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炒了這麽久,我一直想避開這個時髦,結果還是自己找上門去了,主要是修練得不夠。上周末有幾個朋友從外州來,本地的兩個朋友一個開車去接、一個安排吃飯的地方,我閑著沒事就去了電影院,看到一半後手機震動了幾次我沒接,一出電影院趕緊回電話,“不好意思剛看完《色.戒》,你們在哪裏吃飯?”
就這樣一不小心落了個“重色輕友”的罪名。
後來他們打電話來問電影到底好不好看,我懶得講電話,索性把觀後感敲出來。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movie/gallery/1174361/photo_0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www..com'>
《色.戒》有點像《黑皮書》的中國版。《黑皮書》的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前夕德軍占領的荷蘭,一猶太歌手全家被納粹殺死後參加了荷蘭抵抗組織,並走上間諜之路,在向某納粹頭目施展美人計時愛上了那位納粹。《色.戒》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日軍占領的上海,李安用倒敘的方式交待了大一學生王佳芝逃到香港後參加一群高年級愛國青年學生的話劇演出,然後被帥哥鄺裕民說服去引誘易先生,三年後回到上海被鄺裕民再次招募去引誘易先生(偽政府特務機關頭目),結果在真真假假的性愛中動了真情。不同的是,猶太女歌手用性愛征服了納粹軍官,並用信賴和真情換來了納粹軍官的同情與真愛,王佳芝扮成麥太太與易先生的調情隻換來短暫的動心。
也有點像希區柯克的經典名作《美人計》(Notorious)的翻版,英格麗.褒曼愛上招募她做間諜的卡裏.格蘭特,納粹識破她的間諜身份後一步步毒死她……
卡裏.格蘭特救活了英格麗.褒曼,《色.戒》卻讓鄺裕民和王佳芝都死於易先生的槍下。李安挑選的鄺裕民居然長得也像卡裏.格蘭特(Cary
Grant),隻是沒他會演戲。
王佳芝通過一個女同學認識了鄺裕民,那女同學也喜歡鄺裕民,所以王佳芝和鄺裕民雖然互有好感,卻沒有發展。王佳芝心裏喜歡鄺裕民,也感覺著鄺裕民對自己的喜歡,單純的王佳芝似乎為了鄺裕民可以付出一切,包括做間諜,包括為了做間諜而失身。如果初夜給了鄺裕民也還值得,可是偏偏那群愛國學生裏隻有一個她最討厭的男生有過性經驗,而且是從妓女那裏學來的……這一切都是為劇情發展作鋪墊吧,王佳芝為了心中的愛人和愛國事業什麽都敢、都願豁出去,連最珍貴的初夜都不惜。第一場床戲令人悲哀,為了革命事業而忍受疼痛,王佳芝的決心和勇氣都寫在她的表情肢體動作上。
第二天(也許幾天後),王佳芝又練習起床戲,這次她在上麵,她的大膽動作連那位男生都感到驚訝。假扮商人的太太去勾引易先生,不練出點功夫哪行?能和一個一點都不喜歡的窩囊廢男生做愛,還怕和長得有點“鼠相”的老上床嗎?(我有點懷疑小說《色.戒》的自傳成分,張愛玲由愛生恨把溫文儒雅的胡蘭成形容為
“鼠相”?嗬嗬。)鄺裕民覺得演愛國話劇還不夠,殺一個才是真正的革命行動,青年學生就這樣走上了暴力之路,連帶犧牲純情的王佳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movie/gallery/1174361/photo_2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www..com'>
如果說後麵的三場床戲使《色.戒》被定為NC-17級,我倒覺得鄺裕民們殺易先生副官老曹的血腥鏡頭更“青少年不宜”。張愛玲的原著裏沒有那麽血腥的場麵,李安想全麵挑戰美國人的承受力?還是為了揭示人類戰爭以暴還暴的本質?《黑皮書》裏麵那個戴眼鏡的書生開槍打死和納粹勾結的荷蘭警察後,神經質地反複自責:“我開槍殺人了,我也是劊子手,我開槍殺人了,我也是劊子手。”
鄺裕民用刀捅死老曹後,見他還有一口氣又上去扭斷他的脖子,那些鏡頭真是慘不忍睹,鄺裕民們也是事後對自己的行動感到驚異。李安沒有像《黑皮書》那樣營造一個非開槍殺人不可的千鈞一發的場麵和氣氛,難道是想質疑“不需以自衛為理由隻需為了正義就可以革命”的合理性?熱血沸騰的青年為了愛國竟可以不擇手段,戰爭的殘忍不僅在於殘殺百姓,也在於泯滅了人性,這是他想表現的嗎?
《色.戒》裏的職業革命家、鄺裕民的單線聯絡人老吳看起來是個不怎麽通情達理的人,王佳芝把寫給父親的信交給他代寄,表現出為了革命已不惜犧牲性命的最後決心,他卻把信燒了;她不堪忍受雙重麵具的生活並發覺自己越來越身不由己地愛上而要求組織快點行動,他卻為了多挖點情報而不斷拖延,再加上他的不耐煩和盛氣淩人的語氣,在在令人生厭。
梁朝偉一皮帶抽出壓抑而複雜的個性,也抽出為了性愛而背叛革命出賣戰友的女間諜的情欲。易先生與麥太太之間馬拉鬆式的互相試探、勾引、調情,終於假戲真做地爆發成一發不可收的宣泄。電影裏的第三場床戲是他們倆的第一次男歡女愛,虐戀的場麵有點令人碎不及防,皮肉之痛是否為了加深對性愛的感受?抑或是為了彌補沒有初血帶來的刺激而造成的遺憾?
最後兩場床戲盡是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姿勢,使人懷疑是否非有此必要不可。記得以前在圖書館看過一本印度的Kama
Sutra,裏麵有各種做愛的動作姿式,還介紹了一個最能觸及女人深處的姿勢:女的雙腿交叉放在男的肩上。電影《色.戒》裏把這個動作發揚光大,由正麵進化為側麵,雙腿改為單腿,也許為了使畫麵更有美感?不知這是李安的精心設計還是演員的即興表演。湯唯說一輩子演一個王佳芝足矣,說的當然是演員生涯裏能演一個好角色就足夠了,是對李安導演的感激,可是聽起來有一點像一輩子有這樣的一次就無憾了。如果能有這樣的感覺,背叛革命又算什麽呢?
:)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movie/gallery/1174361/photo_0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www..com'>
有帥哥偉仔扮演易先生,麥太太王佳芝無疑是張愛玲附身了,王佳芝在最後一個動作之後流出的眼淚是最高境界的性愛之體現?如果她在此時此刻對和盤托出刺殺的計劃或稍有暗示,那麽可以說電影的主題是宣揚性愛超越階級、由性愛的滿足而產生的情愛超越意識形態等等,可是王佳芝偏偏是在看到六克拉的粉紅鑽戒之後才說“快走”,莫大的諷刺啊,愛玲張的冷豔令人叫絕。
上海人的小資情調是別具一格的,男人對女人的喜愛一定要用金邊鑲起來才顯得真實浪漫。每戰每輸的王佳芝唯一胡牌的一次是易先生坐上家時放的衝。易先生的舉止從來都是不露聲色,他的細心和疼愛隻有王佳芝一個人能領略到,周圍那些頗有姿色的太太們想吃醋又怕跌身份。
易王之情是否太突然?這倒不一定,三年後第一次見麵時王佳芝的一句“易先生瘦了”已把那份牽掛表露無遺,真亦假來假亦真。王佳芝在雨天下車時易先生一把傘舉過去也是將那份關切無言地傳遞給對方。總之他們倆在一起的每一個表情和動作都是後來翻江倒海騰雲駕霧之勢的層層鋪墊,李安的前戲功夫下得十足。同樣是大膽的性愛畫麵,《色.戒》不同於貝托魯奇的《夢想者》或《巴黎最後的探戈》正是在於這些“懸念”。《巴黎最後的探戈》有一個驚人的anal
sex場麵,《色.戒》裏有(王給易)oral的畫麵,雖然一閃而過,卻也很驚豔,這鏡頭比那些姿勢更NC-17。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movie/gallery/1174361/photo_0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www..com'>
雖然後三場床戲是李安的重點所在,第一場的畫麵卻是揮之不去,王佳芝臨死前看鄺裕民的最後一眼和第一場滑稽可笑到悲哀無奈的床戲總是在我眼前重疊在一起。
李安給自己留了後路,如果有觀眾不能接受女間諜對動情,那麽王佳芝、鄺裕民、和那個高年級女同學之間的三角暗戀,可以看作是對意亂情迷的解讀。
陳衝扮演的易太太好像沒什麽心計,隻知道整天打麻將、上餐館,說起話來絮絮叨叨婆婆媽媽,易先生和王佳芝在眼皮底下調情都視而不見,但也許這樣的女人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盡管陳衝基本上把這個角色給演砸了。第一次上大熒幕的王佳芝扮演者湯唯在電影裏的電影院裏看外國片,看到Intermezzo裏的英格麗.褒曼時淚流滿麵,李安為什麽要挑選希區柯克的這部老電影呢?Intermezzo裏的男主角和太太結婚多年,當感情逐漸平淡之後愛上了女兒的鋼琴老師,但最後還是回到太太身邊。這是英格麗.褒曼在好萊塢的第一部片子,演的是那個年輕漂亮、得到短暫愛情的鋼琴老師。李安似乎在暗示什麽,雖然電影結尾易先生看著王佳芝睡過的床有些傷感,張愛玲的小說結尾也用“悄然”二字表現了他心裏的失落(“喧笑聲中,他悄然走了出去。”),但李安作為男人畢竟更加了解男人吧。
希區柯克雖然是懸念片大師,表現手法卻有些陳舊,所以我還是更欣賞李安。與拍過《本能》的好萊塢商業片床戲大師Paul
Verhoeven
所拍的《黑皮書》相比,《色.戒》好像更有藝術性(更詩意),更細膩(節奏慢),更注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反正是盡力了),李安甚至不顧影響商業效應、不怕被定為NC-17級而堅持不刪鏡頭。但換個角度看,不正是這些鏡頭會最終帶來商業效應、起碼在港台和海外華人世界裏創下票房價值嗎?所以有炒作的嫌疑,盡管李安是不需要炒作的了。
李安和Paul Verhoeven 都善於build
up,後者是交代猶太女歌手怎樣失去所有親人和男朋友,怎樣對納粹仇恨到骨子裏,所以才當上間諜,與後來愛上納粹形成巨大的反差,而李安的鋪墊是一些看起來很花哨但卻沒有什麽邏輯關係的瑣碎,麻將和主題何幹?香港與上海何幹?王佳芝的父親沒盡到責任但她有何深仇大恨以至要參與刺殺?當然,這是小說的局限、劇本改編得不出色。兩個女間諜中,猶太女歌手的風韻透著清純,王佳芝的清純透著算計,比起王佳芝時常緊鎖的眉頭,我更喜歡猶太女的天真浪漫和爽朗的笑,她的仇恨和悲傷隻偶爾在淚眼裏閃過,顯得自然;她的美人計感化了對手,贏得理解和相愛;同樣是露三點,她透著健康紅潤。演納粹軍官的
Sabastian
Koch沒有被臉譜化,很有人情味。不過,梁朝偉皮笑肉不笑的樣子也很迷人,床上表演爐火純青,但如果他真的是真刀真槍,為什麽演員表裏有四個替身呢?看的時候希望他能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但看完後有上當的感覺。偉仔有句台詞,大意是日本人都恐慌不安、美國一參戰就會怎麽怎麽,他的港腔國語我當時聽懂了但沒有記下來,原著裏沒有類似的話,但和《黑皮書》裏一段台詞驚人地相似:英國軍隊一打過來納粹就會怎麽怎麽……
Paul Verhoeven
對二戰時老家荷蘭人行為的反思,影響到李安對抗戰時中國人的表現嗎?難道王佳芝和鄺裕民演的那場愛國劇是一個反諷?
我害怕自己誤讀了李安,所有不確定的印象都用了問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movie/gallery/1174361/photo_3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www..com'>
李安在布景和道具上做了很多功課,(可參見程乃珊對張愛玲小說裏提到的公寓、綠屋夫人時裝店、凱司令咖啡館、印度人的珠寶店、平安電影院等有關詳細解釋和圖片,鏈接,)但在細節處理上還是有些不該有的疏忽,比如王佳芝要給易太太留電話號碼,易太太說已經有了,王佳芝卻硬是又給一次,易先生側身吃點心時偷看到那個電話號碼,可是易先生坐在易太太對麵,怎麽一側身、一斜眼就看到易太太麵前的紙條呢?也許我看走了眼,這一點不算太重要。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movie/gallery/1174361/photo_1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www..com'>
精明老練、處處小心謹慎的易先生連走在身邊的王佳芝東張西望都沒警覺、沒聞出什麽來?他們在珠寶店待了那麽久,為什麽殺手們一直不行動?易先生衝出珠寶店跳進汽車時也沒有人對著車開槍,布置了這麽久的刺殺計劃竟沒有一點動靜。李安為了忠實於原著卻使得電影情節顯著不真實。此外,王佳芝為易先生唱周璿的《天涯歌女》,動作太誇張做作,易先生卻感動得落下一滴眼淚,李安無非是想說明他們的感情不完全建立在性愛上,還有精神層麵的東西,但這場戲純粹是畫蛇添足。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movie/gallery/1174361/photo_2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www..com'>
(最酸的是上麵這個鏡頭,看了倒胃口,so cliche.)
總之的總之,對李安有點失望,主要是這部片子沒什麽新意。李愛才氣過人,想挖掘人性的本質,但他挖出了什麽呢?他很想表現一個深刻的主題,而且深諳情色貴在深度,但他對人性挖掘得夠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