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上海重症監護病房:床位始終滿負荷運轉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圖說:仁濟醫院ICU內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滴-滴-滴……”重症監護病房(ICU)的監護儀發出提示音,醫生和護士在病床間不間斷地穿梭,細致地檢查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內,一場以重症醫學科為首、多科室協作的重症患者救治戰役正在展開。



重症監護病房滿負荷運轉

在仁濟醫院東院區外科三樓ICU單元病房內,監護儀、呼吸機、高流量氧療等設備持續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

病房內18張床位已全數收滿,同時又特設一張緊急備用床位。一些非氣管插管患者趴在床上,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實施清醒俯臥位治療。

一大早,重症醫學科主任皋源帶領著團隊正在ICU內查看患者情況。

“昨晚他的二氧化碳指數為什麽這麽高?”皋源仔細詢問患者的身體情況。

“患者的氣道分泌物多,作了氣道清洗後已經好一點了,我們同時調整了儀器參數。”

“他已經趴了(俯臥位通氣)多久?”

“從(2022年)12月29日到現在。”

一張張病床查看下來,不知不覺已過去2個小時。

“ICU內病人的情況在逐步好轉,一些患者已經從ICU轉出去了。”但皋源也坦言,急診高峰過後,ICU病房也正麵臨著巨大壓力,“東院重症監護病房(ICU),從去年(2022年)12月27日起開始接收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及危重患者,現在病房絕大部分患者是新冠患者。”

ICU內的重症病人當中,既有基礎疾病加重的患者,也有新冠病毒導致的重症肺炎患者,還有一些是圍手術期患者。

雖然ICU內床位始終滿負荷運轉,皋源表示,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依舊是有效、有序的。

為了迎戰重症高峰,仁濟醫院內的綜合ICU、專科ICU、可轉換ICU等相關床位均按照上級部門要求落實到位,目前有4個ICU單元收治新冠患者。同時還開辟了一個亞重症病房,重症ICU病房和亞重症病房之間可實現雙向轉運收治,亞重症病房的病人病情加重,需要插管,就迅速轉入ICU病房;ICU病房有病人好轉,就轉入亞重症病房或普通病房。



多科室協同迎戰重症高峰

在外科大樓5樓,骨科五官科病房轉為急診病房,同時還收治著部分重症患者,由全科醫學科醫生接收患者。

“這個病人的氧飽和要繼續監測,用藥的話,我建議……”上午10時,重症醫學科行政副主任何征宇的身影總會按時出現在外科5樓病房。根據重症病人的生命體征給予建議,與責任醫生商量用藥情況,指導機器使用和參數調整,幾乎成了何征宇的日常工作。

“在醫務處的協調下,普通病房每天會整理出一張病情較重患者的名單,我們會依照這張名單,到這些病房進行巡視,與責任醫生溝通,及時發現一些高危因素的病人,轉入ICU進行救治。”何征宇表示,通過各科室合作,將預防重症的關口向前移,有效降低“輕轉重”的風險,並且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率。

全科醫學科副主任孟超帶著四五名醫生正在外科5樓病房內查房。在此前的支援定點醫院工作中,全科醫學科醫生們已積累了一些搶救新冠重症、合並基礎疾病的經驗。“從全科轉到急診重症,對我們來說還是完全可以應對的。”當然,涉及到複雜重症情況,他們就會邀請作為上下樓“鄰居”的重症醫學科專家們,下樓來幫忙把把關。

“考慮到重症患者治療的複雜性,涉及到重症醫學科專業知識,我們幾個科室間會交流討論治療方案。”孟超認為,這種多科室聯動的方式,一方麵可以緩解重症醫學科醫護力量緊缺的問題,另一方麵有了重症監護室做後盾,重症患者能夠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據了解,每天下午,仁濟醫院也會針對重症病人組織院內大討論,相應科室的專家會協助治療。



圖說:專家下基層在社區指導救助

重症醫學專家下沉社區巡回指導

上午剛剛忙完重症醫學科病房查房和救治工作,下午3時,皋源又馬不停蹄趕往自己對口負責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工作。

自12月中旬起,市衛生健康委已成立市級重症專家組,通過市級專家巡查會診、落實雙向轉診、定點下沉指導、遠程會診等方式,統籌安排重症救治專家力量,加強重症患者的預防與救治。

作為市級專家組成員,皋源與浦東新區內其餘50位來自重症、急診、呼吸、小兒等領域的專家共同對區內基層醫院進行指導。

“我們現在配備了呼吸機、除顫儀以及心電監護儀,同時儲備了小分子藥物。”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陸萍正在為皋源介紹相關情況。對於來自市級三甲醫院重症醫學專家的指導,陸萍用“雪中送炭”一詞形容。她表示,此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多承擔著保障社區居民基礎醫療的作用,而像現在這樣收治重症患者,可以說是從零做起,缺乏重症患者救治和管理經驗。

“三甲醫院重症專家的指導,是給大家吃下一顆定心丸。”陸萍說。

當天下午,皋源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醫務科、醫生護理團隊進行了一場交流會。陸萍和醫生護理團隊負責人準備了十幾個問題,一一向皋源請教。

交流會後,皋源直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22名醫、護、技人員承擔了周邊20萬人的醫療服務任務,工作非常辛苦,但通過交流,可以用“驚喜”來形容。“他們在患者的分類和識別、藥品使用宣教、血氧飽和度跟蹤等方麵做得很完善,也是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啟動發熱哨點門診的中心之一,大家的知識儲備很充分。”

“下一階段社區可能麵臨更大的挑戰:二三級醫療機構出院患者的康複、相對輕症患者的治療等。”皋源說,“建議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盡快配齊CT等設備,若該需求可以下沉,也能繼續有效緩解三級醫院急診就診秩序,盡早篩查出有肺部感染的患者。”

截至上周五(1月6日),皋源已前往4家對口醫院巡診、參與會診40餘例、緊急會診2例。“成立專家組,對這個片區整體危重患者的救治起到了一個指導或者是幫助的一個作用。”皋源強調,現階段除關注重症救治之外,預防性的識別、預警,盡早將藥物分配到患者手中,並做好及時轉診是社區下一步的重點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