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不再歡迎“低端留學生” 中國名校清退留學生引關注

不再歡迎“低端留學生” 中國名校清退留學生引關注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於 2019-11-13 08:05:4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發展留學生教育

不能為追求規模而降低質量要求

  不合格的大學生遭到中國高校清退,其中也包括在華留學生。

  日前,複旦大學研究生院清退了12名研究生,從名字看大部分為留學生。另一所高校人民大學,則清退了16名本科生,其中也不乏留學生。

  專家們表示,近年來在華留學生數量不斷攀升,留學生管理也需統一規範,學業首當其衝。

  清退

  2019年,國內高校掀起了研究生清退潮。

  年初中國新聞周刊曾做過一次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0所高校著手清退研究生,至少500名研究生遭到清退或麵臨清退風險。接近年底,研究生大清退依然凶猛,前不久211高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次性清退了52名研究生。

  在這波研究生清退潮中,複旦大學之所以引起熱議,是因為清退的研究生中出現了留學生名字。

  根據《複旦大學學籍管理規定》第四十一條、《複旦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規定,10月10日經校長辦公會議審議,決定對12名研究生予以退學處理。12人中除2人來自公共管理專業,其餘10人均來自工商管理專業。

  

  這份名單來自複旦大學官方網站發布的《 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研究生退學決定公示(第一批)》,在公示中明確標明了“第一批”。

  複旦大學研究生院相關工作人員跟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複旦大學每年確實要清退好幾批,這都是常規工作。”

  這些研究生被退學處理的原因,都是“學習年限屆滿仍未達到畢業或結業要求”。

  在學業要求上,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跟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不管是本國學生還是留學生,學校都應該把握一個標準,沒有完成學業的就不應該讓他畢業,這樣才能夠保證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

  本科生2019年也麵臨“嚴出”的步步升級,從本科轉專科,到延期畢業,再到直接清退。10月12日,教育部表態高校要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嚴出”進一步加碼。

  在這波本科生清退潮中,人民大學公布的16名本科生名單裏出現了部分留學生的名字,譬如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的ELA ON DO,SAN TIAGO。

  這些本科生遭退學也是因為學業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發布公告稱:“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學籍管理相關規定,對16名不及格課程累積超過20學分的本科生予以退學處理。”

  其實,中國高校清退留學生以前就有。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跟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我國大學之前就有清退違規、學業不合格、超期的學生,包括留學生。”

  引進

  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留學目的國,排在中國之前的隻有英美兩個傳統留學大國。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萬名留學生在國內1004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習。

  縱觀近十年來的數據,會發現在華留學生數量不斷攀升。2005年留學生人數為14.1萬,2011年首次突破29萬,2015年已接近40萬。

  中國已經建立起在校大學生總人數3800多萬的高等教育體係,留學生規模剛剛接近50萬,麵向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留學生的引入,有利於提升中國大學的國際化水平。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指出,真正的教育國際化,從世界範圍來講,首先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形成潮流。

  留學生和外籍教師的數量和比例,是反映一所高校國際化水平公認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指標,“重點高校國際化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國重點高校外國留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比例平均為3.7%,距離歐美發達國家普遍為10%-20%仍有較大差距。

  不過,儲朝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過去幾年引入留學生過於看重數量,使得很多優秀留學生其實並不看好到中國留學。”

  熊丙奇跟中國新聞周刊指出,“發展留學生教育,是為了推進學校辦學的國際化與多元化,而前提是不能為了追求規模,而降低質量要求。”

  今年以來,山東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相關留學生事件引起社會爭議,讓人們不得不去反思在華留學生的規範管理。

  管理

  隨著來華留學事業進入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教育部明確提出來華留學發展要堅持質量第一,嚴格規範管理,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7月20日,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進一步推動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對違規違紀的留學生嚴肅處理、絕不縱容姑息。

  2018年教育部出台《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範(試行)》,是中國首個針對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製定和實施的全國統一的基本規範,提出要推進中外學生教學、管理和服務的趨同化,在教學上實現統一標準的教學管理與考試考核製度。

  不過,熊丙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實行對留學生的趨同管理,麵臨現實阻力。這個問題可能長期尷尬地存在。”

  就拿住宿來說,國內很多學校的本科生是4人間或6人間,而留學生是單間或雙人間。趨同管理,要麽是留學生和我國本科生住一樣的4人間,要麽是我國學生也住單間或雙人間。前者留學生不願意,後者要求大學推進後勤社會化改革。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也認為,高校難以做到完全的趨同化管理。首先,留學生教育在國際貿易當中屬於服務貿易範疇,而公辦高等教育對本國學生來說是一項準公共產品,屬於一項社會福利,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儲朝暉跟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留學生的管理盡可能由學校來決定,各個學校有差異化的對待都沒問題,這是走向正常化的一個方向。”

  另外,儲朝暉認為中國高校應該致力於真正地提高中國的留學地位。要改變中國接受很多“低端”留學生的現狀,就要有學業門檻,對在華留學生同樣做到“嚴進嚴出”。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7)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東亞女兒最難以接受的真相,被她笑著戳破了
因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 大連工業大學開除學生學籍
19歲高考生失聯超7天,母接到電話:20萬撈人
印度空難 飛行員詢問同僚“為何切斷發動機燃油供應”
沒想到吧?農村還有800萬億財富在沉默

24小時討論排行

法國外長拒絕和王毅握手?這一幕引發中說紛紜
幼兒園鉛中毒案,我能回答所有疑點
選民已放棄民主黨?民主黨自家民調數據敲響警鍾
劉曉波去世八周年:重溫他留給中國人的精神遺產
石破茂硬剛特朗普,日本究竟有什麽籌碼
聯合國:加薩近800人取物資時遇害 多命喪糧援站
加薩平民領物資"當場遭以軍爆頭"!醫院淚訴:24人被擊斃
中美外長會晤約1小時 美媒:為特朗普訪華做準備
民工大爺寫高考作文《我的母親》爆火 千字感動全網
歐洲熱死人了,但還是開不起空調
與王毅麵對麵會晤約1小時,魯比奧:會談富有成效
越來越多企業這樣做:在中國加工成稀土零部件再出口
夫妻千萬房產被獨生女抵押貸款換取加拿大永居卡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對墨西哥、歐盟收30%關稅
簡評人民日報呼籲“同誌”稱呼重歸主流
川普關稅一波波,為何美股不跌反漲?專家揭背後"心理戰"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不再歡迎“低端留學生” 中國名校清退留學生引關注

中國新聞周刊 2019-11-13 08:05:47

發展留學生教育

不能為追求規模而降低質量要求

  不合格的大學生遭到中國高校清退,其中也包括在華留學生。

  日前,複旦大學研究生院清退了12名研究生,從名字看大部分為留學生。另一所高校人民大學,則清退了16名本科生,其中也不乏留學生。

  專家們表示,近年來在華留學生數量不斷攀升,留學生管理也需統一規範,學業首當其衝。

  清退

  2019年,國內高校掀起了研究生清退潮。

  年初中國新聞周刊曾做過一次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0所高校著手清退研究生,至少500名研究生遭到清退或麵臨清退風險。接近年底,研究生大清退依然凶猛,前不久211高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次性清退了52名研究生。

  在這波研究生清退潮中,複旦大學之所以引起熱議,是因為清退的研究生中出現了留學生名字。

  根據《複旦大學學籍管理規定》第四十一條、《複旦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規定,10月10日經校長辦公會議審議,決定對12名研究生予以退學處理。12人中除2人來自公共管理專業,其餘10人均來自工商管理專業。

  

  這份名單來自複旦大學官方網站發布的《 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研究生退學決定公示(第一批)》,在公示中明確標明了“第一批”。

  複旦大學研究生院相關工作人員跟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複旦大學每年確實要清退好幾批,這都是常規工作。”

  這些研究生被退學處理的原因,都是“學習年限屆滿仍未達到畢業或結業要求”。

  在學業要求上,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跟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不管是本國學生還是留學生,學校都應該把握一個標準,沒有完成學業的就不應該讓他畢業,這樣才能夠保證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

  本科生2019年也麵臨“嚴出”的步步升級,從本科轉專科,到延期畢業,再到直接清退。10月12日,教育部表態高校要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嚴出”進一步加碼。

  在這波本科生清退潮中,人民大學公布的16名本科生名單裏出現了部分留學生的名字,譬如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的ELA ON DO,SAN TIAGO。

  這些本科生遭退學也是因為學業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發布公告稱:“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學籍管理相關規定,對16名不及格課程累積超過20學分的本科生予以退學處理。”

  其實,中國高校清退留學生以前就有。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跟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我國大學之前就有清退違規、學業不合格、超期的學生,包括留學生。”

  引進

  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留學目的國,排在中國之前的隻有英美兩個傳統留學大國。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萬名留學生在國內1004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習。

  縱觀近十年來的數據,會發現在華留學生數量不斷攀升。2005年留學生人數為14.1萬,2011年首次突破29萬,2015年已接近40萬。

  中國已經建立起在校大學生總人數3800多萬的高等教育體係,留學生規模剛剛接近50萬,麵向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留學生的引入,有利於提升中國大學的國際化水平。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指出,真正的教育國際化,從世界範圍來講,首先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形成潮流。

  留學生和外籍教師的數量和比例,是反映一所高校國際化水平公認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指標,“重點高校國際化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國重點高校外國留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比例平均為3.7%,距離歐美發達國家普遍為10%-20%仍有較大差距。

  不過,儲朝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過去幾年引入留學生過於看重數量,使得很多優秀留學生其實並不看好到中國留學。”

  熊丙奇跟中國新聞周刊指出,“發展留學生教育,是為了推進學校辦學的國際化與多元化,而前提是不能為了追求規模,而降低質量要求。”

  今年以來,山東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相關留學生事件引起社會爭議,讓人們不得不去反思在華留學生的規範管理。

  管理

  隨著來華留學事業進入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教育部明確提出來華留學發展要堅持質量第一,嚴格規範管理,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7月20日,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進一步推動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對違規違紀的留學生嚴肅處理、絕不縱容姑息。

  2018年教育部出台《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範(試行)》,是中國首個針對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製定和實施的全國統一的基本規範,提出要推進中外學生教學、管理和服務的趨同化,在教學上實現統一標準的教學管理與考試考核製度。

  不過,熊丙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實行對留學生的趨同管理,麵臨現實阻力。這個問題可能長期尷尬地存在。”

  就拿住宿來說,國內很多學校的本科生是4人間或6人間,而留學生是單間或雙人間。趨同管理,要麽是留學生和我國本科生住一樣的4人間,要麽是我國學生也住單間或雙人間。前者留學生不願意,後者要求大學推進後勤社會化改革。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也認為,高校難以做到完全的趨同化管理。首先,留學生教育在國際貿易當中屬於服務貿易範疇,而公辦高等教育對本國學生來說是一項準公共產品,屬於一項社會福利,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儲朝暉跟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留學生的管理盡可能由學校來決定,各個學校有差異化的對待都沒問題,這是走向正常化的一個方向。”

  另外,儲朝暉認為中國高校應該致力於真正地提高中國的留學地位。要改變中國接受很多“低端”留學生的現狀,就要有學業門檻,對在華留學生同樣做到“嚴進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