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憑電影“斷背山”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李安回到台灣,立即被陳水扁奉為座上賓,“授勳”、設宴,受到禮遇之高,在台灣導演中前所未有。但這次李安憑“色.戒”二奪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挾著更高榮耀回台宣傳,民進黨當局刻意的冷待。同樣是李安,一年之後的待遇為何出現如此大的落差?
精於政治計算的民進黨,從不放過收割別人成果機會,像李安、洋基投手王建民、超級馬拉鬆運動員林義傑等在國際揚名的台灣人,都成為他們極力“消費”的對象。然而,這次民進黨放棄“消費”李安,根據民進黨的行為邏輯判斷,這是因為李安和他“色.戒”沒有“愛台灣”的元素,難以“消費”。
“色.戒”
電影,主要拍攝的地點在上海和香港,而演員、工作人員,來自兩岸三地;電影講的則是一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未,一批大學生抗日、鋤奸的愛國故事。對於無處不講“愛台灣”的民進黨,不但沒法從“色.戒”中找不到“消費點”,而電影宣揚的愛國精神,更讓他們有若芒刺在背。
由“台灣之光”被打成“中國安”,在台灣並不是什麽樣的怪事。出於選舉目的,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大肆操弄“台灣認同”議題,把過去自然融入台灣社會的中國文化,當作消滅目標。民進黨甚至利用手上行政資源,培植“本土”勢力,打壓異己,動不動就扣上“不愛台灣、賣台”的帽子,在教育、文化層麵已產生了“寒蟬效應”。
從台灣名牌中學“台北建中”一名同學的一則留言,就可以充分看出民進黨褊狹的“愛台灣”論,對台灣教育所造成的嚴重影響。筆名為“駝客小熊”的同學,在發表他對李安的“色.戒”看法時說道,“李安繼‘斷背山’之後,以‘色.戒’一片再度勇奪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真是‘XX人’之光!(注:老師,為了表示我沒有特定政治立場,“XX人”之光的“XX”您可以選自己認同的填空進去)”
在民進黨人眼中,李安“不愛台灣”的“證據”非常“充分”,一,外省人第二代;二,“色.戒”跑到上海去拍;三,男女主角都是大陸演員;四,拍中國人抗日題材電影;五,電影從來不用台語(閩南語)……
在台灣這種政治氛圍下,李安在回台灣之前,已顯得非常擔心,他甚至要求政治人物不要參與“色.戒”的宣傳活動,讓“色.戒”回歸藝術的純淨空間。據報道,李安的弟弟李崗透露,“色.戒”在台灣舉行完媒體試片後,李安便迫不及待一早從美國打電話問李崗反應如何?李崗表示,李安拍片多年,第一次急著詢問台灣對作品的反應。
回到台灣後,李安似乎感受到壓力更大,反覆強調,自己是台灣的導演,“最在乎的還是台灣觀眾的反應”。然而,綠營媒體並沒有因此放過他,對他進行嚴格的“愛不愛台灣”思想“審查”,要求李安拿出點實際行動來證明他“真的愛台灣”。24日淩晨,李安突然有感而發地說:“我知道電影很有爭議,但既然已經拍了,我還是會麵對!”
不過,李安到底“愛不愛台灣”,台灣的民眾給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答案:中秋夜,“色.戒”票房就突破八百萬元新台幣,打破臥虎藏龍的記錄,也創下台灣中秋單日最高賣座紀錄,片商甚至大膽預估該片僅在台北,票房就上看一億元新台幣。
獲悉“色.戒”大受歡迎,李安幾天以來心情緊張得到放鬆,忍不住激動落淚。他說,不管美國影評還是威尼斯影展怎麽評斷“色.戒”,他最在乎的還是故鄉的台灣觀眾怎麽看,現在心中一塊大石頭終於放下。
有分析指出,民進黨當局冷待李安和“色.戒”,是一種極度自卑的表現。“色.戒”在台灣的票房升得越高,他們的自卑隻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