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笑之謎》(關於馬英九看《色戒》哭引發的評論)
蘋果日報 陶傑2007-10-01黃金冒險號 哭笑之謎
《色,戒》上映,香港觀眾,在戲院發現了幾個「笑位」:除了湯唯讓一個嫖過妓的大學男同學「開苞」一場,觀眾大樂之外,還有就是梁朝偉珠寶店飛身逃命,直插汽車的一場,香港觀眾覺得「偉仔」身手不凡,像成龍,也嘻哈大笑。在台北上映,戲院裏的「笑位」更多:錢嘉樂在大宅裏為愛國學生手刃刺殺,總是刺不死,銀幕上,學生刺一刀,錢嘉樂瞪瞪眼,觀眾笑一聲;再刺一刀,錢嘉樂再瞪瞪眼,觀眾再笑一聲。
但國民黨的馬英九,在《色,戒》裏卻獨自發現了不一樣的「喊位」:他哭了兩次,一次是港大劇社演戲,觀眾大喊「中國不能亡」,據說小馬哥哭了;另一次是愛國學生鋤奸事敗,集體槍決。李安導演說過,《色,戒》是「拍給中國人看的」。但所謂的「中國人」,看《色,戒》有點哭笑無常,像腳底按摩,摸錯了穴位,愛國學生蒙難,小馬哥哭的地方,這一代看慣了日劇、吃慣了刺身壽司的「中國人」不會陪著小馬哥哭;湯唯開苞、偉仔插水的場麵,「中國人」們嘻笑,一臉嚴肅滿腔正義的小馬哥,看電影的時候,想起八百壯士英烈千秋,一派「關德興上身」,也絕對不會跟著笑的。
《色,戒》裏的「笑位」和「哭位」,所謂中國人,都沒有共識,反而看到湯唯梁朝偉盤床裸戰,一個露毛一個露蛋蛋,港台兩地的「中國人」,一致屏息靜氣,無論香港的時代UA還是台北的華納威秀,舉座都一片鴉雀無聲,這場戲,由「中國人」公投,結果是百分之百。至於大陸,這場肉戰的要命戲剪掉了,無從調查,或許,大陸的糞青看見杭州姑娘湯唯,讓香港的偉仔折騰得那麽死去活來,覺得「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立時起哄燒銀幕也說不定。但由於剪了七分鍾,「中國人」是不是有真正的共識,還是早知道不剪,大陸觀眾看了,一樣深呼吸儍了眼,結果反而由偉仔的陰囊實現了兩岸三地的「大一統」,倒是一個謎。
日本文豪三島由紀夫說:「我演的是一出悲劇,但台下的觀眾發出的卻是笑聲。」三島看見日本的民族之魂淪落至此,就切腹自殺了,眼見《色,戒》在港台爆迸的諸多「笑位」,不知李安有沒有三島當年的悲情呢?然而,李安本人,溫文有禮,說話聲音小,一點也不喧嘩,衣著樸實,也不一身名牌,憑這副德行,他一點也不像今天的「中國人」,拍一出戲給所謂中國人看,這個奇怪的市場,哭不其道笑非其時,李先生可能會發現,他身處的所謂「中國人的世紀」,是一個哭笑不得的滑稽世代。
《哭之.笑之》
蘋果日報 陶傑2007-10-02黃金冒險號 哭之.笑之
《色,戒》在銀幕上是戲,戲院裏青少年觀眾自己摸到的許多「笑位」,為什麽迸爆出一陣陣笑聲也是戲。譬如愛國青年學生群刺小錢嘉樂的一幕,人人雞手鴨腳的輪著每刺一刀,觀眾就笑一次。大陸把這場剪去,認為是「過份渲染」的暴力。其實,一幫大學生第一次殺人,手無束雞之力的書生,合該是這樣子。以為「殺他一個貨真價實的」如易先生很容易,但空有一腔熱血,沒有經驗和膽識,臨場真的幹起來,搞成一個血肉模糊的爛攤。暗殺大計的失敗,在這一場,埋下了諷刺的伏筆。
女主角王佳芝沒有參與,她站在露台。看見客廳裏扭打作一團,嚇壞了。這場動作戲,她隻是一個旁觀的角色。同學們殺了人,她獨自一個嗚咽著跑了。編導用了一個王佳芝跑了出去的背影。王佳芝是胡裏胡塗地卷進這場悲劇的。幾個嶺南大學生,在港大複課,辦起了劇社,是這個叫鄺裕民的英俊男生把她帶上了舞台。她演女主角,贏得台下的熱淚掌聲。觀眾站起來大喊:「中國不能亡」,王佳芝立時覺得自己成為救國的天使,當女主角的虛榮,舞台的成功,把她一步步推向毀滅之路。環視今日的香港,有沒有王佳芝這類Simple,
and sometimes
naive的人物,因為一時掌聲和喝采昏陶陶地「從」了「政」的呢,尤其是喜歡鑽石和扮靚靚的女人?所以戲演完後,幾個同學躲在戲院的樓座,遠遠叫她一聲:「王佳芝,你過來!」就像鬼迷一樣,她真的過去了。
同學商量暗殺易先生的大計,王佳芝這時身不由己了,迷迷糊糊,走上一條她不該走的路。因為她不是什麽愛國青年,她隻是個小女人:喜歡男人的愛,想有一個肩頭依傍,渴望男人對她好。同學根本不了解她,硬把她選派成上前線的荊軻。張愛玲在抗戰時期,留在上海,寫作的題材是瑣碎的男女之事,還愛上胡蘭成,一度也被指為「」,王佳芝就是張愛玲的一個回聲,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這個悲劇角色,充滿莎劇色彩,像哈姆雷特:一個不適當的人,在不適當的時候,命運驅使他做了一件他負擔不來的大事。在送鑽石的時候,王佳芝猶豫了,To
be, or not to be,千鈞一發,她竟然選擇了Not to
be。這一切,原著沒有,都是編導天才的補白,是很動人的,包括那場刺殺,但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了,倒過來,李安在思考,本地觀眾卻發出褻瀆的笑聲,我有想哭的感覺,尤其看見離群的王佳芝,衝出大宅,跑下寶珊道那個暗夜中的背影。
《張典》
蘋果日報 陶傑 2007-10-03 黃金冒險號 張典
《色,戒》有人喜歡,有人不喜。像張愛玲的作品一樣,感性細膩的讀者,愛得迷死脫。張愛玲的小說,合該生在一張藤椅上,一雙繡花鞋子胡亂脫棄在椅前,一對長腿,還穿著絲襪,合攏著斜斜靠在椅墊之上,茶幾上放著一杯碧螺春,手捧書本,一麵嗑吃著瓜子,一麵看。現代人少了那一份玲瓏的觸覺,就不喜歡張愛玲,因此李安的片子拍得太過冒險,投資如此之大,至少在北美要有五六千萬美金的票房。
但美國人天性粗糙,電影裏有許多隱藏的典故,叫做「張典」,要張迷才看得出來。譬如開頭有一場,女主角坐在汽車裏,經過一條馬路,老百姓排隊走過警崗,淪陷區的一個兵正在搜查一個人,用鎗托子打他,迫他跪下。鏡頭回轉過來,觀眾看見車裏的女主角怒視著打人的士兵,眼中迸爆著忿恨。這短短的一場,就是一個「張典」。張愛玲在《流言》裏這樣寫:「在外灘看見一個警察打人,沒有緣故,隻是一時興起,挨打的是個十五六歲的穿得相當幹淨的孩子,棉襖棉袴,腰間係帶。」女作家記述了目擊這一幕的心情:「我向來很少有正義感,然而這一回,我忍不住屢屢回過頭去望,打一下,就覺得我的心收縮一下。打完之後,警察朝這邊踱了過來,我惡狠狠釘住他看,恨不得眼睛裏飛出小刀子。」外國觀眾不會明白這樣的感受,尤其美國人。
這場戲,一般中國觀眾也沒有什麽會心,隻當是時代背景的一個過場。但作者當時想的是什麽?「這時候我並不想起階級革命,一氣之下,隻想去做官,或是做主席夫人,可以走上前給那警察兩個耳刮子。」主角王佳芝不論是不是張愛玲,編導都把張小姐的性格嵌進情節裏麵,這段戲,就非常的張愛玲。也有「不太張愛玲」(Un-Eileen
Chang)的地方:在日本餐廳,女主角給易先生唱《天涯歌女》;麵對特工上司,王佳芝訴說愛上易先生的感受。「他鑽進我裏麵,一直鑽進心裏」之類,露骨了一些,張愛玲大概不會這樣子講。如此考究下去,片子就變成小眾作品,不如站在門外,看熱鬧好了。即使如此,美國觀眾也會覺得悶的,梁朝偉翹屁股露蛋蛋,發生得太遲了,他們看慣《魔盜王》的成人動作卡通,要一來就開門見山。國際歌裏有一句:「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人同此心,偉仔的屁股蛋蛋,成了中西觀眾的一首國際歌。
《小女人》
蘋果日報 陶傑2007-10-04黃金冒險號 小女人
看《色,戒》,許多人會覺得有點怪怪的,因為還沒有學會欣賞一個大時代裏,一些小人物的陰暗麵,尤其是這個小人物,當了男女主角。八年戰爭,中國的文藝隻有一條「黃河大合唱」的路線叫做「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如此場麵,當然很感人,但人畢竟是人,母親送兒打東洋,有沒有不舍得的?像叫兒子:「如果炮火太猛烈,能躺下裝死,就裝死好了,媽想你活著回來。」
也有沒有在最後一刻,意誌動搖的?像妻子送上前線的那個郎,沒走多遠,又折回來了,與妻子抱頭痛哭,一起回家,不打仗了,改為慶祝結婚一周年?這些情節,也不算陰暗麵,隻是人性之常情,張愛玲屬於這一類,她記述在香港大學讀書時淪陷的日子:「在香港,我們初得到開戰的消息的時候,宿舍裏的一個女同學發起急來,道:『怎麽辦呢?沒有適當的衣服穿!』」打仗了,這位女同學沒有想到同胞苦難、國家興亡,第一件事,先想到「沒有適當的衣服穿」,這是女孩子之常情。對於亂世中的這等小趣味,張愛玲表示附和:「我們大多數的學生,我們對於戰爭所抱的態度,可以打個譬喻,是像一個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雖然不舒服,而且沒結沒完地抱怨著,到底是睡著了。」
然而,「八年抗戰」過去六十年了,中國文學又產生了幾部蕩氣回腸的曠世作品呢?有哪一部記述愛國戰爭的小說,比貪生怕死的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更為流傳?是《星星、月亮、太陽》,還是《風蕭蕭》?後人隻記得一部《傾城之戀》,卻是一對小資產階級情人逃難生情的故事,半壁江山的淪亡,繁華都市的煙消,隻成為點綴的背景。
創作沒有「主旋律」這回事,張愛玲是「主旋律」之外的人物,被罵為「」,偏偏是這位「女」最有才華。一張張硬扭曲著叫口號的臉孔,在時間的流水中衝洗得不留痕跡,隻剩一個不懂家仇國恨、隻知風韻風情的小女人,她在深閨裏留下的墨跡和淚痕。什麽巴金魯迅、茅盾朱自清,通通是過客,隻有她把情感流傳下來,撫之如炙,讀之猶熱,她是一個如此教人合卷而長懷念的小女人。
《幾場情欲戲露了些甚麽底? 》
蘋果日報 陶傑2007-09-23星期天休息:幾場情欲戲露了些甚麽底?
滿城爭論《色,戒》裏的三場性愛戲,香港的觀眾,比較熱衷觀賞男主角梁朝偉暴露的性器官麵積多少、露骨的動作長幾秒,男女主角是不是「來真的」,在市場學上,這些話題有助於熱炒票房。一個以四十年代上海淪陷時期為背景的故事,這一代中國人不感興趣,在銀幕上,如果梁朝偉的陽具能把一代中國觀眾抽送進中國現代史的黑洞,協助他們恢複這段時期的記憶,那麽不僅男主角沒有白白犧牲,而且編導還功德無量。如果隻對片中的色欲場麵有興趣,不妨以此為缺口,深入探究編導想說甚麽。故事講女主角王佳芝,在大學話劇團跟一批愛國學生一起,立誌暗殺上海汪政府的特工頭目易先生。女主角奉命深入虎穴,當易先生的情婦。第一場性愛戲,由於王佳芝沒有性經驗,由一位曾經嫖妓的男同學代勞。這場戲女主角的經驗是冷漠,把自己的初夜成為國家民族的祭品。
第二場性愛戲:王佳芝勾引了易先生,幹柴烈火。這個特務頭子一搞纏上手,沒想到卻施以暴力的性虐待。因為當年的上海,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美國參戰,汪政府自知朝不保夕,其政府要員,在夾縫中惶惶不可終日。易先生把一腔焦慮和壓抑,化為床上的暴力,這場戲,男主角自後進襲,如「龜疊」之態,女主角措手不及,對於性的經驗是厭惡。第三場性愛戲,男女交歡,王佳芝抱膝蜷著身子,易先生正俯而深探之,成「猿搏」之姿,由於角度刁鑽,王佳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色,戒》的情欲場麵,就此開展一場性心理的辯論:女人在性愛中得到了快感,甚麽家仇國恨、鋤奸誅惡的大計,通通可以放到一邊。因為任務在身,才與易先生歡好的,是性高潮令王佳芝愛上了易先生,而不是對易先生的愛而產生性高潮。此一意識,在張愛玲的原作中隱藏至深,表達得很隱晦,導演李安把張愛玲的性心理刻劃出來了。《色,戒》的海外版,一刀不剪,原裝推出,三場性愛戲,亮點正在於此。法國人喜歡享樂,法國的觀眾,必能看得會心微笑,中國的觀眾,自陷於道德的深淵。隻怕不但看不出名堂,許多「道德塔利班」分子,難免憤怒吼叫。然而這不是一般的「四級」鏡頭:三場性愛戲,有如陽關三疊,三道門坎,女主角跨過每一道,心境隨之一變,走上一條自毀的不歸之路,愛國的情操,經不起色欲的考驗,一夜高潮,就衝垮了救國鋤奸的大計,《色,戒》表達的就是此一人性的諷刺。「色」不但是色欲,還有大千世界的千般色相,包括易先生送她的粉紅鑽石。「戒」不但是戒律,還有「」情郎用粉紅鑽石嵌造的一隻戒指。小說這個題目,語妙雙關,隻有張愛玲的幽魂附體,方有如此神來的畫麵。
凡女人從政,都要麵對《色,戒》的兩難。女人是感性的動物,對人事的判斷,鮮有「對錯」之分,多憑「喜歡」或「不喜歡」作別。慈禧太後喜歡李蓮英,不因為李蓮英的「政見」,隻因為這位老太監侍候梳頭的功夫好。慈禧太後厭惡康有為和梁脗超,他們口講的一套治國道理,她一句也聽不進去。當年戊戌維新之所以失敗,譚嗣同與其勸誘袁世凱殺榮祿,硬橋硬馬地政變,不如把李蓮英爭取到自己這一邊,讓李蓮英一麵給太後按摩,一麵在耳邊細說變法的好處。然而一來清朝嚴禁太監幹政,二來康梁等一介讀書人,看不起李蓮英這等奴才,隻有走光緒路線,「六君子」對性心理的無知,落得個魚死網破的悲劇結局。中國人的腦海中有太多禁忌。「存天理,滅人欲」,像《斷背山》之解放同性戀,看了固然搖頭,如《色,戒》之為女性的性自主權請命平反,也一樣繃著一張臉孔,拍桌子不許。張愛玲當年寫了這篇小說,遭保釣分子留美小說家痛批為「歌頌」,張愛玲女士罕有地反擊,指小說家有刻劃人性弱點的自由,不必凡寫到抗日戰爭必握拳喊口號。刻劃這個時代,不可以隻準出產《黃河大合唱》之類的「主旋律」。人人都「文以儎道」,這樣的社會精神生活有何創意和情趣?《色,戒》的性愛戲,一對男女主角翹屁股露毛的纏綿得一片火熱,露骨之中,別有含蓄的大義,不由得令人對張愛玲和李安這對百年中國熱愛自由的創作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