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了之後,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昨天早上起來,就看到一個讀者朋友在微信上給我留言,詢問我關於學英文以及到美國開大貨的事。

這個讀者朋友姓李,暫且叫他李大哥吧。李大哥說,他20多歲到廣東打工,開了二十多年大貨車。疫情爆發以來,特別是今年,幾乎沒有業務,養家糊口的壓力很大。

“有人告訴我到美國開大貨車很掙錢,一年可以掙六七十萬人民幣。我想學好英文後去試試,這邊感覺沒什麽活路了!”

我問了他的年齡,48歲,英文基礎,零。我幫他分析了一二三,坦誠地說,以你目前的條件,可能去美國不是一個比留在中國更好的選擇。

他有點沮喪,同時又釋然了。“我相信你說的,那我就不考慮這個問題了,踏實在國內待著吧。”

和李大哥沒有見過麵,但憑直覺,我覺得他是個好人。他是河南人,和高耀潔先生是老鄉。他一直關注我公號上所有關於高奶奶的文章,經常留言。2020年,他給我轉了幾百元人民幣,讓我轉交給高奶奶。怕我懷疑他的動機,他甚至拍了自己的身份證傳給我。從身份證上的照片看,他是一個樸實憨厚的中原男人。

後來,他因為女兒青春期叛逆的事情很苦惱,和我有過一些交流。看得出來,他是個好父親,願意對自己的女兒付出愛,雖然有時方法未必得當。

就是這麽一個有愛心的男人,因為嚴苛的防疫政策,今年基本入不敷出,生活非常窘迫。我理解他,貨車司機常年跨省行車,受疫情影響最大。目的地去不了,家也回不去,隻好被迫滯留在路上,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成了問題。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一個貨車司機說,他已經好幾天沒有洗澡了,內褲隻能翻麵穿,後來附近小賣店開門了,才買了礦泉水洗內褲。“我已經受不了了,恨不得現在就死去!”他聲嘶力竭地喊。

想著李大哥也是這些大貨車司機中的一員,生活如此艱辛,心裏著實為他難過。難過的同時,也感到震驚——當下中國,不但是富人階層和中產階級,就連李大哥這樣的底層民眾,居然都想“潤(run)”了!

潤,已經成為這片土地上很多人心底的聲音或者準備動作了。它是大眾情緒的一種顯現:沮喪,絕望,同時渴望改變。



今年四月以來,海上傳奇碎成一地玻璃渣,輝煌不再,很多平素被掩藏起來的醜陋、拙劣和局促都顯現出來了,一些華麗麗的幻象瞬間被打破了。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明白,這個春天是一個分界點,過了這個界,從前的一切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怎麽辦?兩個選擇:留下,把自己當成河床上的一塊石頭,任海浪衝刷掉棱角,變成一塊光滑、沒脾氣的鵝卵石;潤,以命運為弓,把自己當成一枝箭射出去,能射多遠算多遠。

前天晚上,一個在上海做律師的讀者朋友告訴我,他已經在辦理傑出人才移民,準備“潤”到美國。“我如果單身一人,一定留在這個國家,為它做點什麽。但是我現在有老婆孩子了,我想讓他們生活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中。”

他對未來的美國生活滿懷憧憬,態度樂觀。他說自己有一定的積蓄,即便短期內不工作,維持基本的物質生活應該不成問題。待生活安定後,可以延續原來的職業,做知識產權方麵的律師業務。

我告訴他,你要謹慎樂觀,因為“潤”了之後,你可能會發現,你去的那個地方未必如你當初所想,它一樣有不完美之處。而且,中美兩國的政治製度和社會管理係統完全不同,你肯定會碰到新問題,需要麵對和解決。

分享一下自己這八年多美國歲月的心路曆程吧。

2014年我辭職離開國內時,雖然滿懷不舍,但還是對新生活充滿了美好想象。之前,我們看過無數關於美國的小說和電影,這個國家如神一般存在。在我們70後的心目中,美國簡直就是一座屹立在山巔的燈塔之城。

記得在武漢上大學時,學校周圍有幾家錄像廳,經常播放美國電影,比如《人鬼情未了》、《聞香識女人》、《死亡詩社》、《卡薩布蘭卡》、《廊橋遺夢》等。我們宿舍裏的幾個女生經常不上晚自習,泡在錄像廳裏,一部接一部地看,對電影中的美國滿了憧憬。

同宿舍的一個女孩“中毒”很深,以致後來中文書基本不看,隻看英文書。畢業幾年後,她終於如願去了美國留學,後來成了一名會計師,但是前幾年還是回國了。她說自己英語沒有問題,也嫁給了一個美國人,但是和美國社會依然覺得很隔膜。隻有在讀南懷瑾書籍的時候,才感到一種血脈貫通的自在。

幾年前,她帶著兒子隱居在四川青城山。這是後話了。

和她一樣,過去八年多,我對美國也經曆了從盲目喜歡到客觀審視的過程。以我的個人體會,變化是以2018年為分界點的。

2018年之前,中美交好,經濟貿易交流活躍。最明顯的表現是,紐約第五大道的奢侈品店裏,華人麵孔攢動,到處都能聽到有人在說普通話。會說中文的營業員一看到華人就笑容滿麵地迎上去;兩岸教育和學術交流暢通無阻。我家公寓窄窄的沙發上,睡過好幾撥國內來的訪問學者和留學生;美國人普遍對華人比較友好。有一年夏天,從國內回來入境時,碰到一個心情大好的女性移民官,甚至對我展顏一笑,誇讚我的民族風耳墜好看。

那些年,我產生一種幻覺,覺得中美關係永遠都會這樣延續下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

變化是從2018年開始的。當時中美打起了貿易戰,兩國交惡,美國的社會氣氛不似原來那麽輕鬆了,一些民眾對華人的敵意也慢慢增加了。

從那年夏天開始,連續兩年,在國內過完暑假返美入境時,我和女兒總要被叫進“小黑屋”,工作人員在電腦上一通審查後,才放我們出來。

我去鎮上郵局寄東西時,一個西裔工作人員頭一秒還與一個白人女性開玩笑,笑容燦爛,下一秒到了我,就換成一張冰霜凝結的臉。

我知道,一些東西在慢慢發生變化了。

過去這些年,槍擊案、因種族歧視、墮胎、同性戀等議題引發的抗議不斷,讓我看到了美國社會幽暗的另一麵。特別是疫情以來,民間社會的撕裂、兩黨的不合一、疫苗的政治化都讓我看到了美國政治的醜陋之處。特別是去年一月暴徒衝擊國會事件,更是凸顯了部分美國民眾狂熱無腦的非理性情緒,讓我窺見了這個國家之前不了解的一個側麵。

於是,美國從我青年時期設立的神壇上跌落下來了,我開始對它進行了客觀審視——美國確有美好之處,但是並非完美。就連紐約時報評論員Bret L.Stephens都說:“在美國,這是一個悲觀的季節——事實上,是一個悲觀的時代。”

他甚至刻薄地說:“即使沒有日常的跡象讓你想到卡特時代的通貨膨脹,這感覺也已經很像另一個卡特式的萎靡時代,再加上一個不受歡迎的總統,他往往會激發更多的同情,而不是信心。”

  三

五年前,若是有人征求我移民美國的建議,我會告訴他:移!貧賤也得移。

經曆了過去八年多美國社會的種種變化,現在若有人再問起這個話題,我會勸他慎重考慮:你在國內得到的一切,可能會在美國失去,比如語言運用的自如,在母語文化中的自在,親情的溫暖,等等;但是,你在國內失去的一切,也許在美國會得到,比如某方麵的自Y。

不過,當你疲於謀生的時候,某些自Y對於你來說,可能會像掛在衣櫃裏的晚禮服,看上去很華麗,其實基本沒有穿的機會。

2018年的一天,我去紐約法拉盛的世界書店買完書後,到附近一個美食廣場吃飯。一個坐我旁邊的六十多歲的阿姨看我在吃鴨血粉絲,問我好吃不。然後我們聊起來。阿姨說她來自黑龍江,以前在一家國企工作,後來下崗了,靠領低保度日。後來聽人說美國好掙錢,就拿著旅遊簽證來了,之後滯留不歸。

來了以後,發現不是那麽回事。

由於不會英文,她隻能在一個醫療樓裏幫人打掃衛生,一小時不到十美元。每天工作9個小時。“每天累半死,掙不了幾個錢,吃碗麵都要先瞅瞅價格。”幾年前,她生了一場病,兩個兒子來美國看她,勸她回去。但她覺得自己沒混出什麽名堂,怕鄰居笑話,所以還是留在了美國。

“以前吃完晚飯後就去跳廣場舞,沒什麽錢,但日子過得不辛苦。現在太辛苦了,沒有任何娛樂活動。”阿姨歎氣。

我問她這些年去過紐約哪些地方。阿姨不好意思地說,去過一次中央公園和第五大道,去過一次布魯克林橋,去過幾次唐人街,其它地方都沒去過。我看到她斑白的頭發,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心酸了半天。我說,阿姨,今天碰到你也是緣分,我請你吃碗鴨血粉絲吧。

她的眼睛一亮,但隨即擺擺手,“你們年輕人掙錢也不容易。”然後就離開了。

我看到她走到旁邊的包子鋪,買了一個包子,然後上了電梯,消失在一群膚色各異的人群中。

我知道,對於阿姨這些艱難謀生的社會底層來說,她擁有某些自Y,比如安心待在自己的家中,不用擔心有人破門消sha;上街時不用擔心警察把她拉到郊區篩沙子;生病時被拉到醫院,醫生不會因為她沒錢而拒絕醫治……但是,她也有很多不自Y,比如買碗鴨血粉絲的不自Y,遠離親人的孤獨的不自Y,不會英文的不自Y,了解和參與美國社會運作的不自Y,等等。

自Y這塊"餅"很大,但由於自身條件的缺失,以及少數族裔在美國社會政治地位較低的現狀,她能享受到的,其實隻有那麽一小角。

那麽,有錢,英文好是否就意味著可以享受一切的自Y?未必。

我所在的小鎮因為學區好,這幾年搬進了很多華人。他們大多是留學後留在美國的,有著體麵的收入,或者是國內來的新移民。對於前者來說,語言不是問題;對於後者來說,錢不是問題。可是,我在幾個微信群裏發現,他們平時的聊的話題無非是孩子爬藤和吃喝玩樂,幾乎沒有什麽讓我眼睛一亮的社會公共話題。

去年12月,我把慶祝高耀潔先生生日活動的通知發在一個群裏,竟然被一個群友“教育”:高是有爭議的ZZ性人物,這是生活群,不要把此類和ZZ有關的信息發在這裏!

一個隻關心眼前那點現實利益、不關注社會公共議題、沒有大格局的族裔,不管“潤”到哪裏,其實能享受到的自Y並不多。因為他們拒絕去拓展更廣闊的天地,爭取更多的自Y和權利。

  四

四月以來,由於海上發生的林林總總,很多人都在熱議1952年從滬上出走的張愛玲。她對時勢見微知著的敏銳洞察以及當機立斷的果敢讓人佩服。唐雲教授在他的文章《滬上再無張愛玲》裏說,張愛玲出走後,從此滬上沒有了穿旗袍、抹口紅的張愛玲,隻有霓虹燈下的哨兵。

沒錯,張愛玲“潤”的時候非常瀟灑,甚至書稿都沒帶,就跑到了香港,後來輾轉到了美國。可是,她“潤”了以後的美國歲月,似乎不是那麽美好。

張愛玲在美國時最信任的朋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教授夏誌清先生在多年前一次接受采訪時回憶,“張愛玲剛到美國時,到麥克道威慈善文藝營免費吃住寫作,但期限很快就到,她的英文小說《粉淚》也失敗了。後來胡適介紹她去哈得福特文藝營,我再介紹她去麻州賴氏女子學院研究所專心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時間都不長。我後來推薦張愛玲到加州伯克萊大學當了短期住校作家。但是都沒有解決她的經濟困境。“

還好命運出現了一點轉機。1961年,夏誌清的英文著作《中國現代文學史》出版了,他把張愛玲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稱張的小說《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並作出了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齊平的評價。此後,在海外沉寂多年的張愛玲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之後,夏誌清和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平鑫濤、香港作家宋淇一起協力,陸續再版她四十年代的小說。雖然版稅有限,但總算可以維持生活,不需四處顛沛流離了。

但是,張愛玲後來出現幻想症,總是認為跳蚤到處跟著她,前後搬了180多次家。她根本沒有家具,拖著一大堆紙袋不斷四處搬家,結果把自己翻譯了十幾年的《海上花》手稿弄丟了。

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張愛玲在洛杉磯的公寓裏去世,幾天後才被發現。走時家徒四壁,屋裏連一張寫字台也沒有,隻有一個舊床墊。麵容清瘦的她躺在地板上,身上蓋著一條薄薄的毯子。

一代民國才女,就這樣在異國的土地上走完了薄涼一生的最後一程,讓人唏噓不已。她留下了那句著名的“人生就像一襲華美的袍,裏麵爬滿了虱子”,多年後我才明白,那其實就是她本人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夏誌清說,張愛玲原來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定居紐約市,東山再起。“但是她太窮了,又不肯做寫作之外的事,怎麽可能在紐約生存呢?我有時想,如果她生活在紐約,可以寫寫第五大道,時代廣場,林肯中心這些有血有肉真實的美國大都市生活,可她來美後一直在小地方生活,孤陋寡聞,拒交朋友,總是獨自埋頭寫些三四十年代舊上海的東西,雖然她英文好,但美國人是不要看的呀!張愛玲對現實的社會和人失去了興趣,這是她的致命傷啊!”

作為一個中年被動出國的文字工作者,作為一個和張愛玲一樣性格敏感的女性,我太理解她的感受了。我們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了幾十年,它已經鋪陳了我們生命的底色,這導致我們很容易沉湎於過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而忽略了外麵的世界和當下的風景。

況且,由於中國文化的長期浸淫,中國文人的骨子裏頭難免都有家國情懷,它讓你不由自主回望那片土地。哪怕知道它裏麵住的義人可能不足十個,哪怕知道一回頭可能就會像羅得之妻一樣,變成鹽柱,但還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回望。

30多年前,一個劉姓記者本來在美國做訪問學者,但是由於他在一個突發的曆史事件中勇敢發聲,所以回不去了。後來,他定居在新澤西美麗的小鎮普林斯頓。

雖然“進亦憂,退亦憂”,但他終日念茲在茲的,仍是那片土地。每次,隻要有來自大陸的中國人,他都急切想從TA那裏了解中國國情。不管對方來自何方,身份何屬,也不管社會地位高低,隻要他知道,隻要能夠前去探望或請到家中來,他必定這樣做。

2005年,他在彌留之際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將來,……想起今天……這樣的日子……,會非常……有意思。

他曾經希望將來在自己的墓誌銘上刻下這一行字:“長眠於此的這個中國人,曾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情,說了他應該說的話。”但是最後未能如願。五年後,他的在北京門頭溝天山陵園的墳墓,隻被允許是無字碑。

在異國漂泊的18年裏,他如此想念那片土地,渴望有朝一日,可以和從前當記者時一樣,坐在鄉村或城市的路沿上,隨便和一個路過的老農民或其它路人聊天。

很多年後,從他的自傳中讀到這些細節,我的眼睛濕潤了。即便身體“潤”到了天涯海角,即便最後客死他鄉,但是一些與靈魂有關的東西“潤”不了,它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上,留在了秦磚漢瓦的縫隙裏,留在了鼓角箏鳴的歎息中。

它不時提醒你的來處,還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痛。



【作者簡介】:林世鈺,媒體人,作家。曾出版《美國歲月:華裔移民口述實錄》《煙雨任平生:高耀潔晚年口述》《美麗與哀愁:一個中國媒體人眼中的美國日常》《潮平兩岸闊:15位中國留美學生口述實錄》等書籍。其中《煙雨任平生》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書(非虛構類)”。喜歡旅行、攝影、收集民間手工藝品。

哈裏斯 發表評論於
作者真能編,來美國隨便幹啥都比在國內強
老天真 發表評論於
作者並沒有“忽悠”所有的人都不要來美國,他說的是,那些沒有英語能力和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美國並不一定比在國內混得好。國內有那麽多沒讀幾天書的人,靠搞房地產發了財。可是他們中間有幾個,能像李嘉誠那樣滿世界通吃。到處都能賺錢的?美國大學裏,當教授的大陸畢業生比比皆是,可美國地產界有幾個中國來的大佬?
老天真 發表評論於
說的對。張愛玲在美國最後還真是餓死的。
----------------------------------------------
mister986 發表評論於 2022-05-18 19:03:24
草泥馬,至少不會餓死在大上海吧
老天真 發表評論於
就算張愛玲不在中國大陸生活是個偶然的幸運,可是她跑到美國真的就比留在香港,或者留在台灣更幸運嗎?我看未必。在大陸政權更替前,張愛玲怎麽就在美國成了“上流人士”了,你有根據證明你的說法嗎?
--------------------------------------------------------
XXX 發表評論於 2022-05-18 10:06:00
張愛玲,如果沒有政權更替在中美都是上流人士,這個不反對吧,錯亂年代她能活著逃出來就是萬幸了,至於在美國生活情況,那是小樣板
mister986 發表評論於
草泥馬,至少不會餓死在大上海吧
要做手腳滴 發表評論於
自己沒本事來美八年還混在窄小的公寓裏,還用張愛玲的例子說明“潤出來”後的“孤苦潦倒”,傻逼作者快滾回你的“祖國”去吧,那裏有滿臉堆笑的熱情洋溢的政府工作人員,警察叔叔,城管哥哥,居委會,甚至可愛的大白等著你呢。
不好吃懶做 發表評論於
李大哥 will have a better life if he moves to US and he can work for Chinese business and he doesn't need to speak English. Everyone can have a good/better life if he works hard and be nice in US.
注冊很麻煩 發表評論於
看一個人想要的是什麽,總共移民才八年,就好為人師
taoli 發表評論於
在目前的環境下,“潤”還是好主意
tz2000 發表評論於
作者居然用張愛玲來說事,不潤的話,別說活到1995,能比老舍死得好看一點嗎?
體製內 發表評論於
If you are still living in the past, your life will be miserable, wherever you are.
Idado 發表評論於
去加拿大吧,政府資助上學,學習語言和技能後再找工作
Idado 發表評論於
需要執照的職業,都不容易。需要強語言能力的,也難。兩個條件排除後,工程師職業最好
溫妮燕 發表評論於
我心安處即是家,作者人出來了,心還留在過去,這樣怎麽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天台坐客 發表評論於
誰在中國有什麽政治地位?一個語言不通教育水平有限的屌絲在中國一個陌生的地方有什麽社會地位?出國的得失不要去想那些沒邊際的東西。先搞清楚自己就有什麽沒什麽再說其它
lalalaland 發表評論於
又一個自以為是的二貨.
hkzs 發表評論於
實話實說,熱愛中國文化,認為自由不能當飯吃的,的確還是呆在國內。
hombre 發表評論於
中國連“自由”這個詞都禁了,隻能說“自Y"。
一隻熊 發表評論於
住在法拉盛,可不是沒過上想要的生活麽。法拉盛不代表美國。還別人拉家常就看不起,得聊公共政策才眼前一亮。近10年熱心公益和政治的新移民不要太多,圈子有的是。作者恐怕也鄙視吧,他們各有各的小算盤! 還讀南懷瑾才氣血暢通,美國這種沒文化沒底蘊的地方作者是怎麽忍了這麽多年的。趕緊回國啊!
southgate 發表評論於
權貴是中國好,底層老百姓美帝好。
底層老百姓都跑了,權貴們就沒有韭菜可割了
sidelooker 發表評論於
拜托,千萬別出來,呆在中國最好了。
北美小鎮 發表評論於
還真信穀愛淩是中國籍?她要是中國籍,現在就該因為欺詐被FBI請去喝茶了——她拿的那個獎學金是隻給美國公民的,外國人拿了就是詐騙聯邦基金。
size0 發表評論於
我納悶了。都說中國邊檢剪綠卡,剪楓葉卡,難道不邊檢坐私人飛機的嗎?穀愛淩這位中國女孩怎麽就輕鬆離開了呢?她姥姥難道已經美國人了?
tang07059 發表評論於
“潤”了之後,至少不用再過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三思2016 發表評論於
讀了覺得作者應該順應自己的心,潤回國去。
一條小路 發表評論於
美國不是人人都適合的不能一概而論,適合的人適合,不適合的人不適合。年紀小或者能進入大學裡學習,再學習,畢業後生存能力就強,安全感就強。年紀大了最好還是留在自己家,跟著兒女也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功夫熊貓茶 發表評論於
其實這裏原來挺好的,這幾年來被白左搞壞了。
size0 發表評論於
背井離鄉肯定不容易。但是要看每個人的個人情況以及心理訴求。年輕,英文好或者學習語言能力強,受過起碼的良好教育,性格隨和活潑,希望自由,好奇,到處潤潤都是好事。年齡大,學習語言能力差,環境適應能力差,有沒有獨到的一技之長,最好別亂潤。
滇西老妖 發表評論於
在哪兒都是活,但必須要有安全感。
94111 發表評論於
講什麽都是虛的。
我們一定要跟領導的子女走,他們去那我們就去那。
破棉襖 發表評論於
服務員的中國人(司機,售貨員,大廚,理發,清潔工)來了美國,收入立即增加十倍,問題在於,美國讓你們來嗎?
jiuhao 發表評論於
張愛玲後麵也江郎才盡了吧。否則她英語又好,香港台灣也都會出她的作品。她那性格也糟,沒多少人能和她共事的。不過她也並沒有一貧如洗。她一直有版稅收入的,香港帳戶上錢不少。隻是她好像也不花,留will送人了
藍靛廠 發表評論於
我就喜歡作者這樣的,自己不回去忽悠別人不要來。反正我老實待在美國,至少包總在世我是不會回中國。一個不小心就挨到社會主義鐵拳了。
就想體麵的活著 發表評論於
張愛玲若不走,能活到文革結束嗎?
漲保田 發表評論於
張愛玲,如果沒有政權更替在中美都是上流人士,這個不反對吧,錯亂年代她能活著逃出來就是萬幸了,至於在美國生活情況,那是小樣板
漲保田 發表評論於
在國內律師到美國就繼續律師?想多了吧,成年人要調整後找到位置這個過程可能是幾十年的,或許永遠到不了,不過西方國家的精英到美國一樣可以開Uber,這個不丟人
worley 發表評論於
可見作者來美國八年,還沒有活明白。

美國黒命貴幾百次對無辜商鋪打砸搶燒,占領州政府貨市政府,作者認為是合理的。
而美國國民到美國國會抗議政府,要求選舉審計、選舉透明,要求選舉投票必須出示有效證件,並沒有打砸搶燒,作者卻認為是暴徒。

可見作者也是被左媒洗腦而已。作者一定認為香港衝擊立法會的年輕人也都是暴徒。
hetero 發表評論於
據說張愛玲在上海的房產還有3百多?
漲保田 發表評論於
政府還是英明,關閉國門勢在必行,不能讓韭菜國有資產流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