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朝鮮農村:雖不富足 但一片欣欣向榮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46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從檜倉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陵園俯瞰朝鮮農村。房屋整齊劃一,不少是長條形的,裏麵大概住著多戶人家。(中評社記者攝)



  中評社香港10月14日電(記者 劉曉丹)10月5日,赴朝鮮訪問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緊湊的行程中,特別抽出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驅車前往距離平壤100公裏的檜倉,憑吊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來回4個多小時車程,一路皆為朝鮮農村景致。中評社記者坐在采訪車後座上,在劇烈的顛簸中,透過車窗拍下這組圖片。



  朝鮮的鄉村景色,美麗宜人。那天晴空萬裏,展眼望去,近處是一片片莊稼,有綠油油的、也有金黃色的,遠處是起伏延綿的山丘,暗綠叢中夾雜紅葉,煞是好看。



  朝鮮山多,坡地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隻有1.1畝。據記者觀察,農村裏,從路邊到半山腰,都種滿了糧食,土地盡其所用。



  房屋紮堆。鄰近的房子,外形結構一模一樣,明顯是集體搭建的。



  在朝鮮,住房是國家包辦的,屬於計劃經濟的一種體現,平民住房幾乎沒有“個性建築”。農民所住的多為平房。白牆、灰瓦、藍窗棱──外表體麵光鮮,沒有特別破舊的;可惜玻璃窗內很暗,看不清屋內情況。



  一條條插在田間的紅色標語,不時閃現。小村莊裏,則有色彩鮮豔的巨型領袖畫像,畫在一堵麵向公路、單獨豎起的白牆上。通常旁邊還會有一座紀念碑。



  不知是因為午休、農休,還是什麽別的原因,一路上,記者沒看到幾個農民。



  偶爾瞅見幾頭黃牛在田間走動,長得頗為肥壯。



  進入平壤郊區,開始出現一些類似廠房的大型建築物。路邊的居民區,是一些三、四層高的小洋房,乾淨利落,整齊劃一。房子與街道之間,種著花草,頗有北歐風情。



  若再看看街邊的行人,又覺得這裏更像20多年前的中國農村。鄉下人臉曬得黝黑,他們身上的布衣以藍灰色為主,不及平壤市民穿得光鮮。公路上過往的車本來就不多,我們的車隊浩浩蕩蕩,更引人注目,路邊不少人放下手頭的工作,目光隨著車隊移動。



  最吸引外國人目光的,莫過於“金正日式”套裝了。無論在平壤市內還是郊區,不少人都穿著這套土黃色的拉鏈夾克。據記者了解,這種服裝的名字叫 “Jamba”,是工人階級的服裝,也是朝鮮最普通的服裝,普及程度相當於幾十年前中國的中山裝。不僅男士喜歡穿Jamba,連不少女士都有一套。外界常說金正日穿著特異,原來,他這身打扮在朝鮮是一種親民的體現。



  一如預期,在進入平壤之前,手機收不到任何訊號。雖然幾個月前朝鮮已經正式開放手機網絡服務,不過手機價格昂貴,電訊網絡也未鋪到農村。朝鮮的農民恐怕還要等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跟中國農民一樣“一邊耕田一邊打”。



  資料顯示,90年代之前,由於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互補互惠,在蘇聯的支持下,朝鮮建成了發達的集約農業。糧食產量曾一度超過1000萬噸,並成為糧食出口國。然而,在蘇聯解體、集約農業崩潰後,朝鮮糧食產量降低到250-300萬噸。1995至1997年,朝鮮連續大幅度減產,曾遭遇3 年的大饑荒,當地人告訴記者,那幾年“餓死了很多人”。



  如今,在各種農業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朝鮮農業生產正在逐步恢複。朝鮮農村給中評社記者留下這樣的印象:雖然算不上十分富足,但是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46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朝鮮農村也能見到大幅領導人畫像,山上嵌著大紅字標語。(中評社記者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51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農村的房子外形光鮮,整齊劃一,明顯是集體搭建的。(中評社記者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52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田間插著的紅色標語。(中評社記者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52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偶爾瞅見幾頭黃牛,長得頗為肥壯。(中評社記者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52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我們的車隊從檜倉到平壤,隔一段路就能看到這樣的標語“牌坊”。(中評社記者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53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臨近檜倉的一段路上,每隔幾百米有一名軍人站崗,看到車子經過,一律筆挺地敬禮。(中評社記者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53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在朝鮮農村,從路邊到半山腰都種滿了糧食,土地盡其所用。(中評社記者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54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朝鮮農村的房屋,外表白淨光鮮。(中評社記者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13/10110255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從平壤市內到平壤順安機場的路上,有不少這種漂亮的小洋樓,頗有西歐風情。樓前麵豎著標語。(中評社記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