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讓人聞風喪膽的中國人,藏在這棟破樓裏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裏描繪的民國時期,

是屬於武林世界最後的黃金時代,

香港精武會也起源於此。

民國武林,“北拳南傳”。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創立“精武體育會”,

之後傳到香港,

“精武一家,四海同盟”。

詠春葉問、洪拳林世榮、

八卦門孫寶剛等一代宗師,匯聚一堂。

香港曾擁有武館400多家,

習武者一萬多人,

中國功夫在此進行南北融合,走向世界。

加上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

從李小龍到香港邵氏武俠片風靡全球,

再到《精武門》、《葉問》、《一代宗師》

電影裏的傳奇人生,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現在,香港精武會有30個門派,

基地藏在尖沙咀一棟殘舊的商業大廈裏,

很難想象,

那裏就是一個傳承百年的武林世界。

自述 柯俊龍 編輯 江雁南




我叫柯俊龍,是現在的香港精武會主席。1976年開始在精武會教拳。

精武會由霍元甲1910年在上海創辦,之後傳來香港。正如電影《一代宗師》裏描繪的,那個民國時期,是屬於武林世界最後的黃金時代。

民國武林,“北拳南傳”。為了一雪“東亞病夫”之恥,改善國人體質,中國北方的習武之風逐漸南下,傳至全國。

1921年,香港精武會成立。到現在近100年曆史。


電影《霍元甲》劇照


李小龍電影

70年代,李小龍的電影火遍亞洲。尤其是電影《精武門》,很多人爭相學習功夫。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功夫熱依然是鼎盛時期。


香港精武會現址所在的老樓

現在,精武會在香港的基地,就在尖沙咀的這棟老樓裏。地方有限,寸金尺土,場地大概共120平方米。



30多個不同門派,詠春拳、刨花蓮拳、鷹爪拳、陳氏太極、吳氏太極拳、七星螳螂、氣功、木蘭拳、白眉拳等等。

各門各派掌門人很多都是從內地來到香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1. 廣州詠春拳

掌門人:馮銳堅


廣州詠春主要是以拳術為主的,但是也有一個兵器,是六點半棍,以及二字鉗陽奪命刀,是雙刀。

以前是沒什麽人認識詠春,尤其是北方。我記得有一次去天津武術比賽,那些裁判是不知道我在打的那一套是什麽拳。直至《葉問》電影上了之後,無論南方也好,北方也好,很多人會認識詠春拳。


電影《一代宗師》中,梁朝偉飾演的葉問正在練拳

詠春拳的特色是短橋紮馬,善發短徑,適合在很窄的地方去對搏。廣州詠春拳有四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空樁”,空樁就是打木人樁。木人樁除了可以練到位置的準繩之外,最主要可以練橋手、腳這樣,練到手腳更加硬朗。

2. 全真派 · 龍門打狗棍

掌門人:張永雄


自從電視電影出現這個全真七子,才稍微多人認識。全真七子之一邱處機是我們的祖師爺,這個門派是他創立的,直到現在有八百多年曆史了。

全真派最是道家修煉的功夫,丐幫洪七公發明了打狗棍棍法,洪七公那套有12個動作,現在這套,形成一個套路、演繹、表演,一共有52個動作。

棍棍有力,指上打下,最主要是打膝頭對下上五寸、下五寸的位置。那看對方的頭,就打下麵,如果看他的腳,就打上麵,所以就叫做指上打下,聲東擊西。

3. 白鶴拳 · 綿裏針

掌門人:盧傑森


白鶴派源於西藏,阿達陀尊者偶見猿鶴相鬥而領悟出來的拳術,直到清朝才從西藏傳入漢人社會。


白鶴拳曆史合影

白鶴拳有四個係統,就是四門手。流星手、飛鶴手、兜羅手、彌勒手。流星手是急、流暢、力,有長拳和短拳,學完之後,入門才教飛鶴手。

飛鶴手有正十手、反十手,入門弟子才被教。彌勒手是綜合佛教的意思來教。

最後,內家拳——兜羅手和棉裏針,從極柔獲得極剛,動中之式,獲得靜中之心。

4. 七星螳螂拳

掌門人:陳肇棟


我們的王郎祖師看到螳螂,螳螂的手法敏捷、有力,因此創造了七星螳螂拳。他就將自己所學的十七家功夫,再加上他所領悟到的螳螂拳的特色,總共十八家精華融會貫通。

螳螂拳的手法相當豐富,有很多腳法、掌法。在進攻和退的方麵都很快,進亦攻,退亦打,進退都很快。招招即打,有虛有實,是相當豐富的一個拳種。

5. 吳氏太極拳

掌門人:林展霆


吳家太極,主要是分為圓拳、方拳和快拳。

圓拳好像一般的太極,輕鬆自然、流暢;方拳是比較剛的拳,用來對打,動作大,步伐大;快拳,動作有快有慢,有剛有柔,但一定要求內心安靜、輕鬆,節奏快,這樣才能打出來。

如果你沒有練習太極內功、太極推手,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力,是打不過人的。

6. 蔡李佛拳

掌門人:朱兆基


蔡李佛顧名思義就是三個字,蔡家拳、李家腳、佛家掌,那這三個功夫加在一起就叫做蔡李佛派。

拳法通常以凶猛為主,打法剛勁。佛家掌柔和,柔和的意思是將之前所練習剛勁的功夫化為柔,不會傷到筋骨。

蔡李佛最主要是講陰陽,陽插陰插,陽掌陰掌。我們的心法都有用陰陽,心法就是子午四平,這個屬於陰陽的步法。

7. 傅式八卦門

掌門人:李孝全


八卦門以推、托、帶、領,搬、攔、截、扣、走、轉、擰、翻,沾、展、擒、拿的技巧,和其他的門派不同,起、走、轉的步法為主的拳術。

我們的掌就有龍爪掌,步法就是有名的八卦步,它比太極快,比少林慢一些。

8. 陳氏太極拳

掌門人:黃誌明


太極不是很主動性的拳,比如外家拳主動去攻擊人,但是太極拳會比較柔和、斯文。陳氏太極拳注重纏絲功、纏絲勁,剛柔相間。

9. 嶺南洪拳

掌門人:張本良


洪拳的一代宗師有黃飛鴻,我們是黃飛鴻的第三代傳人。

這次舞的是梅花雙龍刀。有剛有柔,那些動作是大開大邁,靠馬步以及身手的配合,去表達我們的剛柔並濟。出拳威猛、敏捷。

10. 空手道

掌門人:柯俊龍


空手道前身是中國的唐手,是中國的傳統功夫之一。空手道有很凶狠的殺傷力,作為一種武器,所以空手道的格言就是一擊必殺。

11. 氣功

掌門人:鍾秀霞


氣功的鍛煉是有三類,靜功、動功、動靜功 。氣功,和太極一樣是內家的武功。

“精武一家,不分門派”,將所有不同門派融合在一起,去共同去發展,推廣中國的武術,這是精武會不同於其他武館的地方。



從小習武,成香港精武會主席

我在讀小學的時候,就對武術很有興趣了,也會四處去武館看。因為小時候我比較瘦小,會被小朋友欺負。武術可以保護自己,那我為什麽不學武術呢?

以前學武和現在不同,一周習武三次,放學就去武館上課。比如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這樣。做的第一件事是掃地、擦地。上課的時候,要紮馬步,基本功要練很久。整堂課隻做幾個動作,做一千幾百下。現在不行了,現在一堂課做一千幾百下的話,學生都走光咯!


現實生活中也曾用過功夫。其實在我們那個年代,路上還是有很多“飛仔”(古惑仔)的。有一次我在路上被搶,就運用空手道動作,就兩三個動作,他就躺下了,整條街的人都圍著看。

有個跟著我學了好幾年的學生,有一次在家裏睡覺 ,正好一個小偷爬上他家偷東西,很快被他製服。報章電視都有報道,大家都說,“哇,這個小賊太倒黴了,遇上空手道高手。”


李小龍電影劇照

最巔峰的70年代,外國人都慕名而來

70年代,我是香港第一批代表隊,代表香港出戰去打全亞洲太平洋空手道錦標賽,30個國家參賽。我們香港隊拿了第三名。之後每年精武會的學員也代表不同門派打散打,拿過不少冠軍。


外國學生拜師

70年代也是最巔峰的時候,很多外國人也為中國功夫慕名而來學習。我印象中,他們甚至學的比中國學生更加專注、有恒心和毅力。

我曾經教授過一些學生是來香港工作的,有一些是軍人,有來自海軍陸戰隊的。他們很有誠心,一學就學幾年。


上海精武總會


加拿大精武會

精武體育會現在在全球71個國家都有分支,總部在上海,但屬香港精武會的曆史最完整。近100年來,經曆不同曆史時期,但從未中斷過。

香港精武會經曆過英殖時期,日治年代、港英時代,以及現在回歸祖國,期間要不間斷地傳承,這個過程是充滿艱辛的。

香港精武會並不受政府資助。為什麽呢?因為以前港英時代,如果要政府資助,很多活動、比賽、交流,都要經過政府的審批,那會相當困難。


最純正的功夫是不假思索

習武最難的是貴在堅持,看能不能堅持得下來。

除了灌輸武術技巧,學習武德,尊師重道也非常重要。一個學生如何好打是沒有用的。他能打多少個呢?重要的是以德服人,止戈為武就是這個道理。過去學習武術是保家衛國,現在可以是為了一種運動、競技、愛好,也可以當成是一種藝術看待。有一些太極動作是很美妙的,播著音樂打套路,看起來很舒服,作為藝術欣賞也行。


也可以打競技,那就是另一種訓練,特殊訓練,體能、速度、技巧都很重要,沒體能,出去上台幾下就被別人KO。

最純正的功夫要不假思索。不假思索,收發自如。你不會經過大腦想,一個動作速度,當他打過來的時候,自自然,連削帶打就攻擊對方了。經過大腦去想的,已經慢了。你同一時間要比他快,躲過他,攻擊對方。


把中國武術教給下一代

其實練習武術受傷在所難免的。鼻骨、手臼、還有身體各個部分,我那個年代就赤手空拳打,很容易受傷,一次比賽中鼻梁骨被打骨折,恢複了幾個星期。過去沒有這麽疼愛身體,拳拳到肉。習武之人被別人打倒,牙齒打掉、流血、縫針這些時不時都會發生,但現在這個年代就不會了,學生要是受傷,家長會吵翻天。


2004年AngelaBaby學習詠春


現在精武會所在的這120㎡地方,有兩個教室,每一日都有很多班,每個班最多十幾二十人。總共開設20多門課程 ,一堂課兩小時,每個月都有150多個學生。


以前我們學武起碼要從十幾歲開始,最低限度都八九歲,不能年紀太小。現在我教的學生由2歲半、3歲開始學了。


除了教他們功夫技巧、健身之外 ,還會教他們品格品德,未學武先學德,修行、修煉。這也是“精武精神”的要求:愛國、修身、正義、助人。

圖片來源:香港精武會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