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神童罰球連中150個 13歲女孩天賦震驚全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dimg/2007/1121/img-119706658856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13歲女孩宋何景

(引子:9月23日,江西樂平CBO全國技藝籃球總決賽上,13歲的女孩宋何景,連續罰球 150個全中,三分球15投13中,技壓群芳、震驚全國,當之無愧奪得CBO之星。 11月10日,在CBO的收官大戰上,小何景以表演嘉賓的身份亮相,在全場觀眾的齊聲數球聲中,小何景連續罰中27球,三分遠投33投30中,贏得了陣陣喝彩。互聯網開始爆炒這個13歲女孩。什麽《恐怖CBO女孩》,什麽《CBO奇人》。"她是個神童!"網友開始追捧。"投那麽準,是不是吹出來的?"也有網友開始懷疑。宋何景真的有那麽神奇?本報記者為您揭開神秘之紗。)

宋振明夫婦吵架了。

原因很簡單,15日晚他們的13歲女兒宋何景在一場籃球比賽中,跳投時被人撞了一下,失去了平衡,落地時後腦著地,小何景頓時覺得頭暈暈乎乎的。那晚,何景投中9個三分球。宋振明的妻子心疼得要命,宋振明認為不礙事,兩口子爭吵的結果是,第二天一大早,宋振明帶著孩子去了阜新市二醫院拍了CT。

宋何景是阜新籃球學校一名極不普通的學生。在9月23日江西樂平CBO全國技藝籃球總決賽中,13歲的宋何景連續罰球150個全中,三分遠投15投13中,技壓群芳,當之無愧奪得CBO之星,並被組委會授予創紀錄獎。在不少視頻網站上,都有宋何景神奇的連中片斷,而點擊率也逐漸攀升,網友們都驚奇於小何景的超高命中率,甚至有人高叫著讓她進中國國家隊提高投籃命中率。"籃球神童"就這樣傳開去,"宋何景在同年齡段的孩子中,甚至在全國的籃校裏,定點投籃的命中率也是第一。"鄒延霞,宋何景籃校的老師,同時也是國家少年女籃的教練,這樣評價道。據悉,150罰150中還不是宋何景的紀錄,那天要不是組委會還有其他賽事的安排,宋何景可以繼續罰下去。在宋何景的記憶中,她的紀錄應該是連續罰球 209罰209中,連續三分98投98中。

神童,真神

"說吧,你想讓我進多少個?"宋何景的口吻帶著無比的自信。籃球在她的手裏,似乎真的隻是個玩具。上午從醫院回來後,宋何景就上床休息去了,醫生看了CT片後,說她沒事,宋振明夫婦也算鬆了一口氣。阜新才下了雪,溫度降到了零下十度。被窩對於 13歲的小女孩來說,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然而記者的到來讓她無法找到合適的"借口",要在平時,這時正是她的投籃訓練時間。揉著眼睛,小何景顯然還沒有睡醒。教練讓她活動活動,球一到她手裏,就拍得砰砰的響。罰球與投三分是何景的最愛,輕輕鬆鬆,她就能表演一個罰球二十罰二十中,三分二十投二十中。宋何景一點也不怕生,特別愛笑,臉上的兩堆紅暈笑起來特別的好看。"今天狀態不好,一沒睡醒,二頭還有點暈。"那晚碰撞後的陰影還沒有散去。"不過也沒事,打球哪有不受傷的,我摔打多了,早習慣了。"13歲的女孩,話語卻很堅強。"手感好,肌肉耐力好,就是個子矮了點。"這是鄒延霞對自己的弟子的總結。宋何景的體力好那是出了名的,別看才13歲,她現在一直跟著十五、六歲的女孩子練,有時也與男孩子們打對抗。"我觀察了一下,她罰完150個球後,手形不會改變,就是腿有點軟,要是換成別人,光是舉手150次,胳膊就會酸得不行了。"鄒延霞解釋道。

宋何景的神還表現在心理素質上。"對於13歲的女孩子,應該說都是比較多動的,而且喜歡的事物也比較多,但宋何景卻能夠將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籃球上,而且她的心理素質超級好,表現欲也很強,這點還真讓我吃驚。"據鄒延霞講,是她陪著宋何景前往珠江去領取CBO獎項的。"淩晨兩點從阜新出發,坐火車到沈陽,然後乘飛機飛溫州,再轉廣州,然後坐3個小時的車去珠海,到達酒店已是晚上6時。第一次乘飛機,宋何景暈機,下機就吐得哇哇的,回到酒店那個累啊。我看她的狀態不怎麽好,挺擔心的,可是第二天球場的表演,在那麽多人的觀注下,她仍然能夠38投 38中,三分球33投30中,在場的所有人都轟動了,連李元偉與賀黎明(賀龍女)都認為不可思議。"一到球場上就能集中注意力,人越多越興奮,發揮越好,這也是宋何景的過人之處。

神功,苦練

在阜新籃校,宋何景也算得上是個小名人。一提宋何景,學生們都點頭,"知道,她投籃特別準。 "可誰又知道,她的神投是如何辛苦的練成的。宋何景六歲開始練球,教練是她的父親。"每天早上4點半就起床了。我爸說中國隊體能不好,打球先練體能。於是我就開始練中長跑。"天還黑著,宋何景就得爬起床,在公路上,小小的身影晃動著。從1000米開始,逐漸增加,直至10000米。她現在的體能,就是在那時打下的基礎,這一點宋振明很是自豪,"不是吹,在籃校,一說上田徑場跑步,其他的孩子都扭扭捏捏的,隻有我女兒不怕,看見跑道還有點興奮。"而投籃則在在晚上進行。由於宋振明白天要賣菜,宋何景隻有等到父親賣菜回來後才開始學習籃球。"一般要練到夜裏十二點,每天都有定額,不投完不回家。最開始時是投籃 300個,兩分線上有5個點,每個點投40個。那時小,沒勁,就雙手抱著球向上甩。最開始一點也不準,慢慢的開始好起來。"那是一段非常艱苦的歲月,宋何景還記得,冬天練投籃,小手都凍僵了,可為了完成定額,不得不戴著手套繼續投。6年多來,除了生病外,天天如此,不同的是定額從300個漲到了500個,有時還要投800個。小小的年紀,就已經投籃超過100萬次。


13歲女孩子的手,本應該是細嫩的,但宋何景的小手掌,在籃球的磨擦下,已經變得有些粗硬。肌肉的耐力也是從小訓練的結果。"知道我的臂力為什麽那麽大嗎?是做引體向上,其他的女孩一個也做不起時,我就可以做10個了。"剛開始,宋何景也是一個都做不起,宋振明將孩子抱著,讓她懸在杠杆上,漸漸的,小何景不需要父親的幫助,自己都能做引體向上。宋何景的籃球之路走得並不輕鬆,為此她甚至放棄了上學的機會。在阜新籃校,正常的安排是半天的文化課,半天的籃球課,而宋何景是那極少數不上文化課的孩子。其實宋何景是很喜歡上學的,在老家讀書期間,她總是第一個到教室。但現在,她又說自己不羨慕那些上課的孩子,"因為我們走的路不一樣。"宋何景所謂的路,就是進專業隊。為此,她每天要訓練6個半小時,是阜新籃校其他孩子們的兩倍。"他們上課時,我就有時間有場地進行投籃訓練,這就是我與他們不一樣的地方。要投籃準,就是靠練,沒有別的辦法,在掌握好投籃手形後,就是練。"

信念 動搖

"練球枯燥嗎?"

"有時也覺得沒意思!"

"為什麽?"

"一累就沒意思了,我也是人嘛。"

宋何景撲哧一聲笑了,太陽光照在她的臉上,勾勒出天真與爛漫,很難將眼前的這個小女孩跟一個每天投籃500個,訓練時間長達6個半小時的人匹配。

"你覺自己是神童嗎?"

"不是,小時候我投籃不準。我都是靠自己練出來的。如果家裏有錢的話,我可以邊讀書邊打球,可我不能靠錢,隻能靠自己。而自己的條件也不夠,所以隻能多付出了。"宋何景指的條件不夠,是自己的身高。13歲的她身高1.62米,在阜新籃校女隊中算矮個了。"剛練球時,我爸也考慮到了身高問題,但世界上不是也有矮個打出來的先例嘛。我爸說了,如果努力夠了,就一定能進專業隊,如果沒進,那就是自己的努力不夠。"

"進專業隊的信心動搖過嗎?"

"經常想過,也動搖過,但每次一拿到球,就會拋在腦後。再說,如果真的沒有進,至少我還有個好身體。"宋何景並不滿足現在所取得的成績,"我的移動還不好,運球也需要加強,而且還沒有達到在三分線任何一點投都能達到40投40中的目標,移動中的跳投三分也需要加強。"完成以上的目標,宋何景給了自己至少一年的時間。而宋何景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那就是進國家隊。"隻要我投籃好,運球好,我相信一定可以進國家隊。一俊遮百醜嘛。而進了國家隊,我還要衝擊WNBA,我想與最好的女籃隊員過過招。"由於個子不高,納什便成為小何景的學習榜樣,"我喜歡投籃準的小個球員,納什個子也不高,但他是NBA的大球星。"納什的存在,給了小何景無限的希望。"我要用10年的時間來完成我的夢想,其實10年很快的,我已練了6年球,就像一眨眼。"對於CBO上取得的成績,宋何景認為是理所應當,"我付出了那麽多,這應該是我的收獲。"而她也想感謝她的父親,"要不是他,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畢竟我投多少次籃,他就要給我撿多少次球。"

天賦 彈琴

宋何景的運動天賦並不顯眼,因為其一她是扁平足,其二她也沒有身高優勢,相比而言,也許她的音樂天賦似乎更甚。宋何景的第一個籃球是她要求宋振明買的,"30多塊錢,那時我很滿足。"宋何景說她看見別人投籃就覺得好玩,於是自己也想投投看。"我隻喜歡投籃,不喜歡運球。"而選擇籃球,她說是與父親"不謀而和"的結果,"我和我爸都考慮了三天,第三天我想通了。"小學三年級後,宋何景便沒有再上學,而是全天投入到投籃訓練中去,宋振明也放棄了賣菜,全心全意的培養女兒走專業籃球的道路。

在小何景的眼裏,她已無法割舍籃球,她說她付出了太多。然而說道自己最喜歡的愛好,卻是彈琴。"當《同一首歌》剛流行時,我覺得挺好聽的,就自己按記憶將譜子寫了出來。我爸還不信,我就彈給他聽,結果跟原版的一模一樣。"宋何景自豪的說道,"還有不少的歌,都是我自學去譜的曲,然後在電子琴上彈,我隻要聽一首歌就可以將譜給打出來。"不過現在宋何景根本就沒有琴可以彈,因為在今年6月來阜新之前,宋振明已將老家的房子賣了,一切都變成了路費與學費。"不過我還有葫蘆絲。"葫蘆絲是宋何景的第二門樂器,"葫蘆絲是我爸讓我學的,他說以後出去打比賽,不可能帶著琴,而葫蘆絲卻很方便帶。"學吹葫蘆絲也是在河南老家,"我隻上了兩堂課,就可以吹好多曲子了。老師都讓我不要打球了,他說跟著他學吹葫蘆絲,保證可以上一所好大學。"宋何景的眼裏閃過一絲的甜蜜,不過很快便恢複了平靜。宋何景的手指細長,靈活,如果好好培養的話,很難說不是女版的郎朗,可是她卻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有時我不想練球了,我爸說長大沒有本事能幹啥?我說我可以彈琴。但學琴一節課就得交好幾百,家裏供不起。"話語裏平平淡淡,但心裏的失落卻可以感覺。宋何景還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每天她都要寫訓練日記,盡管沒上幾年學,但她字認得不少,"我每天都要抽時間學習語文,看字典練字。"在她的訓練日記裏,不時出現"受傷""很痛""堅持"等字樣。"現在沒有小時候有意思了,長大後,想的事情多了,特別是想大人的事。"宋何景說她想家了,她的老家在河南開封,"畢竟我是河南人。"但現在老家已經沒有了,而在寒冷的東北,宋何景與父母租住在一個僅有10平米左右的房間裏,繼續著她的籃球專業隊夢想,一年,兩年,也許十年,也許……本報記者 王繼飛

隻有1.63米的13歲神投手宋何景能夠被專業隊選中嗎?從小學三年級後,宋何景的父親就讓她放棄了文化課的學習專心練籃球,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台球神童”丁俊暉。而這樣的教育模式,會不會成為將來眾多培養模式中的一種?這兩個屬於未來才能回答的問題,卻讓關心小何景的人們有了一份擔心。

為女兒規劃未來

“上大學有什麽用?現在每年有多少大學生畢業?又有多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沒有一技之長,光有張大學文憑,等於浪費時間。”宋振明的話,馬上讓人想起了丁俊暉的父親丁文鈞在大侃教子心得時,提出的“讀書無用論”。如果他日宋何景真的成為了籃球明星,也許宋振明的教育模式將被抬高,但如果宋何景最終沒能成材,宋振明也想好了退路,“我們再補習文化課,現在上大學又不限製年齡,張海迪三十多歲還能學成幾門外語,我女兒再追還來得及。再不濟,我們還可以賣菜,賣包子,至少我們還有一個好身體。”

對父內疚:何景棄學練球,老父想告宋振明

宋振明撿起一個礦泉水瓶,“這可是一毛錢啊。”宋振明現在的家是一間從阜新籃校5分鍾就能走到的出租房,房租1個月100元。房間隻有10平方米,一張大床就占了一小半的空間,其餘的空間被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占據,裏麵裝滿了塑料瓶,隻留一條窄窄的過道。宋振明一家三口就住在這裏。此外,宋振明夫婦都在籃校的食堂幫工,學校管三餐,一個月發生活費300多元。“夠了,100元交房租,100元用於生活物質開銷,剩下100元用於何景的營養,她的營養可不能斷。”對此宋振明挺感激籃校的。

宋振明以前是河南開封的一名建築工人,離開建築公司後,他開始賣菜,幾年下來,也攢了7萬塊錢。“那時我想用這7萬塊錢去買套樓房,因為我爸一直想住樓房。”宋振明回憶道,“但我想來想去,還是決定不買了。我對我爸說,這錢還是留著給何景用。” 直到現在,宋振明還有點負疚,甚至自責自己不孝,“可我也沒辦法,孩子練球需要錢啊。”

讓宋振明覺得不孝的還有另一點。“在決定讓何景打球之後,我就認為文化學習可以放一放,因為她必須把所有的時間用在練球上麵,上課分散精力。可我爸堅決不同意,他甚至說如果我繼續這樣,他要把我告上法庭。而老人出殯那天,我一大早就帶著女兒去練球,練完了才去參加他的葬禮……”宋振明的嗓子有點哽咽,“你說我是不是不孝?但孩子的訓練不能斷,斷一天她之前的工夫就全廢了,我也是沒有辦法。”

逼女進補:要麽吃牛肉,要麽吃貓食

宋振明隻有初中文化,但他很喜歡讀書看報,而且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走上籃球之路,雖說是他和女兒經過3天的考慮後共同做出的決定,但事實上他的選擇才是關鍵。“於公來說,現在中國女籃開始走下坡路了,為什麽打不好?一是體能不好,二是投籃命中率不高。我就想把我的女兒培養成既能跑也能投的球員,為中國籃球事業做出貢獻。於私來說,籃球打好了,也算有一技之長,是特長生,就算考大學都是有優惠的。”

不過,真的練起來,宋振明也是下了番狠心。讓6歲半的女兒淩晨4點就起床跑步,讓6歲半的女兒深夜12點還在投籃,想起這些往事,這條漢子也是止不住地落淚。“都是自己的心肝,我哪能不心疼?為了女兒,讓我賣血賣肉都可以。但既然走了這條路,就要走好,不然,那也是害了她。”於是宋振明當了不少次的“惡人”,“何景不喜歡吃牛肉,一聞到牛肉扭頭就走。但牛肉是好東西啊,吃了牛肉才有勁,於是我把貓碗放在桌上,讓她選擇,要麽吃牛肉,要麽吃貓食!”在宋振明的“威逼”下,小何景選擇吃牛肉,“現在她可喜歡吃牛肉了。”

人格培養:女兒思想過於早熟,他知道嗎

宋振明說,他還有一點驕傲的地方,就是對小何景人格的培養。“絕不自卑,不能像馬加爵一樣。”這是宋振明時時刻刻向女兒灌輸的,“你看,她穿著30來塊錢的球鞋,不一樣打得挺好?我們不去跟別人比吃穿,要比就比球技。”

過早與社會接觸,也讓小何景對社會有著自己的看法,“我不當楊麗娟,我不會去追別人。”“我覺得,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而金錢是第二位的,有了錢才能夠去談精神”……這些驚人的話,不是宋振明教的,13歲的宋何景在思想上有著過人的早熟,“這就是為什麽我與她們(同齡人)說不到一塊去,我們的想法太不一樣了。”

宋振明並不知道女兒有這些想法。要是知道了,他會怎麽想呢?

資深籃球教練把脈

宋何景到底有沒有希望進入專業隊?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雖然,世界上任何一個職業籃球聯盟的選材標準中,都沒有設立身高下限的條款,但事實上,身高的確會成為宋何景很大的障礙。

她有夢想:成為下一個叢學娣

1.63米,在職業籃球的賽場上,的確是一個令人尷尬的高度,不過在世界籃球範圍內,依然存在著矮個球員成功的案例:前中國女籃著名國手叢學娣隻有1.64米,甚至NBA中的矮個“巨人”也前赴後繼,1.60米的博格斯、1.65米的博伊金斯、 1.70米的“土豆”韋伯和內特·羅賓遜,尤其是叢學娣的成功,讓宋振明父女對前景充滿了希望。但大多數籃球專家都帶著謹慎的樂觀,“難度很大,但也不排除奇跡。”

在阜新籃球學校的球場上,宋何景就像一輛小坦克,平穩但稍顯矮小,她身邊的同學很多都比她高,有的甚至高出一個頭。實際上,身高曾經困擾著宋振明父女。“我知道身高是個問題,當初我讓何景練籃球時,不少人都不看好,說她個矮,打不出來。”宋振明身高約1.78米,孩子的媽媽也不高,“但我就不信,矮也有矮的優勢,比如下盤穩,而且中國女籃曾經有叢學娣這樣的先例。”宋振明搬出了他的依據。

她有缺陷:資深教練潑來冷水

13歲1.63米,宋何景還有可能再長高嗎?中國男籃隊醫王強認為,年齡不是決定其高矮的關鍵,“關鍵是看骨齡。有些孩子可能隻有13歲,但骨齡已經15、16歲了,這種情況就很難長高了。”但宋何景入學時,並沒有測過骨齡。今年6月15日她入學那天,阜新籃校招生辦隻對小何景進行了常規的測試。“感覺很一般,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參加了小何景測試的招生辦負責人王曉娟回憶道,“投籃是挺準,但當時可沒想到她能連續投進那麽多。”

而負責宋何景訓練的籃校高級教練鄒延霞覺得,小何景的身高恐怕很難有所突破了,“你從她父母的身高就可以看出來。”鄒延霞現在還是中國少年女籃的教練,她對於女籃運動的發展非常了解,“中國女籃現在最矮的應該是楊半伴,可她也有1.72米。而且她出生運動世家,母親就是籃球運動員。”她還指出,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中國女籃的高個子越來越多,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籃球對身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高個子還很靈活,加上中國籃球的基礎本來就好,因此可供選擇的人才太多了。叢學娣時代,她雖然矮,但那時的平均身高也不高,因此還不覺得,但現在不一樣了。”

鄒延霞還懷疑,可能是宋振明的訓練方法不太科學,讓宋何景再長高的希望渺茫,“他的訓練方式太極端。孩子長高需要充足的睡眠和營養,而宋何景在長身體時,基本上都處於超負荷的運轉,沒有休息好,肯定會影響身高。”

她有機會:明年參加正式比賽

那麽宋何景的專業籃球夢想就真的沒戲了嗎?“也不是這樣,她是我們的一棵苗子,我們將盡力去培養。”阜新籃校看中了宋何景的出色手感,但他們指出這還遠遠不夠,“投籃好能彌補她的一部分缺陷,但籃球是一項很複雜的運動,它包括團隊合作、戰術、防守等很多因素。”

到目前為止,宋何景還沒有在籃校參加過正式比賽,鄒延霞計劃從明年開始帶她打U15的比賽, “她到底能不能走專業之路,隻有經過比賽的檢驗才知道。宋何景目前隻有定點投籃精準這個特點,而且是沒有人防守下的投籃。但在比賽中,在移動中,在有人防守中,她能不能保證這樣的命中率,這才是最重要的。專業隊的指標是有限的,如果你沒有太突出的表現,光是一聽身高,人家可能就不會要了。因此,要想進專業隊,必須在賽場上比其他球員好很多才行,這樣才有可能讓專業隊看中你。”

“那你認為何景進入專業隊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很難,如果進了,真應該說是奇跡,但我們將盡力創造這個奇跡。”

記者手記

“每次他給我講的道理,聽起來都一樣。”宋何景對於父親的教訓,似乎有點聽煩了。

宋振明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初中畢業,有時與孩子爭論時,他隻能搬出用過數十次的典故。不可否認,宋何景很聰明,她自學了小學五、六年級的課程,“我在模擬考試中,還考了學校的第二名。”對於女兒的培養,宋振明知道,光會投籃是遠遠不夠的,在河南期間,宋振明給女兒買了電腦、電子琴,鼓勵女兒多看書。“作為運動員,不光技術要好,而且談吐要好,最好有些特長,比如彈琴之類的。”

宋何景似乎也有幾分音樂天賦。“當《同一首歌》剛流行時,我覺得挺好聽的,就自己按記憶將譜子寫了出來。我爸還不信,我就彈給他聽,結果跟原版的一模一樣。”宋何景自豪地說道,“還有不少歌,都是我自學去譜的曲,然後在電子琴上彈,我隻要聽一首歌就可以將譜給打出來。”

葫蘆絲是宋何景的第二門樂器,“葫蘆絲是我爸讓我學的,他說以後出去打比賽,不可能帶著琴,而葫蘆絲卻很方便帶。”學吹葫蘆絲也是在河南老家,“我隻上了兩堂課,就可以吹好多曲子了。老師都讓我不要打球了,他說跟著他學吹葫蘆絲,保證可以上一所好大學。”宋何景的眼裏閃過一絲的甜蜜,不過很快便恢複了平靜。宋何景的手指細長,靈活,如果好好培養的話,很難說不是女版的郎朗,可是她卻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有時我不想練球了,我爸說長大沒有本事能幹啥?我說我可以彈琴。但學琴一節課就得交好幾百,家裏供不起。”話語裏平平淡淡,但心裏的失落卻可以感覺。

宋何景還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每天她都要寫訓練日記,盡管沒上幾年學,但她字認得不少,“我每天都要抽時間學習語文,看字典練字。”在昏暗的燈光下,宋何景拿起葫蘆絲,悠揚動聽的音樂響起,她吹的是《甜蜜蜜》。她的父親坐在床邊,閉著眼睛,聽著女兒的吹奏,臉上掛著甜蜜的微笑。這一刻,是最放鬆的時光,這一刻,是宋家人的甜蜜蜜。

本報記者 王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