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講韓國慰安婦的電影 擊敗了《死侍》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最近,韓國一部三無小成本電影著實火了一把。

沒有大製作、大明星、大導演;

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

但是。

觀影人次擊敗《死侍》,爆冷奪冠。



甚至還登上了央視新聞

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並在韓國門戶網站NAVER的評分高達9.5分



很多觀眾在影片結束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認為:

這是韓國人一定要看的一部電影

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影片的題材——

慰安婦。



這樣敏感的題材,加上影片趕上韓國為紀念全民性反日救國運動的“三一節”時上映。

讓很多韓國觀眾,不禁重新去揭開這段曆史的傷疤。

這就是魚叔今晚為你們推薦的電影——

《鬼鄉》



影片根據真實日本軍慰安婦受害者——

薑日出老人的證詞所拍。



講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鮮時期,14歲少女貞敏以及一群女孩們被日軍強行帶到中國牡丹江,成為慰安婦的悲慘故事 。



在如火如荼的二戰中,這些少女們被迫離開家鄉,離開父母。

來到陌生的戰場,成為日本士兵們發泄性欲的性工具



因為影片中女孩大多隻有14、15歲,《鬼鄉》最終被定級為15歲可觀看。

導演趙正萊采用了兩條線敘事手法。

通過被前科犯強奸的失魂女孩的通靈之眼——



回憶了老人的悲慘慰安婦經曆。

讓老人解開多年心結。



雖然明知會很殘酷,但影片展現的慰安婦場景還是令人悲痛。

每天慰安所都會排起長龍。



一個日本兵10分鍾,但姑娘們卻不能休息。

即使月經期間也要頻繁接待。



日本軍們對慰安少女們一邊暴打,一邊性侵

不光踐踏女孩們的身軀,更羞辱她們的人格。



影片中大量少女們幼小單薄的身軀與觸目驚心的傷疤的對比。

看到這裏,實在覺得「慰安婦」這三個字簡直太過美化這種殘酷。

這明明就是「性奴隸



而片中日本軍官都說:

你們隻是為皇軍而活的「母狗



然而即便是慰安婦,也得不到日本政府的正麵承認。

劇中女孩貞敏的扮演者薑荷娜是在日韓僑的4代,在她接演電影時收到日本民眾各種威脅。



但媽媽還是決定讓女兒出演。

如果是別的電影的話,說不定就不會拍攝了,但是這部電影關係到我們民族的曆史,有傳播正確的曆史認識的作用,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拍才行。

影片在結尾時,出現了一份7萬5000人的鳴謝名單。



這些都是資助這部電影的人。

源於該片籌不到任何電影製片方的投資。

導演曆時14年,才籌集到韓國民眾約12億韓元(約合672萬元人民幣)的資金。



這個在2002年就已經寫好的劇本,在今年才得以與世人見麵。

這份執著,來源於導演曾在一次公益活動中,偶然看到慰安婦受害者薑日出奶奶的畫作——

《被蹂躪的少女們》

畫中少女們的屍體在山坑中被焚燒。



這一場景震撼了導演。

魚叔看過電影,也極為震撼

要有怎樣的勇氣,才能直視這段曆史?

不過。

影片質量一般。

沒有過多技巧。

但是。

麵對這樣的主題,已無需苛責它的藝術性。

而且。

相比其它這一類型的電影,都渲染絕望的基調。

《鬼鄉》卻有些清新的色調。



難過,但不至於壓抑;

失望,但不至於絕望。

作為劇情片來說,魚叔並不喜歡怪力亂神的這條線。

總感覺弱化了影片的衝擊力



但導演在采訪中表示:

為了祭奠那些冤魂,我用了「鬼字。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能夠讓她們回歸到自己的家鄉。也希望電影能夠成為以後佐證這段曆史的文化資料。

而這一點也體現在了影片結尾現實與過去交錯的場景。



除了《鬼鄉》。

同檔期的《素媛》、《思悼》的導演李濬益執導的黑白愛國影片《東柱》,也受到熱捧。



取得不俗的票房。



在所有藝術中,電影最具有直麵的力量。



相比抹淨,我們更願銘記。

一位慰安婦老人看過影片後就說道:

感謝《鬼鄉》讓大家記住我們曾經遭受過的。



而這哪裏隻是韓國人的傷疤,這也是我們的傷疤。

當時曾有中國投資商與導演接洽,希望將主人公改成中國人。

但被導演拒絕。

他在影片中也加入了一個中國慰安女孩的角色。



據統計。

當年日軍從朝鮮半島擄掠14-16萬名少女。

其中僅有238名得以生還歸來,而今尚存於世的僅僅46名。

那些亡靈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



而在中國,至少有20萬女性淪為了日軍慰安婦。

在世者僅存21名。



這將意味著「慰安婦可能會成為被時間掩蓋的曆史。

但有一部像《鬼鄉》這樣的電影,再過50年,韓國人都不會遺忘

這就是一部,改變國家的電影。

版權聲明:本文係“獨立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