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導演張紀中的老婆是才女美女 一點也不假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向注重隱私的中國著名影視劇導演張紀中從未向外界透露過自己家庭生活的一絲內幕,這讓外界疑團四起,各種猜疑都有。有人笑談,是張導家中有才女嬌妻,不敢張揚,更有人稱張紀中的老婆絕對不是一般人,否則天天身邊美女如雲的張紀中怎麽一點反應也沒有,出淤泥而不染?

要說張紀中的老婆是才女,一點也不假,她寫書,也做導演。她寫人物傳記,也寫導演手記,寫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寫小說,十多年以前還寫詩。她的導演呢,有八年 “東方時空”的紀錄片,也有過《直播中國》的直播導演,而現在感動了這個中國的《感動中國》,是她連續六屆五年的總導演。我們第一次見麵提到網上那些撰寫她生活狀態的文章。她說“無一屬實”,她稱自己“最好的脾氣都留在工作中了”,生活中的爭吵辯論遠遠超出溫情的時候。

午後的陽光照進咖啡館裏,一位戴著黑色無邊帽,打扮入時的女人,打著電話款款而來,尚未入座便招呼服務生來杯普洱茶,“對,明晚一套八點《感動中國》播出,一定要看啊……”此人便是《感動中國》的導演樊馨蔓,也是人們議論中的著名電視製片人、導演張紀中的妻子。

座穩後,看到記者在網上下載的有關她的資料,順手拿出了筆,在資料上麵劃了起來,“看到了嗎?這句話,還有這些……都是假的,網上有關我的東西基本都不屬實,都是誰寫的啊?太莫名其妙了……”抱怨完,樊馨蔓樂了起來,認真地對記者說:“這可是我第一次接受記者的采訪,實在是沒辦法了,網上所說我與張紀中的事情都是很假、和我們的現實毫不相關的,好多朋友看到有關我的新聞後都在問我,弄的我都不好意思,還不如來個徹底澄清。”

將近2個小時的聊天中,張紀中的這位背後的“神秘人”漸漸浮出水麵。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a7hhqw.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從導演夢開始說起

熟悉馨蔓的朋友經常質疑:“你這柔弱的江南女子怎麽可能做導演?先把頭發簡短,再把嗓門練粗,可能你還會像點……”這樣的疑問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中央戲劇學院,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候,樊馨蔓立誌做導演、報考導演係的時候。

朋友的質疑是沒有錯的,出生在西湖邊上的馨蔓是地道的江南女子,不是針對某件事情,她不愛說話,她高高的個子看上去似乎很“瘦弱”,但是她有直率而認真的性格,一旦她開始做事,哪怕隻是做一個菜,“也能夠發現有沒有一個好導演的潛質”。

“你看這段說我的生活之路風調雨順,包括學校畢業及出版自己的文學作品……嗬嗬風調雨順一直是我盼望、又不敢領受的前景。我的經曆不是這樣。”她在我們手邊媒體報道的新聞上劃了一條長長的道子,從頭說起了自己的艱難創業史。

三次考戲劇學院失敗 隻因無戀愛經驗

在樊馨蔓還在杭州讀高中時,浙江電視台演員劇團招生,僅幾人的名額,在幾千人的麵試中樊馨蔓居然被錄取。“這是我所有相關藝術考試中運氣最好的一次,也是重要開端的一次”。樊馨蔓回憶當年。至今她也不明白她怎麽就那麽幸運地被錄用了,因為當時“我從來長得不好看,讀高中的時候還胖乎乎的,因為有些自卑,從來不和同學多交往,更不和男同學說話。”而那些同是藝術團的女孩子,在她的印象裏麵,美極了。

高中時候最亮麗的記憶,就是去浙江電視台學習表演,參加影視劇的拍攝。但是在樊馨蔓的記憶中,引發她無限興趣的,不是能夠拍攝什麽戲、接演什麽角色,而是一周幾次走進電視台,聽見機器“哢噠”的聲音。很久以後她才知道那是編輯機打點和工作的聲音。為此她每次選擇的都是經過二樓編輯機房的路線。她在浙江電視台認識的最好、最早的朋友,是技術部的朋友。 “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我現在做完節目,每次的剪輯都一定自己做,合成機房的操作也是我自己。我從來不懼怕機器和技術,我覺得在創作的過程中,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能夠成全、體現藝術的要求,而如果這一要求不是自己心----手的合作、是需要通過傳達給另一個人再達到的,那會很耽誤時間,也很吃力的。”
在藝術團的時光,別人都是爭取演戲,爭取角色,隻有樊馨蔓每次都要求導演“讓我來錄象吧”,“我來做場記吧”。她都如願了,在浙江電視台的短短幾年,她小小年紀已經是七、八部電視連續劇的錄象,場記。她說“導演同意我,一定也是因為我確實沒有很靚麗、或者很獨特的外型。但是我在表演課上的表現,一直都是佼佼者。”

高中畢業後,樊馨蔓報考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的導演係,戲文係,但是連續三年,均以失敗告終。那時一個朋友和她開玩笑,說“你考不上的!”樊馨蔓不明所以。那個朋友說,“第一你沒有堅強的後台,連軟弱的後台、背景都沒有;第二你連戀愛都沒有談過,你怎麽可能成為一個導演呢?戀愛是最好的學校,沒有談過戀愛就意味著你不了解人心人性,你心裏的窗都沒有打開、你怎麽導演別人?”朋友的話讓樊馨蔓很沮喪。她知道這玩笑話並不是真的一個玩笑。 “我唯一心裏明白的是,要做導演的願望不是以考上一個導演係為標誌的,就像我從小就知道,學識、文化並不是文憑,它們都是很漫長的一生的事情。”

在沒有考上任何一所她夢寐以求的學校的那幾年,樊馨蔓參與了大約有將近二十個不同職業的工作。她說“多接觸社會,多接觸人,應該也能夠打開我心裏的窗,也能夠了解人心,人性的,我當時想。”

第一次轉折點 進入中央戲劇學院

1988 年下半年,浙江電視台的一個朋友終於告訴她一個讓她躍躍欲試的好機會:中央戲劇學院麵向全國電視台招內部職工進修。但是前提是“電視台的在職職工”。樊馨蔓說“我太感謝當時浙江電視台文藝部的主任了,他姓於。現在已經不在人世。我當時求他,能不能夠幫我出一個證明,不是要證明我是浙江電視台的人,隻要幫我證明我參加拍攝過的電視劇。我相信我能夠說服中央戲劇學院的招生老師。”當年的於主任真的幫助了她,給她開了對於她一生事業至關重要的第一個工作證明。

馨蔓忐忑不安地到了北京。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了當時的招生老師。“聽我磕磕巴巴請求的,是中戲黃金鐸老師。我們至今都有聯係,我每做一個重要的晚會都短信給她,請她收看、指教。我感激她,她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北京人,她的坦誠,實事求是的態度,她語言表達與她內心的一致,她對我的影響不僅僅是她幫助我轉折了我的命運,她也給我看到了一個正直的人的標準。這樣的人的標準,在我以後、至今與無數北京人的交道中,我都感受到了。”黃老師認真的傾聽樊馨蔓不是一個電視台在職人員的“坦白”,也傾聽她想進入中戲學習的願望。她同意了。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f0vud.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當時樊馨蔓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在北京期間除了得到寶貴難得的上學機會,竟然會定位自己未來的人生。她在那時遇到了張紀中。“他也是在學校進修。但是他不常來。”張紀中給樊馨蔓的印象是這個人個子高高的,瘦瘦的,總穿個大頭皮鞋,也不愛說話,更令她驚訝的是張紀中每次吃完飯了,總不刷碗,總把碗放在她們的宿舍她與張紀中的交往也僅此而已,沒有故事的展開,更沒有戀愛。一直到學校的學習結束,樊馨蔓與張紀中的關係連“親密一點的朋友”都不是。說話兩三句她還會臉紅,想馬上走開。但是他們遭遇了,為未來的歲月留下了鋪墊。

第二次轉折 被張紀中一腳“踢進”《東方時空》

90 年中戲的學習生涯結束。之後的三年,是樊馨蔓與張紀中不可思議、又真實展開的具體生活。樊馨蔓繼續幹著“工作性質相距十萬八千裏的工作”。也商業集團,也有麵包工廠的管理,還有國家貿促會的外宣。也參與電視劇的拍攝,做副導演,把自己送入北京外語學院上學。直到1993年的冬天,“張紀中有一天給我一張髒兮兮、破損了的報紙。他說是走路踩到的,但是就在踩著的地方,他低頭看到了中央電視台麵向全社會招聘記者的招聘廣告。”這真的是一次命運的贈予,就是這則恰巧被張紀中踩到的廣告,展開了樊馨蔓頑固留在北京的真正意義.

對於中央電視台,樊馨蔓從來都是不敢奢望。“其實我1990年決議留在北京的時候,有朋友幫助我聯係了‘綜藝大觀’劇組,那時的導演是郎昆,我還在他劇組混了一個多月,混得又消沉又自卑,一點都不快樂。他們對我非常好,但是我差距太大了,幹什麽都覺得不對。我現在對來我們部門、我們組實習的任何小孩都很好,因為我記得當時任何一點對我的微笑,對我的寬容,有多麽的重要!”在進入東方時空之前,“我但凡坐車路過中央電視台,都是低頭的,不敢看,看了自己要難過。那裏有我的理想,我說不清楚,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麽,但是……隻有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才會仔細的看一眼。”

1993年央視的招聘麵試在梅地亞二樓。樊馨蔓進入梅地亞,第一眼看到的是倪萍正在接受采訪。“我看到的倪萍又瘦又高,一身黑衣。我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北京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麽?就是理想實現的種種可能性。”可以說當時看見倪萍,對於樊馨蔓產生的作用是“激勵”。

她的“東方時空”麵試,一連闖到了第三關。但是,“真是每一關的麵試都是闖的。每一關麵試的老師----後來知道都是我們新聞評論部的主任,製片人---- 都對我說,‘你不適合做新聞。你連新聞的要素、評論的概念都不清。’我說,我會清的,如果給我機會讓我試一下的話。他們很好,真的給我機會讓我學習。如果說來北京上學是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進入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是我生命的重塑。”在新聞評論部,樊馨蔓懂得了如何麵對自己,如何麵對他人,什麽是實事求是,什麽叫客觀負責。在這個她向往已久的領域,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徹底改變。而在此時,張紀中事業也開始起步,開始拍攝《水滸》。

同居十二年 終於開花結果

“你們88年就認識了,那一定很早就結婚了?”隨聊中,記者無意問到了一個敏感話題,坐在對麵的馨蔓表情很豐富地的笑了起來,“我個人的看法隻代表我個人,不是普遍認為。我們是同居了12年才結的婚。“那麽久才結婚?”看著記者的一臉吃驚,她解釋道:“我覺得兩個人沒有在一起生活過就結婚那那膽子也太大了吧?不但這麽久才結婚,我也沒有舉辦過婚禮,也沒有過和他到哪個咖啡廳坐坐,我們之間也從來沒有過網上不知是撰寫的那種‘相處的甜蜜和巧妙’,我們很塌實的生活,我們之間的甜言蜜語還沒有我們和小狗說的多。”

2002 年5月份,張紀中與樊馨蔓登記結婚,沒有任何的儀式。他們上午匆匆登記結婚,中午就在張紀中的劇組吃食堂飯,下午張紀中與剪輯師剪《射雕英雄傳》,樊馨蔓在一旁一邊寫著《芝麻開門》,一邊隨時“采訪”著張紀中。當天晚上,他們一起約見的鍾麗緹,洽談《天龍八部》的合作。沒有人知道這天是他們結婚的日子。

‘感動中國’這檔前所未有、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的節目,也是在這年年底出籠了。

“2002 年十一月我們開始籌備感動中國人物,當時正是張紀中他們拍攝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全國產生熱烈反響,石光榮感動、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我們就想:一個虛擬的人物感動了這麽多的人,十三億個中國人,怎麽可能找不出來十個感動中國的人呢?而我們也是從‘激情燃燒的歲月’看出了人們內心情感的渴望。善良,正義,真情,付出,所有這些人性中美好的,閃光的,貫穿了幾千年的心靈寶藏,他們不但依然都在,也正在時代的發展進程中發出呼喚。我們已經有很久沒有去顧及我們心靈的渴求了。這些苛求,比我們對於金錢的苛求,一切物質的苛求,都要重要得多。”

2003 年播出、200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雖然在樊馨蔓現在的談論中顯得充滿了遺憾,但是在五年前同樣是春節期間的播出,產生巨大反響。“原版還要好一些,有將近100分鍾,但是第一屆沒有那麽多的節目時長,給剪成了70多分鍾。第一期也是在春節時候製作的,我記得是初五通宵製作完成將近100分鍾的節目,然後我就離開北京了。播出的70多分鍾我不滿意,因為我是盡力追求完美的人,而那一版的剪輯點生硬極了,聲音和畫麵幾乎都是‘攔腰截斷’。”

從此樊馨蔓在節目的正式播出前不再離開北京。

由此看來樊馨蔓確實不是一個網上所謂那樣“浪漫”的人,她似乎更像是認真到死板的人。而“感動中國”年度新聞人物頒獎盛典,也正是在她的這種性格之下,日益走向成熟,走向她心裏向往的完美。

記者手記

由於雅虎娛樂一直與張紀中導演有緊密合作,因此不少好奇人經常問我這樣的問題:“張導的老婆是誰啊?你見過嗎?”我無語,雖然經常與張導接觸,但從未見過或者是聽說過有關於他家“嬌妻”的一點兒故事,所以對於新聞出身的記者,我更是好奇。一次偶然,終於有了這樣的機會。

三次見樊馨蔓,僅有一次是采訪,一次是她開著吉普車風風火火趕來給記者送資料,趕到時發現資料竟然沒帶,於是又風塵仆仆開著車去開會了。再一次就是資料拿到手,本想著重采訪一下有關她工作更深度的新聞,可能是已經熟悉的緣故,采訪卻但跑了題,一個多小時下來,聊的話題和她自己的工作截然不同。

每次見到她總是戴著個黑色的帽子,問她為什麽?她笑談,這是忙人的一種表現,就像張紀中為什麽留胡子一樣?“他那是懶,留頭發胡子好打理,節省時間。”

幾次接觸下來,我發現她是個心思細膩並獨有見解的女人,也許是導演出身,洞察力很強,你和她談話,剛張口,她就已經知道你要說的是什麽?不會像其他明星之類的人物,談話拐彎抹角,很直接,把你想要知道的一切都會告訴你,尤其是一說到她導演的這檔《感動中國》的節目,那更來了職業精神,恨不得把做節目中的每個細節都一一道出。可見她不是一般的女強人,對工作的兢兢業業和對事業的執著,從言談舉止就可得知。

一直以為有著中國著名導演老公的身份,樊馨蔓的事業才能如日中天,後來才知道,她有今天的成績完全是靠著自己打拚下來,在她身邊的同事和朋友也很少提起張紀中的名字,反倒是張紀中的事業還少不了樊馨蔓的支持。比如幫助張紀中寫書,打理劇組的事務,甚至到每部電視劇的主題曲都由她一一把關,無意知道《神雕俠侶》中好聽片的尾曲《天下無雙》歌詞竟出自樊馨蔓,雖然聽說了一些關於她與張紀中的故事,但我卻不知如何做出整理,因為從從這首歌詞中已經表明張紀中與樊馨蔓浪漫故事的一切內容----穿越紅塵的悲歡惆悵,和你貼心的流浪,刺透遍野的青山和荒涼,有你的夢伴著花香飛翔,今生因你癡狂,此愛天下無雙,劍的影子水的波光,隻是過往是過往,啊……如果還有貼心的流浪,枯萎了容顏難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