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港矛盾延燒至美國校園:我來自香港,不是中國(組圖)

中港矛盾延燒至美國校園:我來自香港,不是中國

文章來源: BBC中文網 於 2019-06-20 23:43:5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占中專題”專題頁麵

圖片版權ANDREW BAICKER



“我來自香港,不是中國。”在波士頓留學的香港學生許穎婷(Frances Hui)四月在校報上發表觀點文章,以此作為標題。

文章以這句話開頭:“我來自一座城市,它屬於一個我不隸屬的國家。”

許穎婷接下來寫道,包括她在內的許多香港人,並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還表達了對她所就讀的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將其家鄉列為“香港,中國”的不滿。

隨後,許穎婷的社交媒體炸開了鍋。她收獲排山倒海的支持,“雨傘運動”學生領袖黃之鋒亦為她點讚。同時,批評紛至遝來,其中不少來自她的中國內地同學。


圖片版權WEBSITE Image caption許穎婷發布在校報的觀點文章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有人評價她“無知而傲慢”。一位自稱在湖南出生、香港長大的學生寫道:“喝著東江水,用著大亞灣的電,然後你說‘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

還有人寫道:“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原出自西漢抗匈名將陳湯,是近年中國賣座電影《戰狼2》的經典台詞。

“我讀到那則評論時,真的有panic attack(感到恐慌)。”許穎婷對BBC中文說,她哭著讀完各種評論。

“來自香港、台灣、西藏和其他與中國相關地區的學生,會因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遭遇反彈。”許穎婷在上述的觀點文章中寫道。她隨後的遭遇,似乎正正印證了這句話。


圖片版權ANDREW BAICKER



她留意到,在校園中人們對她指指點點,在社交媒體上有人標記她,稱她“身材矮小、看起來弱小”。

“這讓我感覺被監視。” 許穎婷認為:“中國同學從小被教育,如果國家被攻擊,就會將其視為人身攻擊。但香港人會批評、反省自己的政府。”

香港回歸22年以來,香港人對北京和香港政府日趨不信任,在近年一波波社會運動中展現無遺。六月,香港爆發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抗議港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提案若通過,身在香港的疑犯可被引渡至中國內地。

中港矛盾日趨熾熱,催生香港的本土意識。近年中港之間的高溫,也彌漫至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校園,內地與香港留學生之間關係緊張加劇。

美國校報上的風波

許穎婷的文章發布三日後,三名來自中國內地的新聞係學生在愛默生學院校報《The Berkeley Beacon》發文回應許的文章,其中重申“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法理上是全球共識。這三名中國學生拒絕了BBC中文的采訪請求。


圖片版權WEBSITE Image caption三名內地學生回應許穎婷的文章



其中一位名為Xinyan Fu的作者在社交媒體公開貼文中寫道,他們尊重許穎婷的政治立場和言論自由,但認為文章中其他內容與事實有所偏差。同時,Xinyan Fu呼籲人們不要以人身攻擊的形式,反對他人的政治立場和身份認同。

在Xinyan Fu的公開貼文下,也有人留言攻擊:“你應該感到羞恥。”

“我歡迎理性尊重的討論。”許穎婷說,以校報為渠道的辯論是她希望達成的效果。同時,許堅持,她的文章並無提倡港獨,隻是說明自己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法理上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不是每個香港人都覺得自己屬於中國,”許穎婷說:“身份認同不能被修正,這是個人的選擇。”在采訪中,許不願透露她對港獨的看法。

而她坦言,事先沒預料到,文章會激起如此強烈的反響。該校報文章通常隻有幾十點閱量,許的專欄之下卻有幾百則評論,隨後《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多家中英文媒體都報導了她的遭遇。

許穎婷的文章顯然冒犯了一些內地同學,不過她說,也有來自中國內地的同學向她表示支持,但迫於外界壓力,無法公開發聲。

許沒有回應任何仇恨評論,並向學校報告了威脅“雖遠必誅”的內地學生。她說,校方以保護學生隱私為由,拒絕透露處理方式。

愛默生學院在提供給BBC中文的聲明中表示,學校致力促進互相尊重的多元觀點交流。校方重視學生人身安全,認真評估及回應感到受威脅學生們的情況。

愛默生學院是一家小型私立文理學院,國際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6%,其中主要生源地是中國大陸、台灣和印度。

反《逃犯條例》運動蔓延海外

六月初,百萬香港人上街時,美國大學已進入暑期,許穎婷與內地同學並無繼續辯論交鋒。

不過,許穎婷沒有閑下來,她在波士頓、紐約組織了聲援香港遊行的集會,希望國際社會聽見香港年輕人的呼聲。

在紐約,她身穿一身黑衣,T恤上寫著:“我係香港人(我是香港人)”。她站在高處,用擴音喇叭帶領群眾呼喊口號:保護香港!


圖片版權HON-TUNG TSANG



五年前的“雨傘運動”中,許穎婷從一個因數學成績不錯、而把會計師列為誌願的15歲高中生,轉變成立誌當記者的社運青年。“一放學就會去占中。”

“我之前一直在社運前線,現在遠在美國,充滿無力感。” 許穎婷形容自己好似“歎住冷氣睇香港發生緊咩事(吹著空調看香港在發生什麽事)”,隻能隔岸觀火,心情沉重。

而對於另一些香港留學生來說,反《逃犯條例》遊行反而成為他們與中國內地同學理性交流的契機。

來自香港的馬裏蘭大學物理博士生崔子俊與內地室友同住,室友平時並不特別關注香港議題。

但目睹百萬香港人上街的報導後,室友主動問他:“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地間有引渡逃犯的條例不應是正常的事嗎?”崔子俊隨即解釋回歸以來的中港關鍵事件,以及香港人對內地法治的不信任,對方亦表示理解。

崔子俊說,他接觸到的大部分中國內地學生習慣美國課堂辯論的氛圍,願意聆聽不同觀點,展開理性討論;即使最終無法說服對方,也能求同存異。在他的個人經驗中,與內地學生的交流從未升級至人身攻擊或割席絕交。

反《逃犯條例》示威如火如荼之際,來自香港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博士生王宏基,通過電郵和社交媒體上宣傳香港遊行的信息,引來許多內地同學前來留言。

“他們大部分不持任何立場,隻是詢問事件實情與香港人的看法,”王宏基對BBC中文說。“在香港,或許內地人和港人有更多利益衝突,摩擦較多;而在美國,我和內地同學可以有平和的討論。”

來自武漢的汪同學是王宏基其中一位支持“反送中”的內地同學,在接到王宏基關於香港遊行的電郵後,馬上回信詢問,人在美國能如何身體力行支持這場社運。

"對我來說,香港是一個希望,讓我們看到華人社會的另一種姿態,也許未來大陸也能變成那樣。"汪同學對BBC中文說,"我不想自由繁榮的香港變得暗淡。"

"反送中"遊行期間,他在新浪微博上轉發香港現場照片,不久就遭到刪除。

汪說,他接觸到的內地留學生當中,大多對香港的抗爭不知情、不理解。"但不是說內地孩子就麻木、不聰明,根本原因還是教育。"他笑說,小時候練書法時,老師給的練字詞組便是"一國兩製"。

他說,自己的政治啟蒙是在國內上大學期間,隨後到美國深造,接觸到更多關於中國政治與曆史資訊。"思想是逐漸轉變的。"

“我係香港人”

在美國校園,王宏基與內地同學平日在實驗室一起工作,假日一同聚餐、開車出遊,也不諱言談論敏感的政治話題。 “我很幸運,遇到的都是能講道理的人。”他認為,香港留學生的年齡、科係、學校不同,因而每個人在美國校園與內地同學交流的經曆,也不盡相同。

23歲的王宏基說,許穎婷的遭遇並不令他感到驚訝,因為許多香港年輕人與內地人確實存在截然不同的身份認同,許的文章道出了許多香港90後、00後的心聲。

1997年香港回歸時,他們年紀很小,甚至仍未出生。他們有的曾對中國有更強的歸屬感,但隨著年紀增長及近十年來中港摩擦的頻發,身份認同逐漸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反國教、雨傘運動、銅鑼灣書店事件、一地兩檢、反送中……在一波波的社會運動中,香港年輕一代的本土政治參與度愈發深入,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意識越來越堅定。

“介紹自己時,我會說‘我是香港人’,”王宏基說。如果對方稱他為“中國人”,他會向對方解釋一國兩製,強調自己香港人的出身。

“香港人是我最認同的身份,”王宏基和崔子俊都這樣說。雖然遠在大洋彼岸而無法親身走上香港街頭,他們參加了在首都華盛頓的“反送中”集會。

集會解散前,近百名身穿黑衣的參與者在白宮前合影。王宏基留意到,幾名可能來自內地的年輕人,默默地走到鏡頭外。對於他們來說,即使身在美國,公開聲援香港遊行都意味著承擔深不見底的風險。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0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博士後家中去世:係清華畢業生
全球頂級肺癌專家宣布:我患晚期肺癌三年了
19歲西班牙神顏公主久違亮相,舉手投足很自信
清華出發,劍橋歸來,他28歲回國全職擔任教授!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24小時討論排行

川普硬杠125年憲法慣例,上訴最高法院"取消出生公民權"
特朗普下令在波特蘭部署軍隊,必要時可全麵使用武力
白宮官員:預計政府將關門,民主黨將付出沉重代價
恨意難平!特朗普連發四帖 猛批FBI前局長科米
美巴長談 特朗普微笑合影氣壞印媒:50年最大轉向
罕見!芬蘭總統要求取消五常一票否決權
H-1B簽證衝擊“不再執著美國夢” 台籍工程師:看淡
殘酷的紀實:加沙饑餓家庭的一天
最新報告:中國去年新安裝近30萬台機器人
揭穿阿膠企業謊言:中國不缺驢,但特別缺牛馬
華裔金融才女在美被丈夫勒死,骨灰將被帶回國
“不會屈膝而活!” 特朗普與前FBI局長8年恩怨迎爆點
美巴談了80分鍾,特朗普微笑合影氣壞印媒
挺加薩"簽證遭秒撤",哥倫比亞總統怒轟:美國違反國際法
出生公民權 特朗普政府再向美最高法院提起上訴
埃及旅行失聯中國女孩:她被拘禁 警方未透露原因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港矛盾延燒至美國校園:我來自香港,不是中國

BBC中文網 2019-06-20 23:43:52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占中專題”專題頁麵

圖片版權ANDREW BAICKER



“我來自香港,不是中國。”在波士頓留學的香港學生許穎婷(Frances Hui)四月在校報上發表觀點文章,以此作為標題。

文章以這句話開頭:“我來自一座城市,它屬於一個我不隸屬的國家。”

許穎婷接下來寫道,包括她在內的許多香港人,並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還表達了對她所就讀的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將其家鄉列為“香港,中國”的不滿。

隨後,許穎婷的社交媒體炸開了鍋。她收獲排山倒海的支持,“雨傘運動”學生領袖黃之鋒亦為她點讚。同時,批評紛至遝來,其中不少來自她的中國內地同學。


圖片版權WEBSITE Image caption許穎婷發布在校報的觀點文章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有人評價她“無知而傲慢”。一位自稱在湖南出生、香港長大的學生寫道:“喝著東江水,用著大亞灣的電,然後你說‘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

還有人寫道:“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原出自西漢抗匈名將陳湯,是近年中國賣座電影《戰狼2》的經典台詞。

“我讀到那則評論時,真的有panic attack(感到恐慌)。”許穎婷對BBC中文說,她哭著讀完各種評論。

“來自香港、台灣、西藏和其他與中國相關地區的學生,會因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遭遇反彈。”許穎婷在上述的觀點文章中寫道。她隨後的遭遇,似乎正正印證了這句話。


圖片版權ANDREW BAICKER



她留意到,在校園中人們對她指指點點,在社交媒體上有人標記她,稱她“身材矮小、看起來弱小”。

“這讓我感覺被監視。” 許穎婷認為:“中國同學從小被教育,如果國家被攻擊,就會將其視為人身攻擊。但香港人會批評、反省自己的政府。”

香港回歸22年以來,香港人對北京和香港政府日趨不信任,在近年一波波社會運動中展現無遺。六月,香港爆發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抗議港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提案若通過,身在香港的疑犯可被引渡至中國內地。

中港矛盾日趨熾熱,催生香港的本土意識。近年中港之間的高溫,也彌漫至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校園,內地與香港留學生之間關係緊張加劇。

美國校報上的風波

許穎婷的文章發布三日後,三名來自中國內地的新聞係學生在愛默生學院校報《The Berkeley Beacon》發文回應許的文章,其中重申“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法理上是全球共識。這三名中國學生拒絕了BBC中文的采訪請求。


圖片版權WEBSITE Image caption三名內地學生回應許穎婷的文章



其中一位名為Xinyan Fu的作者在社交媒體公開貼文中寫道,他們尊重許穎婷的政治立場和言論自由,但認為文章中其他內容與事實有所偏差。同時,Xinyan Fu呼籲人們不要以人身攻擊的形式,反對他人的政治立場和身份認同。

在Xinyan Fu的公開貼文下,也有人留言攻擊:“你應該感到羞恥。”

“我歡迎理性尊重的討論。”許穎婷說,以校報為渠道的辯論是她希望達成的效果。同時,許堅持,她的文章並無提倡港獨,隻是說明自己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法理上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不是每個香港人都覺得自己屬於中國,”許穎婷說:“身份認同不能被修正,這是個人的選擇。”在采訪中,許不願透露她對港獨的看法。

而她坦言,事先沒預料到,文章會激起如此強烈的反響。該校報文章通常隻有幾十點閱量,許的專欄之下卻有幾百則評論,隨後《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多家中英文媒體都報導了她的遭遇。

許穎婷的文章顯然冒犯了一些內地同學,不過她說,也有來自中國內地的同學向她表示支持,但迫於外界壓力,無法公開發聲。

許沒有回應任何仇恨評論,並向學校報告了威脅“雖遠必誅”的內地學生。她說,校方以保護學生隱私為由,拒絕透露處理方式。

愛默生學院在提供給BBC中文的聲明中表示,學校致力促進互相尊重的多元觀點交流。校方重視學生人身安全,認真評估及回應感到受威脅學生們的情況。

愛默生學院是一家小型私立文理學院,國際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6%,其中主要生源地是中國大陸、台灣和印度。

反《逃犯條例》運動蔓延海外

六月初,百萬香港人上街時,美國大學已進入暑期,許穎婷與內地同學並無繼續辯論交鋒。

不過,許穎婷沒有閑下來,她在波士頓、紐約組織了聲援香港遊行的集會,希望國際社會聽見香港年輕人的呼聲。

在紐約,她身穿一身黑衣,T恤上寫著:“我係香港人(我是香港人)”。她站在高處,用擴音喇叭帶領群眾呼喊口號:保護香港!


圖片版權HON-TUNG TSANG



五年前的“雨傘運動”中,許穎婷從一個因數學成績不錯、而把會計師列為誌願的15歲高中生,轉變成立誌當記者的社運青年。“一放學就會去占中。”

“我之前一直在社運前線,現在遠在美國,充滿無力感。” 許穎婷形容自己好似“歎住冷氣睇香港發生緊咩事(吹著空調看香港在發生什麽事)”,隻能隔岸觀火,心情沉重。

而對於另一些香港留學生來說,反《逃犯條例》遊行反而成為他們與中國內地同學理性交流的契機。

來自香港的馬裏蘭大學物理博士生崔子俊與內地室友同住,室友平時並不特別關注香港議題。

但目睹百萬香港人上街的報導後,室友主動問他:“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地間有引渡逃犯的條例不應是正常的事嗎?”崔子俊隨即解釋回歸以來的中港關鍵事件,以及香港人對內地法治的不信任,對方亦表示理解。

崔子俊說,他接觸到的大部分中國內地學生習慣美國課堂辯論的氛圍,願意聆聽不同觀點,展開理性討論;即使最終無法說服對方,也能求同存異。在他的個人經驗中,與內地學生的交流從未升級至人身攻擊或割席絕交。

反《逃犯條例》示威如火如荼之際,來自香港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博士生王宏基,通過電郵和社交媒體上宣傳香港遊行的信息,引來許多內地同學前來留言。

“他們大部分不持任何立場,隻是詢問事件實情與香港人的看法,”王宏基對BBC中文說。“在香港,或許內地人和港人有更多利益衝突,摩擦較多;而在美國,我和內地同學可以有平和的討論。”

來自武漢的汪同學是王宏基其中一位支持“反送中”的內地同學,在接到王宏基關於香港遊行的電郵後,馬上回信詢問,人在美國能如何身體力行支持這場社運。

"對我來說,香港是一個希望,讓我們看到華人社會的另一種姿態,也許未來大陸也能變成那樣。"汪同學對BBC中文說,"我不想自由繁榮的香港變得暗淡。"

"反送中"遊行期間,他在新浪微博上轉發香港現場照片,不久就遭到刪除。

汪說,他接觸到的內地留學生當中,大多對香港的抗爭不知情、不理解。"但不是說內地孩子就麻木、不聰明,根本原因還是教育。"他笑說,小時候練書法時,老師給的練字詞組便是"一國兩製"。

他說,自己的政治啟蒙是在國內上大學期間,隨後到美國深造,接觸到更多關於中國政治與曆史資訊。"思想是逐漸轉變的。"

“我係香港人”

在美國校園,王宏基與內地同學平日在實驗室一起工作,假日一同聚餐、開車出遊,也不諱言談論敏感的政治話題。 “我很幸運,遇到的都是能講道理的人。”他認為,香港留學生的年齡、科係、學校不同,因而每個人在美國校園與內地同學交流的經曆,也不盡相同。

23歲的王宏基說,許穎婷的遭遇並不令他感到驚訝,因為許多香港年輕人與內地人確實存在截然不同的身份認同,許的文章道出了許多香港90後、00後的心聲。

1997年香港回歸時,他們年紀很小,甚至仍未出生。他們有的曾對中國有更強的歸屬感,但隨著年紀增長及近十年來中港摩擦的頻發,身份認同逐漸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反國教、雨傘運動、銅鑼灣書店事件、一地兩檢、反送中……在一波波的社會運動中,香港年輕一代的本土政治參與度愈發深入,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意識越來越堅定。

“介紹自己時,我會說‘我是香港人’,”王宏基說。如果對方稱他為“中國人”,他會向對方解釋一國兩製,強調自己香港人的出身。

“香港人是我最認同的身份,”王宏基和崔子俊都這樣說。雖然遠在大洋彼岸而無法親身走上香港街頭,他們參加了在首都華盛頓的“反送中”集會。

集會解散前,近百名身穿黑衣的參與者在白宮前合影。王宏基留意到,幾名可能來自內地的年輕人,默默地走到鏡頭外。對於他們來說,即使身在美國,公開聲援香港遊行都意味著承擔深不見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