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馬拉多納去世了,可我並不懷念他

馬拉多納去世了,可我並不懷念他

文章來源: 西塞羅 於 2020-11-27 19:23:2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寫下 這個標題,我就知道不少阿根廷 球迷已經直接取關,點進來看的朋友,向你致謝, 我希望您花點時間把它看完,看我說的有沒有道理。

其實,我很崇拜馬拉多納,小時候。

作為一個小學三年級就掛靴了偽球迷,我們這些人對足球的感情更多來源於父輩的灌輸,所以我們對馬拉多納、貝利、貝肯鮑爾、巴喬這些名字的情誼,比C羅、梅西還要深。而在這其中,最令人著迷的,無疑又是馬拉多納。

看過很多相關影像資料後,我得出一個論斷。一個男人對於馬拉多納的崇拜與迷戀,其實是超乎足球之外的。

你迷戀他,不僅因為他在球場上展現出的超強控製力,那魔術般控球,那靈光乍現的表演,更是因為這個人在球場上麵對上萬球迷時那一呼百應的王者歸來感。

球場上的馬拉多納,就宛如羅馬凱旋儀式上的英白拉多,舉手投足都能得到阿根廷球迷近乎瘋狂的歡呼與追捧。而沒有任何一個男人,不曾夢想過自己也能獲得如此的輝煌與榮耀。

所以我們被阿根廷人傳染了,我們也瘋狂崇拜馬拉多納他是球場上拿破侖,無論氣質還是身高,的確都很像。

但當我稍長大一些之後,我就開始隱隱感到,阿根廷人對馬拉多納這種崇拜,似乎瘋狂到了有點問題。

1994年美國世界杯,馬拉多納因被指控服用興奮劑,被驅逐出賽場,從此掛靴,憤怒的阿根廷人包圍了美國駐阿大使館,差點鬧出外交事件。

當然這還可以理解,興奮劑麽,這事兒從來扯不清。

2010年,馬拉多納任主教練,率阿根廷隊征戰南非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0-4慘敗給了德國隊,這件事情,以及馬拉多納之前任職主教練時的種種行徑,讓阿根廷足協總算下定決心,鬥膽做了一個正確決定:與馬拉多納解約。

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阿根廷足協在國內被罵成了臭狗屎,甚至有極端球迷身懷凶器,衝進阿根廷足協辦公地,要跟陷害我們民族英雄的腐敗官僚一命抵一命。

這個世界上想不開的人很多,有宗教恐怖主義、有民族恐怖主義、有環保恐怖主義,但誰也沒想到,馬拉多納被炒魷魚,差點讓全世界見識了一次足球恐怖主義。

於是,我不得不好好查證一番,這個馬拉多納的如此的魅力,究竟何來呢?阿根廷人,為何執著於為他而瘋狂,為他而哭泣?

我由近及遠、由淺及深,給您講三個故事,您就明白了。

1

馬拉多納一生中踢過無數場好球,但真正讓他一戰封神,從足球英雄脫變為民族英雄的,是1986年的世界杯。

在四分之一決賽當中,阿根廷碰上了英格蘭,比賽進行到下半場第6 分鍾,雙方仍然戰成0:0平手。這個時候,馬拉多納在與英國守門員的一次爭頂當中,用手將球打入球門。由於他的個子矮小,動作也十分隱蔽,主裁判沒有發現,並判此球有效。這成為了決定該場比賽勝負走向的一球。並最終在此屆世界杯上成功捧杯。

但1986 年的時候,比賽攝像記錄措施已經非常之發達,賽後英國人找到了充分的錄像和照片來證明,馬拉多納這球就是用手打進的。還把這些照片貼的到處都是,說馬拉多納這是魔鬼之手。

而馬拉多納的回應是:打入 這個進球的一半是上帝之手,一半是馬拉多納的腦袋

這就是上帝之手一說的由來。

其實說白了,就是耍流氓麽。

但令人意外的是,幾乎全體阿根廷人都瘋狂的支持馬拉多納的這個說法,阿根廷的媒體將上帝之手引申為上帝借馬拉多納對罪惡的英國人的懲罰。

原來在此前的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剛剛打了馬島戰役,在大英帝國垂死病中驚坐起的最後掙紮裏,阿根廷從剛開始的群情激昂、誌在必得,直接被打蔫兒了。不得不服軟,繼續接受英國對馬島的占領。

但他們始終憋著一口氣,想報複英國人,不能在戰場上,就在球場上。

於是,馬拉多納就成了站在那個民族主義情緒風口上的人,他的犯規與犯規之後的蠻橫狡辯,讓他在阿根廷國內一下子被披上了複仇者和上帝代言人的外衣,從足球英雄,一下子成了民族英雄。從此批不得、碰不得了。

一個球王,最出名的一次進球居然是一次犯規,這想想也挺可悲的吧。

2

但事實上,阿根廷這個國家,將足球、政治、犯規和民族主義情緒硬攪和在一起,不是第一次了。

追根溯源,阿根廷之所以要去發動那場馬島戰爭,並不是什麽民族大義英國在當時其實已經與阿根廷展開了對馬島問題的談判,這個老邁的帝國當時本已不太想保留這個沒油水的遙遠殖民地了。

阿根廷1982年首先發動馬島戰爭,其實更多是為了轉移國內的視線,1981年,阿根廷軍頭加爾鐵裏推翻前軍頭魏地拉的統治,走馬上任阿根廷總統,他麵臨的是阿根廷當時左右翼嚴重撕裂的政治局麵,經濟也是一塌糊塗。為了穩固政權,加爾鐵裏上台不到半年就籌劃發動了馬島戰役,結果這場軍事冒險以他的下台而恥辱的告終,也給阿根廷人從此種下了心魔。

而造成這一切爛攤子,剛好也是個球迷,他就是阿根廷前獨裁者魏地拉。

對足球史有所了解的人,大約 都聽說過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背後的那點爛事兒。當時,正好是魏地拉當政的巔峰時期。這位好大喜功的總統認為,阿根廷需要一場大型賽事來讓國際社會見證它的繁榮,而且阿根廷隊必須在這場世界杯上奪冠。

因為在當時,在魏地拉極力的粉飾太平之下,阿根廷已經是民生凋敝、暗流湧動了,全國範圍內對反對者的迫害已經開始。

但外強中幹的魏地拉經受不了一次慘敗,哪怕是球場上的也不行。

於是就有了很多奇葩的情節:阿根廷在小組循環賽最後一場對陣表現搶眼的秘魯隊,當時的情況是阿根廷與老對手巴西在爭搶出線名額,而在剛剛結束的另一場小組賽中,巴西以3-1 拿下波蘭。從理論上說,阿根廷要在秘魯身上取得一場淨勝4球以上,才能力壓老對手巴西晉級。

結果是,阿根廷最終 用一場不可思議的6-0挺進了決賽,並最終捧杯。

而且這場比賽打的非常詭異,上半場結束時,秘魯僅 以0-2落後,正當大家都相信秘魯人將在他們頭號球星貝拉斯克斯帶領下絕地反擊的時候,他們的王牌卻被換下場了。

數年後,在接受采訪時,貝拉斯克斯坦言:當時秘魯人被告知,他們必須要輸掉這場比賽。

另有報道稱,魏地拉政府為了贏下這場比賽,早就跟秘魯人達成了秘密協議:阿根廷將動用國庫資金對秘魯國家和球員進行巨額的物質補償,此外,由於都是軍政府,魏地拉還願意擔任髒手套,允許秘魯將一批政治犯帶到阿根廷,讓他們在阿根廷人間蒸發。

所以,足球對阿根廷人來說是什麽?它跟馬島戰爭一樣,是軍政府打給民眾的一針安慰劑。早在馬拉多納迷上毒品,阿根廷人就已經對足球和極端民族主義成癮了。

3

然而,正如體格強健的馬拉多納原本沒必要迷上毒品一樣,阿根廷人原本也沒必要從足球和軍事冒險中追尋慰藉。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阿根廷原本是一個富有、發達的準歐洲列強,由於得天獨厚的畜牧業優勢和冷鏈運輸技術的發展,阿根廷成為了歐洲肉庫,歐洲人餐桌上近一半牛肉來自這個國家。從 1880年到1913年,阿根廷年均GDP增長超過 6%,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段時期成了阿根廷曆史上的美好時代。

那個時候的阿根廷,沒有對足球如此癡迷,也沒有對民族主義情緒近乎偏執的狂熱。

然而,1929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打碎了阿根廷人的夢想。經此打擊之後,阿根廷就宛如失去了舵的帆船,不停的在極左與極右之間來回打轉。

1946年貝隆將軍走上了阿根廷政治舞台的中心,從這一年起直至1974年,貝隆曾三次出任阿根廷總統,成為對這個國家影響最深的人。這位將軍麵相和藹、舉止可親,他那位美麗而著名的貝隆夫人更是享受極大的尊榮與愛戴,麥當娜還傾情為其演繹過阿根廷請別為我哭泣。

然而,備受讚譽以外,貝隆夫婦對阿根廷的影響卻不敢恭維。阿根廷原本賴以立國的自由貿易在其任內被徹底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征收高關稅,限製農產品出口,並建立起配套齊全但是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

這樣搞,阿根廷的經濟當然難有起色,於是貝隆選擇大力推動公共福利事業去安撫民意,這其中,當然就有他心愛的足球。

在貝隆當政期間,阿根廷的職業足球進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球場上座率一直排名世界第一第一。一個個爆滿的球場變成了貝隆最佳的個人宣傳舞台。

而且貝隆這個人支持足球的方式還特別有趣,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兩家同城德比:博卡青年隊與河床隊之間,貝隆旗幟鮮明的支持博卡青年。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兩支球隊來自不同城區:博卡青年隊來自相對貧窮的平民區,而河床隊則駐紮於富人區。

就這麽一點簡單的區別,也讓貝隆看到了操弄民意的空間。

於是,一場場有類東羅馬帝國時代尼卡暴動前的體育迷對決,開始頻繁在阿根廷足球場上上演,百姓們將經濟的蕭條、生活的不滿以及對不同階層的偏見與仇恨發泄在了球場上,而貝隆夫婦,則宛如東羅馬皇帝般注視著民眾的歡呼與盲動,在其中操弄、穩固著自己政權。

阿根廷對足球的狂熱,就是在這樣的刻意操弄下發軔的。

然而,再精彩的比賽,終也有結束的時候。馬拉多納的去世,猶如一聲終場哨,標誌著阿根廷這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結束。

在這個時代中,阿根廷人宛如球場上瘋狂的球迷們,狂熱的追逐著足球、民族主義,左右之爭宛如對陣的兩支球隊般你爭我搶,但所有參賽者和觀戰者卻都忘記了,一個國家最應該的做的,不是參與或圍觀這種左右互搏和極端民族主義的球賽,而是穩定、繁榮與發展。

一場足球賽隻有90分鍾,而阿根廷這場球賽,從1930年代至今,打了整整 90年。而阿根廷付出的門票價格,是這個國家走向進一步繁榮的機遇。

該停下來了,馬拉多納是阿根廷人對往日榮光最後的那一針興奮劑,他的離世,也許會讓狂熱的阿根廷人清醒一點,看清現實。

無論我們,還是阿根廷人,都不需要過度懷念這位球王,他的人生被過度符號化了,而這個符號屬於那個必將逝去、也應該逝去的狂熱時代。

願球王走好,願他所經曆的狂熱與迷亂,不在我們身邊降臨。

ps:有朋友問昨天的稿子能不能重發,不好意思,為了安全起見,以後被刪的文就不發了,大家及時關注及時看及時轉,隨緣吧。

我自認寫的稿子都很中正平和、有理有據,不知道是什麽人,能從這樣的稿子裏也挑出黑點去舉報,真的辛苦他們了。有這個精神頭,去幹點什麽正經營生不能成事呢?

寫稿真的不易,望大家多愛護,多體諒。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我今天被開除了”,小哥在地鐵“發泄式演講”的三分鍾
縣城中產的破產三件套,它排第一
500萬青少年中招,這病已成第三大健康威脅
高溫,熱射病死人,一個拒用衛生巾的女孩
“一問三不知”,特朗普提名的大使遭網民“群嘲”

24小時討論排行

針對台積電美國廠的集體訴訟升級,原告增加至30多人
胡錫進:大國悲歌,俄羅斯遭新一輪“眾叛親離”
中國看不下去了! 胡塞接連擊沉2貨輪 耿爽點名停手
萬字對話王成錄:替代安卓,隻是鴻蒙價值的不到5%
震驚!德州發生武裝攻占移民監獄事件 亞裔嫌犯在逃
“天堂島”總統來中國尋根,在族譜裏看到自己名字
馬克龍宣布法英擬擴組5萬人軍隊 或部署烏前線作戰
貴州女醫生加拿大街頭遇1歲童窒息 2分鍾成功急救
王毅會見魯比奧:希望美方客觀、理性、務實
華人接管矽穀!Grok4發布會上馬斯克旁邊華人是誰?
“天堂島”總統來中國尋根,在族譜裏看到自己名字
FBI、CIA前局長被調查 特朗普:他們必須“付出代價”
美國務院:將於明日發出首批解雇通知
Meta從蘋果重金挖角華人AI大牛,薪酬超庫克
俄羅斯國防部可能放棄修複海軍目前唯一的航母
昆侖石刻真假之謎:當地有牧民稱40年前就曾看見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馬拉多納去世了,可我並不懷念他

西塞羅 2020-11-27 19:23:25

  寫下 這個標題,我就知道不少阿根廷 球迷已經直接取關,點進來看的朋友,向你致謝, 我希望您花點時間把它看完,看我說的有沒有道理。

其實,我很崇拜馬拉多納,小時候。

作為一個小學三年級就掛靴了偽球迷,我們這些人對足球的感情更多來源於父輩的灌輸,所以我們對馬拉多納、貝利、貝肯鮑爾、巴喬這些名字的情誼,比C羅、梅西還要深。而在這其中,最令人著迷的,無疑又是馬拉多納。

看過很多相關影像資料後,我得出一個論斷。一個男人對於馬拉多納的崇拜與迷戀,其實是超乎足球之外的。

你迷戀他,不僅因為他在球場上展現出的超強控製力,那魔術般控球,那靈光乍現的表演,更是因為這個人在球場上麵對上萬球迷時那一呼百應的王者歸來感。

球場上的馬拉多納,就宛如羅馬凱旋儀式上的英白拉多,舉手投足都能得到阿根廷球迷近乎瘋狂的歡呼與追捧。而沒有任何一個男人,不曾夢想過自己也能獲得如此的輝煌與榮耀。

所以我們被阿根廷人傳染了,我們也瘋狂崇拜馬拉多納他是球場上拿破侖,無論氣質還是身高,的確都很像。

但當我稍長大一些之後,我就開始隱隱感到,阿根廷人對馬拉多納這種崇拜,似乎瘋狂到了有點問題。

1994年美國世界杯,馬拉多納因被指控服用興奮劑,被驅逐出賽場,從此掛靴,憤怒的阿根廷人包圍了美國駐阿大使館,差點鬧出外交事件。

當然這還可以理解,興奮劑麽,這事兒從來扯不清。

2010年,馬拉多納任主教練,率阿根廷隊征戰南非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0-4慘敗給了德國隊,這件事情,以及馬拉多納之前任職主教練時的種種行徑,讓阿根廷足協總算下定決心,鬥膽做了一個正確決定:與馬拉多納解約。

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阿根廷足協在國內被罵成了臭狗屎,甚至有極端球迷身懷凶器,衝進阿根廷足協辦公地,要跟陷害我們民族英雄的腐敗官僚一命抵一命。

這個世界上想不開的人很多,有宗教恐怖主義、有民族恐怖主義、有環保恐怖主義,但誰也沒想到,馬拉多納被炒魷魚,差點讓全世界見識了一次足球恐怖主義。

於是,我不得不好好查證一番,這個馬拉多納的如此的魅力,究竟何來呢?阿根廷人,為何執著於為他而瘋狂,為他而哭泣?

我由近及遠、由淺及深,給您講三個故事,您就明白了。

1

馬拉多納一生中踢過無數場好球,但真正讓他一戰封神,從足球英雄脫變為民族英雄的,是1986年的世界杯。

在四分之一決賽當中,阿根廷碰上了英格蘭,比賽進行到下半場第6 分鍾,雙方仍然戰成0:0平手。這個時候,馬拉多納在與英國守門員的一次爭頂當中,用手將球打入球門。由於他的個子矮小,動作也十分隱蔽,主裁判沒有發現,並判此球有效。這成為了決定該場比賽勝負走向的一球。並最終在此屆世界杯上成功捧杯。

但1986 年的時候,比賽攝像記錄措施已經非常之發達,賽後英國人找到了充分的錄像和照片來證明,馬拉多納這球就是用手打進的。還把這些照片貼的到處都是,說馬拉多納這是魔鬼之手。

而馬拉多納的回應是:打入 這個進球的一半是上帝之手,一半是馬拉多納的腦袋

這就是上帝之手一說的由來。

其實說白了,就是耍流氓麽。

但令人意外的是,幾乎全體阿根廷人都瘋狂的支持馬拉多納的這個說法,阿根廷的媒體將上帝之手引申為上帝借馬拉多納對罪惡的英國人的懲罰。

原來在此前的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剛剛打了馬島戰役,在大英帝國垂死病中驚坐起的最後掙紮裏,阿根廷從剛開始的群情激昂、誌在必得,直接被打蔫兒了。不得不服軟,繼續接受英國對馬島的占領。

但他們始終憋著一口氣,想報複英國人,不能在戰場上,就在球場上。

於是,馬拉多納就成了站在那個民族主義情緒風口上的人,他的犯規與犯規之後的蠻橫狡辯,讓他在阿根廷國內一下子被披上了複仇者和上帝代言人的外衣,從足球英雄,一下子成了民族英雄。從此批不得、碰不得了。

一個球王,最出名的一次進球居然是一次犯規,這想想也挺可悲的吧。

2

但事實上,阿根廷這個國家,將足球、政治、犯規和民族主義情緒硬攪和在一起,不是第一次了。

追根溯源,阿根廷之所以要去發動那場馬島戰爭,並不是什麽民族大義英國在當時其實已經與阿根廷展開了對馬島問題的談判,這個老邁的帝國當時本已不太想保留這個沒油水的遙遠殖民地了。

阿根廷1982年首先發動馬島戰爭,其實更多是為了轉移國內的視線,1981年,阿根廷軍頭加爾鐵裏推翻前軍頭魏地拉的統治,走馬上任阿根廷總統,他麵臨的是阿根廷當時左右翼嚴重撕裂的政治局麵,經濟也是一塌糊塗。為了穩固政權,加爾鐵裏上台不到半年就籌劃發動了馬島戰役,結果這場軍事冒險以他的下台而恥辱的告終,也給阿根廷人從此種下了心魔。

而造成這一切爛攤子,剛好也是個球迷,他就是阿根廷前獨裁者魏地拉。

對足球史有所了解的人,大約 都聽說過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背後的那點爛事兒。當時,正好是魏地拉當政的巔峰時期。這位好大喜功的總統認為,阿根廷需要一場大型賽事來讓國際社會見證它的繁榮,而且阿根廷隊必須在這場世界杯上奪冠。

因為在當時,在魏地拉極力的粉飾太平之下,阿根廷已經是民生凋敝、暗流湧動了,全國範圍內對反對者的迫害已經開始。

但外強中幹的魏地拉經受不了一次慘敗,哪怕是球場上的也不行。

於是就有了很多奇葩的情節:阿根廷在小組循環賽最後一場對陣表現搶眼的秘魯隊,當時的情況是阿根廷與老對手巴西在爭搶出線名額,而在剛剛結束的另一場小組賽中,巴西以3-1 拿下波蘭。從理論上說,阿根廷要在秘魯身上取得一場淨勝4球以上,才能力壓老對手巴西晉級。

結果是,阿根廷最終 用一場不可思議的6-0挺進了決賽,並最終捧杯。

而且這場比賽打的非常詭異,上半場結束時,秘魯僅 以0-2落後,正當大家都相信秘魯人將在他們頭號球星貝拉斯克斯帶領下絕地反擊的時候,他們的王牌卻被換下場了。

數年後,在接受采訪時,貝拉斯克斯坦言:當時秘魯人被告知,他們必須要輸掉這場比賽。

另有報道稱,魏地拉政府為了贏下這場比賽,早就跟秘魯人達成了秘密協議:阿根廷將動用國庫資金對秘魯國家和球員進行巨額的物質補償,此外,由於都是軍政府,魏地拉還願意擔任髒手套,允許秘魯將一批政治犯帶到阿根廷,讓他們在阿根廷人間蒸發。

所以,足球對阿根廷人來說是什麽?它跟馬島戰爭一樣,是軍政府打給民眾的一針安慰劑。早在馬拉多納迷上毒品,阿根廷人就已經對足球和極端民族主義成癮了。

3

然而,正如體格強健的馬拉多納原本沒必要迷上毒品一樣,阿根廷人原本也沒必要從足球和軍事冒險中追尋慰藉。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阿根廷原本是一個富有、發達的準歐洲列強,由於得天獨厚的畜牧業優勢和冷鏈運輸技術的發展,阿根廷成為了歐洲肉庫,歐洲人餐桌上近一半牛肉來自這個國家。從 1880年到1913年,阿根廷年均GDP增長超過 6%,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段時期成了阿根廷曆史上的美好時代。

那個時候的阿根廷,沒有對足球如此癡迷,也沒有對民族主義情緒近乎偏執的狂熱。

然而,1929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打碎了阿根廷人的夢想。經此打擊之後,阿根廷就宛如失去了舵的帆船,不停的在極左與極右之間來回打轉。

1946年貝隆將軍走上了阿根廷政治舞台的中心,從這一年起直至1974年,貝隆曾三次出任阿根廷總統,成為對這個國家影響最深的人。這位將軍麵相和藹、舉止可親,他那位美麗而著名的貝隆夫人更是享受極大的尊榮與愛戴,麥當娜還傾情為其演繹過阿根廷請別為我哭泣。

然而,備受讚譽以外,貝隆夫婦對阿根廷的影響卻不敢恭維。阿根廷原本賴以立國的自由貿易在其任內被徹底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征收高關稅,限製農產品出口,並建立起配套齊全但是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

這樣搞,阿根廷的經濟當然難有起色,於是貝隆選擇大力推動公共福利事業去安撫民意,這其中,當然就有他心愛的足球。

在貝隆當政期間,阿根廷的職業足球進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球場上座率一直排名世界第一第一。一個個爆滿的球場變成了貝隆最佳的個人宣傳舞台。

而且貝隆這個人支持足球的方式還特別有趣,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兩家同城德比:博卡青年隊與河床隊之間,貝隆旗幟鮮明的支持博卡青年。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兩支球隊來自不同城區:博卡青年隊來自相對貧窮的平民區,而河床隊則駐紮於富人區。

就這麽一點簡單的區別,也讓貝隆看到了操弄民意的空間。

於是,一場場有類東羅馬帝國時代尼卡暴動前的體育迷對決,開始頻繁在阿根廷足球場上上演,百姓們將經濟的蕭條、生活的不滿以及對不同階層的偏見與仇恨發泄在了球場上,而貝隆夫婦,則宛如東羅馬皇帝般注視著民眾的歡呼與盲動,在其中操弄、穩固著自己政權。

阿根廷對足球的狂熱,就是在這樣的刻意操弄下發軔的。

然而,再精彩的比賽,終也有結束的時候。馬拉多納的去世,猶如一聲終場哨,標誌著阿根廷這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結束。

在這個時代中,阿根廷人宛如球場上瘋狂的球迷們,狂熱的追逐著足球、民族主義,左右之爭宛如對陣的兩支球隊般你爭我搶,但所有參賽者和觀戰者卻都忘記了,一個國家最應該的做的,不是參與或圍觀這種左右互搏和極端民族主義的球賽,而是穩定、繁榮與發展。

一場足球賽隻有90分鍾,而阿根廷這場球賽,從1930年代至今,打了整整 90年。而阿根廷付出的門票價格,是這個國家走向進一步繁榮的機遇。

該停下來了,馬拉多納是阿根廷人對往日榮光最後的那一針興奮劑,他的離世,也許會讓狂熱的阿根廷人清醒一點,看清現實。

無論我們,還是阿根廷人,都不需要過度懷念這位球王,他的人生被過度符號化了,而這個符號屬於那個必將逝去、也應該逝去的狂熱時代。

願球王走好,願他所經曆的狂熱與迷亂,不在我們身邊降臨。

ps:有朋友問昨天的稿子能不能重發,不好意思,為了安全起見,以後被刪的文就不發了,大家及時關注及時看及時轉,隨緣吧。

我自認寫的稿子都很中正平和、有理有據,不知道是什麽人,能從這樣的稿子裏也挑出黑點去舉報,真的辛苦他們了。有這個精神頭,去幹點什麽正經營生不能成事呢?

寫稿真的不易,望大家多愛護,多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