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風靡一時的“韓流”緣何遭遇“寒流”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nt/s/j/p/2007-10-17/U1513P28T3D1752118F329DT2007101710071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全智賢
中國青年報訊 自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以影視、音像、遊戲為代表的韓國文化產品一度席卷東亞,然而近一兩年出現了降溫苗頭: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2007年上半年,韓國電影出口規模為748.5萬美元,僅為去年同期的43%。

韓國電影海外市場主要在亞洲,而日本又占其中的80%。可是,今年上半年,日本進口的韓國電影下降了74%。

  在韓國國內電影市場上,韓國產電影的觀眾占有率跌至41.7%,是近6年來的最低紀錄。從2003年至2006年,韓國產電影的觀眾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這證明外國電影重新主導了韓國電影市場。前幾年韓國產生過4部觀眾人數超過1000萬的國產電影,可今年隻有4部超過200萬觀眾的國產電影。


  電視節目遇寒流。繼2004年的《冬季戀歌》、2005年的《大長今》使韓國電視劇在亞洲火爆以後,開始走下坡路。日本有韓國電視節目頻道, 2005年64個,2006年36個,今年則減少到30個。2005年,韓國電視劇出口總額達1.016億美元,2006年降至8589萬美元。在今年6 月的上海電視節上,韓國電視節目出口額為650萬美元,比去年977萬美元出口額減少了近1/3。往年占韓國電視劇出口市場30%的中國台灣,今年韓劇市場份額也下降不少。

  在韓國內,電視劇的觀眾也在流失。2004年和2005年,收視率超過20%的電視劇有11部,而2006年隻有六七部。

  其他文化產品出口也出現了頹勢。2006年上半年,韓國影像音響等文化信息產品的出口額達9700萬美元,進口額達1.354億美元,產生了3840萬美元逆差。這是自2002年以來韓國上述文化產品連續保持四年順差後第一次出現逆差。

  韓國媒體認為,韓國文化產業在東亞地區由風靡一時的“韓流”遭遇“寒流”有諸多原因:

  ——政府扶持不夠。韓國業內人士認為,自90年代後半期以來,韓國影視、音樂、廣播和遊戲等文化產業年均增長23%,數倍於韓國同期GDP的增長率,是韓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但是,政府預算中對文化投入卻逐年降低:2003年是1.03%; 2004年是0.88%;2005年是0.75%;


  ——東亞國家和地區盛行“文化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出現“嫌韓流”、“反韓流”、“抗韓流”傾向。2005年7月,日本出版了一部《嫌韓流》漫畫,一個月就售出10萬本,一年後售出近30萬冊。在日本,反韓流網站和博客多達數百個。2005年7月,中國的台灣對韓國電視劇征收20% 的進口關稅。2006年起,中國大陸對韓國電視劇進口也遠不如前些年多。

  當然,有韓國學者清醒地指出,東亞地區興起“反韓流”與韓國文化界某種程度的張揚、狂妄自大,“我們最好”的文化優越主義、“文化南伐”、“北伐”、單向輸出的“韓流霸權主義”不無關係;

  ——過度看重明星效應,過分商業化運作。批量生產內容雷同、表現手法簡單的搞笑喜劇片、言情片,倒了觀眾的胃口。

  韓國文化界人士認為,麵對出現的“韓流危機”,倘若不進行戰略性管理,將會重蹈中國的香港、台灣電影產業的覆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度輝煌,但現在已經式微,被邊緣化。韓流短則兩三年,長則五年內熱潮就會結束。為了延續“韓流”,有人提出對策:

  ——麵對對韓流文化單向輸出的批評,必須有意識地向東亞國家和地區開放韓國文化市場。應認識到,文化產品不僅是交易,更是交流,必須是雙向的,既然有“韓流”,就會有“華流”、“日流”、“港台流”、“越流”;


  ——為防止進口國家對韓流文化產品輸入的限製,猶如製造業在外國投資建廠一樣,韓國政府鼓勵其文化產業部門到韓流文化產品輸出地去實行本地化戰略,由韓國出錢、出人、出思路,與東道國合作拍影視片,培養影視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