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羽毛球王李宗偉密赴台灣治療鼻癌內幕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馬來西亞羽毛球球王“拿督”(編者注:馬來西亞一些有功人士的榮譽頭銜)李宗偉被證實罹患鼻咽癌,對於許多球迷都相當震撼。可以說,先前不久還看他馳騁沙場、大殺四方,怎麽突然跟癌症連上線?還要暫停球場生涯?

所幸到目前為止,傳出消息都還很正麵,李宗偉是在打完7月初印度尼西亞公開賽後,因呼吸係統疾病而放棄世錦賽、亞運,秘密來台在林口長庚醫院接受治療,據馬來西亞羽毛球協會會長祖卡利亞(Datuk Seri Norza Zakaria)聲明,李宗偉未如網傳得到鼻咽癌三期,僅屬於鼻咽癌初期,在台灣尋求治療後恢複情況良好,狀況穩定,但仍需要停賽休養。也希望外界能留給李宗偉更多一點私人空間。

李宗偉到台灣治療鼻咽癌,當然是因為考慮到台灣當地對鼻咽癌的防治與治療已經有相當好成績,對治療此症很有心得。罹患鼻咽癌初期僅需放射治療,治愈率可高達9成,位於世界領先前列,所以李宗偉才安心在台短暫治療後返回馬來西亞。

尤其近年來,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陳穆寬教授將微創內視鏡手術創新,運用於鼻咽癌治療,帶動台灣頭頸癌微創手術的發展風潮,就算是中後期較為嚴重的鼻咽癌症狀,也有更多機會透過微創外科手術保留住器官,實質佳惠眾多頭頸癌患者,也使得台灣的鼻咽癌醫療水平質量持續提升。

但最值得一般民眾注意的是,鼻咽癌未必是絕症,早期發現效果相當好,中晚期症狀透過醫療方案的整合,平均五年存活率也超過七成,問題是,鼻咽癌症狀和感冒、鼻炎相當類似,很容易被忽略,所以要特別注意3種病征:包括耳後到下顎的骨頭後方出現腫塊;打噴嚏時帶血絲;單側耳鳴。要是發現就要盡早就醫檢查,就有可能是罹患鼻咽癌的前兆。


圖注:李宗偉和好友林丹

李宗偉所患鼻咽癌又稱廣東癌

回看李宗偉,他祖籍福建的家境窮苦,被弗羅斯特慧眼相中,才有機會經推薦進入羽毛球學院,開始羽毛球生涯,透過不斷苦練與自我要求,李宗偉用自己的天賦和勤奮征服了馬來西亞,成為馬來西亞體育第一明星,全國都指望他突破奧運零金牌天花板。他在各項世界大賽中麵對林丹防線,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永不放棄的精神讓所有人動容,但就是這樣一個英雄,卻遭到鼻咽癌的折磨,怎不讓人扼腕?

不光是李宗偉,先前當紅韓國男星金宇彬也爆出因罹患鼻咽癌,接受相關藥物治療和放射治療,演藝事業一度全麵暫停。更別提香港知名演員大傻(成奎安),就是在49歲時突然吐血,”脖子上摸到一顆鴨蛋大小的瘤”,檢查發現罹患鼻咽癌,雖經努力抗癌,仍因癌症擴散到肺部而英年早逝。

但之前不久才病逝的台灣知名作家楚戈,雖有鼻咽癌,因為積極配合醫囑,抗癌近30年,就讓不少病友相當欽服。隨著鈷60問世,加上放射療法越來越精準,可以說,努力配合治療很有勝算恢複健康,像楚戈罹患鼻咽癌能存活超過30年的病患,臨床上並不罕見。

事實上,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簡稱NPC)過去也稱“廣東癌”,因為在廣東、福建、港澳、台灣等南方沿海及東南亞地區特別常見,占了近8成左右,因此好發於亞洲人種,但很少發生於歐美國家的白種人以及黑種人。相較之下,亞洲日本、韓國人罹患鼻咽癌情況也比較少。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當地白人罹患率多上7倍。

正因台灣屬於高盛行地區,罹患機率約千分之十,因此台灣醫界對治療鼻咽癌也較有把握與心得。此外,原本發病年齡多以中老年族群為主,好發在40到50歲的壯年期,但近幾年也開始年輕化。包括遺傳、愛吃含亞硝酸鹽的醃漬物、吸煙,以及EB(Epstein-Barr)病毒,被列為鼻咽癌4大危險因子。

因此,不少病人因為鼻涕中帶血絲和慢性鼻塞,甚或持續流鼻血症狀就醫,經過鼻咽切片檢查後確診為早期鼻咽癌,核磁共振造影檢查也顯示咽後淋巴結轉移。患者大思不解,為何自己不喝酒、不吃檳榔、生活作息正常,卻罹患癌症?

但光是EB病毒就是一大問題。嘉義長庚耳鼻喉科主任徐正明就指出,EB病毒相當常見,可透過飛沫感染,又稱為“接吻病”,感染後終生潛伏鼻咽部位,人體免疫力降低,病毒就會開始作祟,多數人感染沒有明顯症狀,另有部分可能出現發燒、扁桃腺化膿等症狀,一旦感染就有較高風險罹患鼻咽癌。

臨床上,鼻咽癌病人常於症狀發生前半年甚至一年,即可偵測到EB病毒所產生的抗病毒殼蛋白(VCA)、早期蛋白(EA)等抗體效價升高。因此EB病毒指數也可作為鼻咽癌篩檢,以及預後評估的一項指標。

亞洲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提醒,華人鼻咽癌基因遺傳占主要因素,台灣平均發病年齡46歲,家族三代直係血親內若有2人以上罹癌就算有家族病史,罹患鼻咽癌機會較高,為一般人6到10倍。應從20歲開始就要進行篩檢追蹤。尤其母係血統曾罹患鼻咽癌,更應特別注意,不妨可於健檢時加測VCA、EA等之抗體效價指數,確保自身健康狀態。



圖注:台灣林口長庚醫院醫學大樓大廳

鼻咽癌是病症而非絕症

癌症,任何人都談之色變,如此無情與殘酷,讓人防不勝防,但侯勝博仍強調,鼻咽癌雖然是凶狠的病症,但初期鼻咽癌治療方式以放療為主,第三期以後則改采頭部放療。經過正規治療後,多數人能恢複正常生活,平均五年存活率超過七成,如果能早期發現,第一、二期病患平均五年存活率更高達九成以上。

所以,很多醫生是以病症觀點而非絕症來看待此一疾病。但可惜的是,臨床上太多不敢麵對現實的患者拖到第3、4期才就醫,不僅需接受較複雜的治療程序,長期存活率也下降到5成左右。

尤其鼻咽處於頭部最中央,在鼻腔後、頭腦底下、貼近兩邊耳咽管,很難通過一般檢查診斷,所以此症初期症狀比較模糊,不會痛,沒征狀,很難測知,通常很早就有癌細胞轉移到側頸部淋巴腺,所以淋巴核腫脹可以說是鼻咽癌的第一或唯一的症狀,很容易忽視病情的嚴重性,目前也還未發展出任何篩檢可做。

特別由於都會空氣汙染問題,鼻炎、鼻竇炎等呼吸道疾病十分常見,這些病狀一般與早期鼻咽癌很相似,因此鼻咽癌患者很容易忽略本身已染病。一些罹癌的初期症狀,包括鼻塞、鼻水倒流、鼻涕帶血、痰中帶血、一邊耳脹、耳鳴、聽覺減弱,以及頸淋巴核腫大,也的確很類似鼻炎。

有時,感冒一直沒好、常流鼻血、鼻涕,就要開始留意罹癌風險,應盡快去醫院檢查,唯有醫生利用鼻咽喉內窺鏡,詳細檢查清楚鼻咽健康狀況,才比較容易搞清楚問題所在。所以成年人的中耳積水問題(耳悶塞感),以及單側耳朵出現耳鳴、聽力變差、上頸部淋巴結出現無痛腫塊等症狀,都要高度留意。

至於一般淋巴腫大而使鼻子塞住或影響視力時,大多已發展到中、後期,癌症已擴散到頸部淋巴核,因長在頭腦底下,所以會往上發展,破壞顱底腦神經,引起頭痛、眼球內斜複視、上眼臉下垂、臉部知覺麻痹,甚至聲音沙啞等症狀,有時也會引起半邊頭痛。有時腫瘤潰爛出血會堵塞歐氏管,引起耳鳴、耳痛或重聽。一旦再惡化擴散至肺部、肝髒及骨骼,治療難度大增,治愈率也會變得較低。

尤其腫瘤、手術及放療等都會造成咳嗽、噎到、吞咽時感覺痛或喉幹、食物吞不下去等吞咽困難問題,容易造成患者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等疾病發生。因此如何調整烹調方式或使用食物增稠劑,讓食物較好吞咽,也是患者生活一大考驗。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一發現頸部有不明腫塊或淋巴腺腫大就貿然切片化驗,因為惡性腫瘤有將近9成機率是由頭頸癌轉移而來,徑行切片檢查或直接割除反倒可能降低治療效果。

最好能先找耳鼻喉專科醫師詳細診察,必要時進行鼻後鏡或鼻咽、口咽、喉頭及下咽部位內視鏡檢查,若鼻咽癌引起的頸部腫瘤應采放射治療為主,化學治療為輔的治療模式。其他頭頸癌引起的頸部腫瘤則應由醫師做全盤性考慮,擬定適合的治療策略才能提升治療成功率。

微創手術更有保障

大多數癌症治療都是以切除為主,再合並放療和化療,但鼻咽癌因腫瘤多半位於顱內深部,手術不容易清除病灶,加上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的反應良好,治療以放療為優先選擇。

一如陳穆寬分析,早期鼻咽癌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即可獲極佳成效,非早期鼻咽癌病人除放療外,需合並化學治療,複發病人也可考慮手術治療。隻是不論是外科手術或非外科治療,這兩大治療領域近年來都有突破性的進步,使治療成功率獲得大幅提升。

例如傳統的鼻咽癌手術是從鼻側或臉部中間線切開,掀起顏麵後進行腫瘤摘除,術後傷口長達10餘公分且並發症高。但透過微創手術,以現行內視鏡鼻咽癌切除手術是從鼻孔伸入內視鏡與雷射刀,新近更有高科技導航係統加入輔助,可於術前將患部3D立體定位影像與手術器械、手術部位相對位置做出精確仿真,方便醫師構思最佳手術途徑,不隻降低風險、縮短手術時間,患者術後恢複也更快。

非手術治療部分,有根治鼻咽癌效果的放射線治療也出現大躍進。隨著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從二度空間放射治療、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到螺旋刀、計算機刀、銳速刀、阿瑟刀等影像導航放射線治療,以及質子射束治療等,都能精準鎖定目標,目的都是徹底殺滅腫瘤,並盡量保護正常組織器官功能。

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張東浩就分析,10年前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常使唾液腺受到永久性傷害,引發口幹、疼痛、吞咽困難、唾液黏稠、張嘴困難等副作用。現行放射線治療可以加強腫瘤區域照射劑量,有效降低周圍正常組織器官照射量,可降低副作用發生率與嚴重程度。治療成功率也逐年提升。

通常治療後兩年內是複發高危險期,但即使不幸複發,對於晚期、複發及轉移性頭頸癌,近年來也已有標靶藥物等備援武器可以應用。據研究指出,未經手術治療的頭頸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搭配放射線治療與單純使用放療者相比,可降低局部複發風險,相當於整體存活效益可增加20個月壽命。

以往,標靶藥物用完就幾乎沒藥可以治療,但2015年又證實免疫治療有其效果,以鼻咽癌來說,目前免疫治療正在做全球大規模臨床試驗,最新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中,若試驗成功,患者又多了許多其他機會,未來末期患者就不是隻剩下2、3年生命,而是5、6年甚至更久。

簡言之,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種可以控製及治愈的癌症。經正規方式治療後,病人多數能恢複而回去工作,腫瘤複發病人約 80%是在兩年內發生,此後逐年遞減,超過五年後,疾病複發機會低於5%。因此接受正規治療,定期追蹤,再配合樂觀心情,保持規律的戶外運動與正常生活作息,保持好的免疫力,鼻咽癌患者超過平均存活率絕對可能。

甚至醫界也預估,未來治療趨勢應是按患者病況,甚至在癌病早期便合並手術或放療、化療使用,以提高患者存活率,並保留住器官與功能,使患者戰勝癌症後,能再健全地的重返社會。



圖注:被認為是患病誘因之一的檳榔

健康生活仰賴好習慣

但想預防癌症,養成正確的生活、飲食習慣非常重要。一如陳穆寬等醫師所說,長期吸煙或吸二手煙、酗酒、嚼食檳榔等環境與個人生活習慣等都是高風險,所以煙、酒、檳榔千萬別亂來。同時香煙中的尼古丁會刺激人體鼻黏膜上皮,造成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從而誘發鼻咽癌發生。所以積極戒煙、遠離煙害也很重要。

近期學界也在研究,空氣汙染的環境,特別長期吸入甲醛或其他煙塵是否更容易誘發鼻咽癌?因此外出時留意空氣質量、配戴口罩,也是有助防範空汙,降低鼻黏膜因接觸空氣有害物質而病變、癌化的好方法。若是有鼻咽癌家族史的民眾,最好20歲過後要定期做鼻咽纖維內視鏡檢查,每半年做一次篩檢,一般男性則是40歲以後檢查。

飲食方麵,侯勝博醫師則建議,平時多吃健康新鮮食物,多吃含西紅柿、青椒等高抗氧化劑蔬果,少碰鹹魚等加工食品、醃製、高溫油炸食物,是最好的抗癌方式,才能避免癌症找上身。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顯示,近年來台灣人罹患鼻咽癌比例持續下降,其實與飲食習慣有直接關係,特別食用醃熏食物比率減少,更使的鼻咽癌的危害出現下降趨勢。特別小於十歲的小朋友如果常吃鹹魚,醃硝製品,長大後也較易罹患鼻咽癌,值得父母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