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img/2007/9/29/caiyingzhe/1191023484239_5972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www..com'>
2007年,是楊弦的
《中國現代民歌集》發表32周年,《西出陽關》發表30周年;2007年,胡德夫《牛背上的小孩》發表30周年;2007年,李雙澤去世30周年;2007年,台灣金韻獎創辦30周年……30年歲月流轉,2007年,楊弦首唱會,北京。
30年後,回歸簡樸,一把琴、一顆年輕的心,唱出激昂之情。
2007年9月29日,“遙遠的鄉愁——‘台灣現代民歌之父’楊弦北京首唱會”將在MAO Live
house舉行。30多年前,年輕的楊弦第一次演唱譜自餘光中詩作的《鄉愁四韻》,開啟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校園民歌時代;30多年後,這一份鄉愁,跨越多少歲月與土地,終於可以在初秋的北京吟唱出一段令人懷念的歲月感動。
對於台灣校園民歌愛好者來說,能在北京看到楊弦的現場,幾乎是之前無法想象的。要知道,即使在台北,想聽到楊弦的演唱也是很難的。自從楊弦1977年出版第二張唱片《西出陽關》後移居美國,相隔26年之久才偶爾在台灣公開演唱。
台灣民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民歌”,而是專指1970年代以來在台灣知識分子與大專院校學生中展開的“唱自己的歌”運動,其中湧現的音樂人吳楚楚、李宗盛、李壽全、梁弘誌、馬兆駿、葉佳修、蘇來、李子恒以及民歌手蔡琴、齊豫、鄭怡、邰肇玫、李建複、施孝榮、童安格等等,持續影響著台灣樂壇乃至華語樂壇長達二三十年的音樂走向。
民歌運動的緣起,來自於台灣大學生物碩士楊弦發起的一場演唱會——1975年,“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楊弦以詩人餘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的詩作為詞,譜唱《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等八首創作民謠。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唱會,拉開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楊弦亦因此被賦予“台灣現代民歌之父”的美譽。這次在北京,楊弦將自彈自唱包括《歲月》、《兩相惜》以及《民歌手》、《回旋曲》、《渡口》等十餘首餘光中、楊牧、席慕蓉、張曉風以及楊弦本人的現代詩作品。
同時,懷念這段歲月的《遙遠的鄉愁——台灣現代民歌運動三十年來時路》(重返61號公路著)也將在現場首發。這本完整記錄台灣民歌運動的書曆時四年寫就,回顧台灣三代音樂人的音樂理想以及往事變遷,並由楊弦、陶曉清、蘇來、李建複、張釗維、林一峰等人共同推薦。