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博報】床照事件:哪個女人要和陳冠希過不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鳳凰網博報】床照事件:哪個女人要和陳冠希過不去?




■文/殷謙
    演藝圈裏的“床照”事件非但沒有塵埃落定,反而引發甚囂塵上,繼而塵土飛揚了。事件的起因歸根結底要數到男主角陳冠希身上,這個地道的風流情種一不留神引爆了雷管,自己卻跑到美國聽響去了。阿嬌要“自殺”,柏芝要“離婚”,容祖兒更是一頭汙(霧)水,娛樂圈就差要戒嚴了。中國的媒體家家都築好了糞池,而狗仔們更是個個都緊握激烈而有力的攪屎棍,一池糞土是越攪越混,□□飛濺,媽媽的,真是臭氣熏天。戴上耳機閉上眼睛,聽著費翔那首富有節奏感的《冬天裏的一把火》,別是一番滋味。
    聽說香港警方逮住了一個幕後嫌疑人,尚不知結果。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和滑稽了,想知道這家夥哪裏搞到的這麽些當紅明星的不雅照片。相關明星的公司一再聲明強調照片是合成,說了還不如不說,如此以來,可能是合成的也沒人會相信了,左看又看上看下看怎麽看都不像是合成的,因為從照片表麵看要比周正龍的假老虎照片真實幾萬倍,可笑的是肉眼都能看出來的紙老虎照片卻被拿去進行各種高科技鑒別,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媒體輿論的力量。再來看看這些高清晰的不雅照片,不用高科技肉眼就可鑒別它的真實性,如果各種媒體再這樣不加節製地輿論下去,這些照片恐怕要拿到國際上去鑒定了。
    把別人的隱私公開確實是缺德的行為,也是有傷別人體麵和尊嚴的行為。法網恢恢,抓住肇事人,如果法律允許完全可以按照謝賢的意思辦,將“對方的肉撕爛,把他的筋抽出來”,除此不能一解心頭之恨。令人疑惑的是,肇事人從哪裏搞到的這些照片?陳冠希為什麽要跑到國外?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麽蹊蹺?因陳冠希修手提電腦外泄?即便如此,那麽竊得照片的人為什麽又像趕死隊一樣和一個藝人過不去?為了錢還是為了名?看似都不像。猜測隻有一個可能,無非就是這個風流情種辦了事提上褲子就不認帳了,被某個女人事先就攥住了把柄,事後才有此報複。
  當然也不排除有那麽些個患有嚴重“性景戀”者竊得別人隱私惡作劇的——為了獲取“性”的興奮而喜歡窺探性的情景,“性景戀”患者多少有點心理上的變態,他們總是對女人的內褲內衣表現出奇特的癖好,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極需要偷看別人的“性”活動或受異性虐待而獲得“性”快感的幻想,嚴重的時候其行為更可惡,自己看了還不過癮,非要公開出來讓大家“分享”才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說來可笑,有道是“一個人吃飯不香”,從某種限度來講,這也算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和行為,因為太過鄙陋的社會習慣,加上中國人對於裸體及性生活的狀態過於隱秘:這是一種很尋常的心理,有些事物你捂得愈嚴實,人們愈是要一探究竟。在殷謙看來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原因,那就是我們這個日益月滋的敗壞的時代風氣,缺乏對於性的適度的隱秘,缺乏對於性的純潔的態度,一句話,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缺乏優雅教養的時代;試想在這樣一個現實的時代,倘若性因此變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粗俗的段子,網絡空間裏無所顧忌的情色故事,那麽就有可能使這個時代缺乏教養的人不知不覺地變成“性景戀”患者——隨便可以拿出別人不雅的照片公開發布,隨便可以拿出別人的裸照四處張貼,因為日常“性”的現實情景完全解除了他們的道德顧慮,給了他們無限的傳播“性景觀”的勇氣。
    不雅照片被相關方麵定義為“移花接木”純屬盜鍾掩耳,看看那些照片上的人,哪個不是瞪大眼珠子對著鏡頭的?普天之下又有哪個男女願意瞪著眼珠子伸長舌頭並且滿臉蕩漾著勾人魂魄的淫笑對著鏡頭讓人偷拍的?說來說去,照片就是那個風流情種和幾個女人自拍的,可能是想留作紀念,後來不慎外泄,風流情種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也會倒繃孩兒,見事情鬧大便倉皇出逃了。人要敢作敢當,既然心中無鬼,既然照片是“移花接木”,就更沒有擔驚受怕的必要了,在殷謙看來既然事已至此,自殺、躲避、逃跑都不是最好的辦法,學學人家劉嘉玲,當年被人綁架並拍了裸照,可她依然故我勇敢麵對,無論何時何地劉嘉玲還是劉嘉玲。說到底這隻是狗屁大的一點事情,沒什麽大不了的,受到譴責和懲治的應該是那些肇事的人,就算自殺、躲避、逃跑也輪不到你們,而應該是那些犯罪的人。可恨的是,就怕當事人明知道沒什麽大不了,卻偏偏故作姿態賊喊抓賊,巴不得把事情弄大以此來炒作,最好不要讓我們發現原來這些所謂的“照片門”原來是風流情種自己的傑作。
    說實話,這種事情在娛樂圈並不新鮮,有些媒體這時候出來充當攪屎棍多有炒新聞之嫌,大過年的,四周靜悄悄的,有些媒體耐不住寂寞,於是又一次掀開了熱門話題的炒作,本來那個肇事人僅僅是在一個角落裏瞎鬧,結果在媒體的幫助下鬧得是神州大地不得安寧,媒體並沒有發揮出真正的積極的作用,反而成為整個事件的地道的“幫凶”。殷謙不是說媒體不能報道,而是媒體如何報道的問題,媒體應該將整個“床照”事件點到為止,將事件報道提升到道德的高度使之平衡與節製,並朝著健康與和諧的方向發展,培養人們對事件的詩性的和健康的態度,絕對不是現在媒體偏執的、推波助瀾的引導而體現出來的極端與失衡、墮落與放縱。
                                                                                                                 2008年2月1日晚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