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性革命風行美國 新亞當和夏娃守身如玉到結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 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3/96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封麵故事報道,美國社會近年來正興起一股婚前禁欲風,誓言婚後才開始性生活的少男少女越來越多。

現在,一場新的性革命運動正在美國興起,如果現在到某一所美國高校去參觀,你還是會遇到許多觀看著“Shipmates”之類色情電視節目,聽著叛逆歌曲的學生。然而,正是他們―這一波性革命的主導者,宣布他們要在婚前保持童貞。

這些年輕人拒絕他們父母親那一代“躺下去,來做愛”的反潮流風氣,他們的做法與美國主流媒體以性當作提升收視率的潮流也背道而馳,代表了一股新的“反反潮流文化”。

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最近一項研究報告,從1991年到2001年,沒有發生過性行為的高中生人數已經增加了10%。不過,這股新的禁欲運動,主要由文化保守主義者和熱衷於宗教事務的基督徒所發動,這一點引起了人們激烈的爭辯。

趁著這一勢頭,布什政府計劃把補助各界宣傳禁欲的經費提高1/3,達到1.35億美元。接受補助的青少年利益宣傳協會等組織表示,性教育光是宣導禁欲還不夠,也應該教導青少年在萬一發生性行為的時候,該如何保護自己。同時,還應該讓青少年了解性關係本身所含藏的深切感情成份。

12月9日出版的《新聞周刊》實地采訪了全國各地願意坦白討論這一問題的青少年,深入探討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在采訪中發現,宗教在這件非比尋常的個人抉擇上確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視,例如,父母親的關心、當事人自認為還不夠成熟、想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等等,這些也是使他們願意忍到婚後才把童貞獻給“另一半”的原因。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聲音。不夠成熟的愛莉絲

今年18歲的愛莉絲自稱為女權主義者,不過她說自己可不是那種“穿軍靴、剃光頭、痛恨男人”的女權主義者。這個長著一頭卷發,聰明活潑的馬薩諸塞州大學衛斯理學院二年級的女孩至今還是處女。她說:“女權運動之所以增強了我們的權力感是因為我們能夠提出自己的主張,當我們拒絕性行為的同時也不會感到有壓力。我想,男士們也開始認識到了這一點。”

在性風氣大行其道的美國社會中,愛莉絲不可避免的在暴露、叛逆的電視節目包圍中長大。不過,在她居住的小城鎮裏,一切相對要好些。

愛莉絲雖然也經常上教堂,不過她說宗教不是她選擇保持童貞的原因。她說自己當然害怕性病、懷孕,更重要的是,她覺得感情上自己還不夠成熟,還不能處理性愛所帶來的親密關係。雖然她學校中的大多數同學都和她的選擇不同,但愛莉絲不認為自己有什麽被排斥的感覺。選美冠軍丹妮拉

雖然住的地方離大海有700多英裏,丹妮拉・阿曼達新近被選為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市的夏威夷風情小姐,這讓她的父母無比自豪。他們將她身著比基尼泳裝的大幅照片懸掛在客廳裏。但20歲的丹妮拉苦惱地說:“人們總是對我說‘你看上去不像一個處女’。”她塗著閃亮的眼影,濃重的口紅,身著一件低胸黑襯衫,“可處女看上去應該什麽樣?一身純白服飾,喜歡花草的天使嗎?”

丹妮拉居住的埃爾帕索市距墨西哥邊境隻有1英裏左右,整個城市建立在大片沙丘上,沙漠不斷侵襲著居民住宅和街道,試圖“收回”自己的領地。這裏還有美軍的一個陸軍基地,由此埃爾帕索成為全國少女懷孕比例最高的一個地方,許多女孩希望能趕快懷孕、結婚,最後得以離開這個鬼地方。

但丹妮拉似乎不為所動。她的日常生活很豐富,在埃爾帕索社區大學就讀商業課程,客串哈雷・戴維森時裝節的模特,是當地一個足球隊的啦啦隊隊長,還在當地一家百貨商場服裝櫃台做銷售助理。她也有男友,是一名橄欖球隊隊員。

她還是虔誠的信仰福音主義的基督徒,這個教派成員在13歲時要起誓保持童貞,她一直堅守著這個誓言。“這並不難做到,我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丹妮拉的決心來自家庭中的強大的價值觀念和她精神深處堅定的信念。

丹妮拉和男友邁克約會已經有一年多了。邁克之前有過性經曆,但結識丹妮拉後一直保持節製。丹妮拉說:“我們從來不過火,如果我們晚上呆得很晚,那肯定是和我家人在一起。”

當然,丹妮拉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魅力:每當她身著泳裝走在舞台上時都會引起台下男人的異樣目光。但她不認為身為選美冠軍和保持處女之身這兩者有什麽衝突;相反,這對她而言更像是一種挑戰。她說:“我參加選美不是想著我要贏得冠軍,我隻是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氣身著泳裝在公眾麵前亮相,我做到了,還獲得了免費到休斯頓參加州總決賽的機會。感覺真不錯。”

兩個人的夢之隊

尼科萊蒂從不把時間浪費在和他兒子進行性方麵的談話上。還是在5年前他兒子克裏斯上六年級的時候,他們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提到了這個問題。尼科萊蒂說:“我知道很多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對孩子都非常縱容。而我卻告訴他:‘絕對不行,你直到中學畢業都別想這事兒。’”

現在,已經16歲的克裏斯表示他會一直把童貞保持到結婚。他的女友,17歲的阿曼達出於自己嚴格的家教也同意這樣做。他們兩個開始約會剛剛兩個月,不過在八年前他們就已經認識了。在約會時的晚餐中,阿曼達會問克裏斯:“你想來點幹酪嗎?”克裏斯點點頭:“是的。你那麽了解我。”聽起來,他們就像是結婚多年的夫妻一樣,隻不過他們得遵守十點半回家的“宵禁”。而且,除了親吻和擁抱,還要自動遵守“行為準則”。克裏斯父親的規定是:足球隊員製服所覆蓋的部位都不準碰。

長相、穿著都是一派標準美國男孩的克瑞斯說,美國社會簡直是性泛濫的社會,“你隻要到處看看,特別是電視和電影,美國文化好像告訴你,隨時隨地跟誰用任何方式發生關係都沒什麽。我偏不這樣想。”阿曼達頗有同感,她說:“性應該是很特別的事,沒必要公開。可是,如果你拒絕性行為,你就會覺得被社會排斥。”

對很多持相同看法的年輕人來說,婚姻應該是他們漫長而布滿危險的約會旅途的最閃光的終點。“我想我們會一直在一起。”克裏斯說。阿曼達表示同意:“我們完全信任對方,這件事對我們來說不難。”這對年輕情侶的關係能否長久地維持下去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現在,他們正興致勃勃地討論著下個星期的午餐。再生處子盧西恩

盧西恩一直想著結婚後再過性生活,但兩年前的一個溫暖夜晚打破了他的計劃。那是一個大派對,瘋狂而倉促。他說:“雖然當時身體感覺不錯,但我內心非常不舒服,這不是我期望中的感受,沒有浪漫,沒有溫馨。”

現在在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工程係念書的盧西恩已經是“再生處子”。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節欲課程。這並不妨礙他追求來自埃德蒙多的一個可愛女生,期望和她約會。“但我努力克製自己去親她的念頭,”他說:“不是我覺得這糟糕,而是當你和一個人越親近你越發難以阻止自己的衝動。”

的確,對一個小夥子來說,節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周圍的人並不持相同觀念。盧西恩住在男生宿舍的一間單身房間裏,其他大部分學生都屬於“找個女孩上完床就拉倒”那種,格格不入的他隻好苦苦驅趕心頭的欲念。“我努力不去想它,但說實話好難啊。做作業是個好辦法,外出跑跑步也挺管用。”

盧西恩估計自己能堅持到30歲結婚時,他說:“我希望與自己的妻子共同體驗親密感覺,她是我深愛的人,我們會白頭偕老。這聽起來很老土吧,但卻是我的真實想法。”沈衍琪徐淳編譯J020 B08

商報鏈接

觀念的演變

在美國,性革命這個詞成為大眾媒介中的常用詞卻是起源於一位保守的社會學家皮蒂裏姆・索羅金在1956年出版的一部批判性革命的書―《美國的性革命》。這本書一出生即引起普遍爭議。

在二次大戰後的美國社會中可以找到促使性革命誕生的五股力量:戰爭帶來的生死無度;戰後經濟的崛起導致的以私人汽車為標誌的富裕;婦女參與勞動大軍而引起的女性的覺醒;青年學生的反越戰、反種族歧視及反傳統模式的“反主流文化”;以及醫學科學的發達,導致甾體激素類口服避孕藥及青黴素(傳統性病如淋病、梅毒等的克星)的普及。

這五股力量在20世紀60年代合在一起,就帶來了性革命。當時的性革命表現為六個方麵的巨大變化:女性的解放;傳統婚姻的破裂而代之以“連續的單婚”;青年人婚前性行為的流行;避孕的極大普及;同性戀的被接受及色情的外露(包括從商業廣告、色情文藝到神聖的講壇上公開傳授性的知識等一係列變化)。

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性觀念以及婚姻家庭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首先,人們開始抱怨、批判性解放帶來的危害,倡導嚴肅對待婚姻和貞潔。而且這種觀念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他們抨擊“性解放”給他們帶來的痛苦和不幸,他們中有的人甚至以穿戴白色服裝來表示貞潔觀念的複蘇。

其次,人們開始向往傳統家庭,強調婚姻的責任和家庭的義務。美國的離婚率在連續15年上升後,現在已經保持穩定,甚至開始下降。越來越多的人對20世紀70年代愛情生活上的放蕩感到厭倦、空虛,對單身的生活方式感到孤獨和反感。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孤老”,他們無所歸宿,晚景淒涼。他們深感不斷地變換伴侶終究不是一件好事,強烈要求有一個穩定的家庭,期望過平靜、和諧的家庭生活。

總之,20世紀80年代“性革命”開始冷落,其原因在於:一是性病的猖獗。特別是艾滋病的出現和蔓延,給人們心理上帶來巨大的恐懼。不少人從道德觀念上重新把性病看作是對男女性生活混亂的一種懲罰;二是女性傳統價值的重新確立。性放蕩帶給女性的損失要比男性大得多,其結果往往是不必要的懷孕、流產以及患病等。放縱的性生活甚至成為女性的一個陷阱;三是經濟的衰退。這促使人們在性生活、事業兩者中作出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