然就不愛曬了。

小學之後能繼續曬娃,曬的往往是家長自己和家庭實力

總之,學生上小學的階段,總是比較容易找到讓人喜愛的“點”。退一步,哪怕成績不突出,顏值不突出,多半也能表現出可愛的樣子。

從小學高年級階段開始,學生經受了幾年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馴化”,天真自然的本性會變得收斂。

家長再想曬,通常隻能尋找“現實視角的成功”,比如考試名次;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單純地從子女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背書包的畫麵中獲得價值感。

而很多能在小學階段之後,還繼續曬娃的家長,往往曬的是自己和家庭實力。筆者看到一位網友的回答,分析得很有道理,再次引用一下。

第一,學生的相貌不再那麽可愛,很直接地暴露著家長的長相,或者說至少有一方在“拖後腿”。打扮也能體現出家長的品位。

第二,學生的性格不再活潑,變得拘謹內向甚至壓抑,反映著家庭關係。明眼人會感受到,這類家長在家庭教育方式和對後代的關愛程度上存在明顯的問題。

第三,學生的生活方式,展現的就是家庭的生存狀態。上學時有的家長“隨手一拍”,學生的精致打扮和好車的背景,就體現出良好的成長環境;底層家庭完全不一樣。

第四,學生努力的初衷和存在的意義,暴露著家庭的教育水平和獲取資源的能力。有的同學隻有成為“小鎮做題家”才有出路,有的同學可以培養愛好、忠於理想。

所以說,越是到學業階段的後期,就越能體現出家長和家庭實力的差別。他們的衣著相貌、神情體態、學習習慣、興趣特長等細節,就像折射家庭狀態的鏡子。

把握曬娃的尺度,其實是對學生的尊重

提及曬娃人們的觀點會出現很大分歧,有的家長比較喜歡分享學生的日常,會認為別人沒資格質疑。有人則很反感很小的事情也要發在網上。

筆者認為,家長最需要考慮的不是自己和外人的感受,而是學生本人是否喜歡這樣做。偶爾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子女的肯定,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愛。

但是現在很多同學,本身就不喜歡家長把自己的照片,公開給那麽多他不熟悉的人看。還有家長喜歡“揭短”,就更容易引起矛盾了。

把握頻率和尺度,本質上是對學生的尊重和負責。尤其是當代兒童和青少年比較重視人格獨立和邊界感,家長的思維也要跟著調整。

你如何看待曬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