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至今記憶中的內地經典電視劇(組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茫茫的大海之濱,巍巍的花果山上,一塊靈異的巨石,經過不知多少世紀的風吹雨曬,雨打霜淩,突然迸裂開來,產生一個石猴。 大自然育化的這個嬌子,心性靈活,聰明果敢,被群猴奉為[美猴子],他尋師海外,學得一身神異本領,會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鬥就翻飛十萬八千裏。美猴王向東海龍王借了定海神針,這就是那神奇無比、威力無邊的金箍棒。美猴王自封為(齊天大聖),天不怕地不怕,鬧龍宮、闖地府、攪瑤池、上天入地、神通廣大。最後,他輔保大唐高憎玄裝法師去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伏怪,曆盡磨難……
  

 

  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以及婚姻悲劇為主線,展現了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和種種腐朽罪惡,同時歌頌了真善美和叛逆者朦朧的進步思想。  
   本片投資巨大,規模空前,人物眾多。全劇生動地再現了封建貴族大家庭中充滿矛盾的生活畫卷。  
   早在1979年,王扶林導演就有意把古典名著《紅樓夢》搬上熒屏。這一設想得到了中央電視台和北京紅學界的支持。1981年11月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改編問題。1983年2月成立籌備組;5月成立編劇組;8月成立顧問委員會。1983年12月完成劇本初稿。用了約兩年的時間,從全國各地數萬名候選人中遴選出一百多名演員。1984年春夏在北京圓明園先後舉辦了兩期紅劇演員學習班。讓他們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時學習琴棋書畫,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後確定角色。  
   為拍攝的需要,在北京市宣武區按照原著的描繪,設計建造了大觀園;在河北正定縣建造了寧國府、榮國府和寧榮街。1984年2月9日試拍,9月10日正式開機,在安徽黃山拍下了第一組鏡頭,至1987年上半年完成,先後到10個省市的41個地區的219個景點,共拍攝了近一萬個鏡頭
  

 

  相傳南宋紹興元年,浙江台州府天台縣李善人平生樂善好施,常常救濟窮人。李善人老來得子取名修緣,這修緣像是與佛門結下了不解之緣,竟在自己成婚當天,不辭而別出家當了一個和尚,法號道忌。李善人夫婦心急如焚,從此臥床不起,遂派人尋找,等到道忌回到家中,李善人夫婦早已亡故,惡管家已霸占了李府家產,道忌經受不住這巨大的打擊,從此瘋癲不知去向。不知過了多少日多少月多少年,突然在街市中出現了一個瘋瘋癲癲的和尚,他懲惡揚善扶危濟貧,有人叫他瘋和尚,有人尊稱他為濟公。
  

 

  成湯王自從殺夏傑王,焚燒瓊瑤殿,平卻肉山酒海,除殘去虐,一統天下,改國號為商。傳至第二十八帝,乃是紂王,駕居朝歌,執掌江山。紂王無道,信寵妲已,斬妻誅子,殺文害武,治造炮烙螢盆,酒池肉林鹿台,聚斂民財,苦害生靈。薑子牙時運不至,出世垂釣潘溪,年至八十方時來運轉,得文王相聘,扶保武王姬發,身犯三十六路兵伐,東進五關,孟津河大會天下八百諸候,共滅無道,捉拿妲姬,血濺朝歌,與周滅紂[封神演義]。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著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幾戶居民,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這些普通的中國人,一夜之間被迫進入了一個夢魔般的世界。身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爺是一個倔強、正直,令人尊重的長者;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的閱曆,使他懂得了國家民族大事上的是與非、愛和憎。兒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孫,是一個正派的生意人,結果反受日本人敲詐勒索,遊街示眾,被逼投河自盡。長孫祁瑞宣,是一位中學英文教師,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也不為日寇做事,同賢妻韻梅維持一家老小生計。次孫祁瑞豐貪圖安逸享受當了。三孫祁瑞全是個熱血青年出城當了八路軍。全家的寶貝,祁老人曾孫小妞妞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餓死。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爭,被出賣,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認賊做父;有人被屠殺,有人被逼瘋……這條胡同發生的一切,成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縮影。一個民族的落後,將會遭到怎樣的結局,這就是《四世同堂》告訴我們的。
  

 

  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期是中國曆史上一段極為特殊的,充滿戲劇性變化的時期,它經過混亂、動蕩、又由亂而治。
   《渴望》故事開始於一段複雜的戀情,年輕漂亮的女工劉慧芳麵對兩個追求者遲疑不決。一個是車間付主任宋大成,一個是來廠勞動的大學畢業生王滬生。她渴望愛情,但是,前者有恩於她,後者身處困境,需要幫助,這使她左右為難。
   王滬生父親是個著名學者,於文革初期突然被抓,下落不明,母親急憂交加,病發身死,姐姐王亞菇是筱醫生,在送別未婚夫羅剛去幹校後,發覺已有身孕,她不顧羅剛的勸阻,偷偷生下一個女兒,取名羅丹,羅剛突然深夜返京,王亞菇驚喜中並未察覺他神色有異,羅剛帶著女兒悄然離去,留下一封信,告之他被通緝,生還無望,讓王亞菇忘掉他。
   劉慧芳和王滬生結了婚,劉對撿來的棄嬰劉萌發母母愛,王不情願,隻好勉強收留,起名劉小芳,一年後,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王東東。深感失望的宋大成和劉慧芳的好友徐月娟結了婚,但對徐感情不深。
   劉慧芳在夜大與教師羅剛相識。偶然間,小芳的身世大白。恰在此時,王亞菇經過幾年鑽研,終於治愈了小芳相同的病症,生活再一次迫使劉慧芳作出抉擇。
  



  杜梅和方言在一個朋友的葬禮上相識,兩人一見如故,方言想請杜梅吃吃飯,但又沒帶錢,倒是杜梅請了方言。
   過了幾天,方言還同事的女朋友去看病,剛好遇到做護士的杜梅,杜梅產生了誤會,對方言很冷淡,直到同事趕到,澄清事實,杜梅才放過了方言。  
   可沒過多久,因為方言沒在舞會上請杜梅跳舞,兩人又鬧了別扭,大年三十的晚上,方言找到杜梅,兩人重歸於好。  
   不久後,兩人領了結婚證書,從此做起了夫妻,但愛情的路還很漫長,兩人還要經曆無數的坎坷……
   王誌文、江珊過了把夫妻癮,趙寶剛過了把言情癮,王朔過了把電視癮,《過把癮》,隻看一遍不過癮。   
   愛情永不過時,常溫常在;經典永不褪色,常看常新……
  
  




  90年代初,六個從窮山溝來到廣東打工的女性的不同命運。劇中的女主人公趙小雲從一個普通的打工妹成長為一個鄉鎮企業的負責人,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飛躍。1991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轟動全國。《外來妹》是最早反映廣東地區外來打工者生活的電視劇,當年這在電視劇中還是一個全新的題材。該劇還創下了幾個第一,它是第一部反映勞資關係的電視劇、也是第一部聘請香港演員加盟的電視劇。該劇的成功不僅一舉捧紅了陳小藝,湯鎮宗等演員......
  

 

  本劇匯集了國內演藝界數十位影星、笑星、歌星、舞星同台演出。全劇涉及社會熱門、戀愛婚姻、家庭倫理、人際關係以及法律平民百姓較為關注的諸多問題。它集正劇、悲劇、喜劇、鬧劇為一體,是一部涵蓋麵廣,信息量大的大型室內係列劇。

 

  1990年,由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上海電視台聯合拍攝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在全國播出了,可以說這是中國最早的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校園青春劇。該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中學生活,準確地把握了青少年心理而深受中學生的喜愛,又因觸及現實,反映改革開放後人們的心態,以及兩代人之間的“代溝”而牽動了各種年齡層次觀眾的心。
   《十六歲的花季》這部校園劇在當時和今後很長時間內都保持了極高的收視率,它讓人們找尋到了關於青春的青澀回憶。
   對於七十年代或者八十年代生人來說,《十六歲的花季》是真正代表了當時中學校園生活和青春思潮的一部標誌性電視劇,當年盛況空前的播出至今尚曆曆在目。
   “白雪、歐陽延延、陳非兒、韓小樂、童老師……”這些熟悉的名字裏,人們都能看到屬於自己年少的影子,當年扮演這些角色的演員多數是非職業演員,經過了這樣一部戲,他們有的走上了自己的演藝道路,有的則繼續自己別樣的生活,各自精彩。
   該劇播出後,劇組收到七千多封群眾來信和幾百張卡片,許多中學生孩子們向演職人員傾訴著心裏話。各地報刊發表近百篇消息、評論,在全國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此後,幾乎每年的寒、暑假該劇都在全國各電視台重播,每次播出劇組都會陸續收到各地來信。也就是這部電視劇,讓“花季”這個詞成為十五、十六歲青少年的專用代名詞,頻頻在報刊、雜誌中出現。1999年,上海市婦聯甚至以《十六歲的花季》命名了每年一度的女中學生的成人儀式活動。該劇的社會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這部著重於中學生的校園連續劇非常成功。我在剛播放的時候並沒有看,後來重播的時候才看的。非常喜歡,覺得非常貼近中學生生活,我尤其喜歡白雪的爽朗真誠。陳菲兒、袁野、韓小樂也不錯。電視劇不光反映中學生生活,還對當時社會上的很多現象進行了剖析,劇本寫得很有力。片中的歌曲都很好聽
   你以為這是故事,那麽你錯了,你以為這是生活,那麽我錯了,這是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曆編織的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十六歲的歌委婉動聽,未必上口:十六歲的詩熱情奔放,未必押韻:十六歲的夢純潔真實,未必成功。難怪詩人席慕容無不留念的說:十六歲的花隻開一季。 但是朋友,隻要你擁有十六歲,你有擁有一份和太陽一樣滾燙,一樣血紅的青春!
  
  

 

  偏遠的山村裏葛家的三媳婦棗花(吳玉蓮飾)與銅鎖是訂下娃娃親的未婚夫妻,婚後銅鎖對其百般刁難,棗花無奈,向其提出離婚,這在葛家及守舊的山村扔下了炸彈,村民對棗花指手劃腳,但堅強的棗花在葛茂源(田成仁飾)老漢的鼓勵下,終於離開了葛家,走向新生活……
   “籬笆女人和狗——根據韓誌君長篇小說《命運四重奏》改編,先後被評為第九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三等獎,東北三省第三屆“金虎獎”一等獎,第八屆“金鷹獎”一等獎。導演陳雨中獲優秀導演獎。 山不轉水轉——由著名演員李保田領銜主演,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一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全國“烏金獎”特別獎、東北電視“金虎獎”二等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電視劇。
   籬笆女人和狗: 偏遠的山村裏葛家的三媳婦棗花(吳玉蓮飾)與銅鎖是訂下娃娃親的未婚夫妻,婚後銅鎖對其百般刁難,棗花無奈,向其提出離婚,這在葛家及守舊的山村扔下了炸彈,村民對棗花指手劃腳,但堅強的棗花在葛茂源(田成仁飾)老漢的鼓勵下,終於離開了葛家,走向新生活……
  

 

   趙寶剛導演、王誌文和許晴主演的20集連續劇《東邊日出西邊雨》雖然已經播出十多年了,但是許多觀眾一直記憶猶新。他們喜歡王誌文、許晴本色真摯的表演,喜歡那感人的故事情節,喜歡電視劇唯美的風格和纏綿抒情的音樂。
  
   給觀眾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四點:與都市的浮華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陸建平的陶藝小屋,不亞於世外桃源;與追名逐利、不擇手段的許多人形成鮮明對比的陸建平的淡泊生活,與急功近利形成鮮明對比的王誌文和許晴的出色表演,王誌文扮演不拘小節的藝術家,表現出直率任性、無拘無束的許晴具有那個年代觀眾喜歡的女孩的所有標準,清純的大眼睛,天才音樂人劉歡的作曲和幾位出色歌者的真情演繹,那些旋律至今縈繞在觀眾的耳邊,不能忘懷……
  
  

 

  美國,一個淘金的夢。這是一個經典的、關於北京人在紐約奮鬥與掙紮的生存故事。東西文化的碰撞引起的不隻是疼痛、無助與彷徨。在家庭的分解與重組中,在婚外情的發生和發展中,在移民子女的教育及兩代人的觀念衝突中,這群懷著美國夢的北京人,事業與情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是第一部全麵描寫赴美移民浪潮中北京人的故事。北京音樂家王啟明與妻子孩子郭燕,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終於來到了神往以久的美國。然而,一切並不完全象他們想象中一樣美好。通過奮鬥,王啟明終於成為一位富翁,但卻付出了巨大代價。妻子郭燕成為外國商人大衛的妻子,而大衛卻是王啟明最大的競爭對手。情感與事業在複雜而微妙的衝突中發展,王啟明也找到了聰慧美貌的紅顏知己阿春。但是矛盾並不能得以很好的解決,女兒寧寧的到來,又在幾個人的生活中掀起軒然大波。寧寧不能理解父親王啟與母親郭燕,更不能接受阿春。處身於美國的社會環境,她變得任性和反叛,以放縱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怨恨。《北京人在紐約》折射出東西文化的差異,全景式展現北京人在紐約自下而上狀態,早在十年前就引起轟動,成為描述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國人事業與情感曆程的經典之作。
  

 

  這裏講述的是一群知青幾十年間的酸甜苦辣,七十年代下鄉時的辛酸故事,八十年代返城時遇到的艱辛曆程,改革開放時期創業時的喜怒哀樂……
  
   一部以南方某電風扇廠從鄉鎮小廠到國際集團為藍本的劃時代巨作,藝術再現中國人與中國經濟痛苦而傲世的銳變曆程。70年代,廣州青年梁淑貞、林必林、張越美和譚蓉下鄉當知青。梁淑貞受辱,譚蓉甘心賣身,張越美冒險逃港投奔在港的父母,隻有林必成在粉碎四人幫後才回城。80年代,張越美與父親回大陸投資,要在她下鄉的地方興建電風扇廠。在管理工廠的人選上,她拒絕了譚蓉而選中了林必成,使譚蓉懷恨在心。與此同時,全哥和麥堅搞得鄉鎮企業也十分興旺發展起來。他們還聘請了自學成才的梁淑貞當上工程師。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使得林必成和梁淑貞的婚姻破裂。張越美和林必成結成了夫妻。而譚蓉為獨占張家財產,與張、林二人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明爭暗奪。梁淑貞勤奮和努力,成為一名企業女強人。而林必成過分的自負,屢遭挫折。在張越美的幫助下,揭穿譚蓉的陰謀,林必成冤情解除,張家擺脫破產的命運。
  

 

  《我愛我家》是一部集教育性與娛樂性、嚴肅性與通俗性、藝術性與群眾性於一身的新型電視文藝作品,是國外情景喜劇結合我國國情與受到我國觀眾普遍歡迎的小品、室內劇有機結合的藝術形式,對於電視劇創作有研究的意義。
   120集情景喜劇《我愛我家》透過90年代北京一個六口之家以及他們的鄰裏、親朋各色人等構成的社會橫斷麵,展示了一幅當今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絢麗斑讕的生活畫卷。為什麽那麽多的煩惱與瑣碎,卻擋不住開懷的笑聲,因為我愛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