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個搖滾圈”聯袂合唱 老去的老狼煲了碗餿雞湯(圖/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娛評:老去的老狼,煲了碗餿雞湯

紀如澤 獨立撰稿人

大概每個人都會經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差別在於時光長短。有些人走上巔峰從來沒有走下來的意思,而有些人從到達的那一刻開始便走了下坡路。

戀戀風塵二十年,老狼上周五在《我是歌手》上拽著“中國搖滾樂半壁江山”(或者按照何炅的說法是“半壁江山”)給大家帶來了一件《禮物》,朋友圈裏有昔日的歌迷不太好意思直接批評,就發了“你們開心就好。”

老狼和“中國搖滾樂半壁江山”給大家帶來了一件《禮物》

如果之前對中國搖滾樂還有抱有泛著光的回憶,那麽聽完這首車禍現場,除了尷尬,就剩同情了。畢竟年紀大了,連矯情都費勁。唐朝、黑豹、鮑家街43號、汪峰、欒樹、周曉鷗、丁武、高旗、李延亮、馬上又、陳勁……誰也無法否認這些都是(當年)響當當的名字,然而多年之後,再聚首合作成這般模樣,麵對在場的歌壇鮮肉,不知這群搖滾前輩是否也會汗顏?

如果沒有李克勤請來葉倩文和林子祥,老狼們可能不會尷尬得如此徹底。當然,有叔叔說,這群人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奇跡,開口淚目,那我這樣的後生聽眾也不好說什麽。這年頭,誰還沒點兒不要錢的情懷呢?畢竟《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都能拍成電影了。

葉倩文、李克勤、林子祥

人是選擇性記憶的動物,我們習慣性地記住並不斷過去記憶中最愉悅的片段,並不斷美化它,最終給自己編織出一個緋色綺麗的夢,這大概是所有懷舊主義和複古心態的根源所在。一廂情願是一件特別沒意思的事情。

老狼的好友、《三聯生活周刊》的文化主筆王小峰在文章裏寫道,老狼的口頭禪是“我都紅成這個逼樣了,你知道嗎?”,我知道啊,可是即便青春癌的電影還在上演,也留不住校園時代一去不返。沉迷在昔日黃金時代的回憶中,永遠保持懷念的姿勢,到如今隻不過成了掙錢的法子,還順帶進行文化挾持。這不免讓人懷疑,或許根本不必感慨搖滾已死,因為它從來沒有好好活過。聽著今天的《禮物》,我們很難說服自己那些剃個光頭或紮個小辮兒的歌者真的就代表搖滾樂。

講真,看到老狼和他的幫唱團時,我是有點蒙圈的,畢竟老狼在之前的節目裏,請來高曉鬆開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時,已經算是用民謠打過情懷牌了,算是倚老賣老過一回。沒過多久,再來這麽一出就有點耍流氓的意思了。

高曉鬆與老狼

或許台上吹拉彈唱的各位搖滾老狼都不曾想到,這次的演出他們把自己踹下了神壇,用事實告訴聽眾一個尷尬的現實——有些人老了,是從內而外的老了。站在商業化最徹底的芒果舞台上,指望用喝高了在ktv吼兩嗓子的水平,賺一點高齡文青的眼淚,這基本上就是電影《老炮兒》裏馮小剛跪在野湖冰麵上那姿勢。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如今這群身材發福,肚腩凸顯的男人們,在還是小鮮肉的時候,個頂個的離經叛道,標榜反商業化,堅持獨立音樂是他們放浪形骸的通行證。

在他們最紅火的年代,港台流行音樂也正迎來大好時光。這夥搞搖滾的最瞧不上的就是商業化包裝下的流行歌手了,畢竟情懷,談錢什麽的簡直俗透了,照他們的邏輯,靠錢砸出來的流行歌手注定是花架子,所以在心理上充滿了優越感。

1994年12月17日,包括何勇在內的“魔岩三傑”、唐朝參加了在香港紅館舉辦的“搖滾中國樂勢力”演唱會,紅館出現了破紀錄的上座率,香港觀眾站著看完全場演出,表現出不可思議的瘋狂。那是內地歌手第一次在香港舞台上表演,香港演員黃秋生激動得滿場跑,邊跑邊喊邊撕自己的衣服。

 

何勇

演出之前,發生了一件至今被人惦記的插曲。媒體采訪時,記者問何勇對香港音樂什麽看法,何勇說:“香港隻有娛樂,沒有音樂,‘四大天王’裏就張學友還算是個唱歌的,其他幾個都是小醜。不服氣的話,大家可以出來比試比試……”這公然挑釁的氣勢建立在對商業化下的流行音樂的鄙視心態上。

據說當年因為何勇這幾句話,好多年輕人分成了兩派:聽搖滾的和聽四大天王的。當然,更受到這番話刺激的顯然是香港娛樂界,當時何勇他們的演出海報也被黎明、郭富城、劉德華的歌迷撕得粉碎,主辦方不得不重新張貼。

時光並沒有寬容當年盛氣淩人的搖滾青年。多年後“魔岩三傑”已然成了“魔岩三怪”,頹廢、衰落、皮褲、憤怒、精神失常,成為昔日搖滾青年的代名詞。可能竇唯在地鐵上那張照片隻能說是才華燃盡,幾度出入精神病院的何勇捅了人也值得惋惜,畢竟他們堅持遠離商業和消費,主動脫離大眾也說得通。

但精彩故事總有反轉。2013年,張楚在上海舉辦“孤獨人的人是可恥的”演唱會,在采訪時,媒體重提當年的何勇之罵。對於這個至今都被廣泛認為是當時內地原創音樂對港台流行樂公然挑戰的舉動,人到中年的張楚笑著給了一個解釋:“這隻是故意炒作出一個氛圍而已,我們沒猜拳,抓的鬮,讓何勇罵。”

阿咧?哥幾個1994年就開始玩炒作了?說好的不來商業化呢?

其實炒作也好,真言也罷,到今天也沒那麽重要了。二十年後,葉倩文和林子祥為了李克勤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HighD,他們用不帶喘的rap告訴我們,音樂確實有商業包裝,但更重要的是實力功底。《我是歌手》舞台上,葉倩文唱罷調侃:太晚了,林子祥該睡覺了,儼然一副樂壇神雕俠侶的模樣。當然也提醒我們記起,這對音樂伉儷一位年過半百,另一位甚至年近古稀了。人都要老去,這無法選擇,但可以選擇老去的方式。




林子祥的國語歌裏麵,廣為熟知的是他和葉倩文那首《選擇》,恰巧,這首歌也是兩人定情之作。其實林子祥的粵語歌也很多經典之作,內地觀眾可能不太熟悉,這次唱的《阿Lam日記》就是他填詞於“邁阿密之音”合唱團的《Conga》,《數字人生》則改編自巴赫曲間奏《G大調小步舞曲》。兩人從氣息、音準到節奏都幾乎挑不出毛病的歌聲驚豔全場,唱的是老歌,張口便知故人來。

其實,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1月,林子祥在“佐治歌壇40年”演唱會上,已經連開四場,場場唱足三小時的他,也曾不客氣地自嘲“唱的都是老餅歌”(粵語老掉牙的意思)。觀眾大都體諒時間帶來的外形變化(話說回來,就算比顏值,老狼們也是要out的),也能理解對老歌的執著。人可以老,歌可以舊,但歌聲應當如故。這是一個職業歌手的專業素養,這也正是標榜獨立的搖滾老狼們所缺失的。

讓那些本來活在記憶裏的神級歌手忽然集體下凡,傳說中仙風道骨渾然不見,倒是一股子借屍還魂的氣息。借屍已經夠俗的了,然而借了屍都沒能還魂,讓人說什麽好呢,老狼們?

老狼們實在下不來台,最後有人給封了一個“無冕之王”,這名頭耳熟,不少媒體人也喜歡用這個近乎耍無賴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